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短視頻著作權保護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短視頻行業的蓬勃發展,短視頻侵權現象也愈發常見。對短視頻獨創性界定標準不一、創作者維權難、視頻平臺監管不足等問題都是短視頻著作權保護進程中的阻礙。本文通過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結合相關案例,對短視頻的著作權侵權問題進行研究,以期獲得可行的完善建議,從而最大限度保護好短視頻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短視頻;獨創性;著作權
一、問題的提出
1.短視頻發展現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可以使用戶隨時隨地使用網絡,獲取信息。在進入信息大爆炸時代后,與傳統的文字和圖片形式相比,短視頻以其創新的形式與豐富的內容成為更受移動端用戶歡迎的選擇。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短視頻已經在互聯網行業占據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其所具有的價值也在不斷被挖掘和放大,一大批專注于短視頻的平臺應運而生,一些綜合性的平臺也越來越重視短視頻的傳播。截至2019年6月,中國短視頻行業的用戶規模已達8.57億人次,與此同時,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占總上網時長的11.4%,短視頻成為僅次于即時通信的第二大應用類型。
2.短視頻著作權侵權問題。雖然短視頻已經成為民眾生活中一種極為常見的娛樂形式,但到底應該如何界定短視頻,至今尚無官方文件的依據。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著名視頻平臺對其各有不同的定義,目前被大家廣泛接受的是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9年中國短視頻行業研究報告》中對短視頻的定義:短視頻是指時長一般在5分鐘以內,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高頻推送的視頻內容。短視頻概念不統一,再加上創作門檻低、傳播速度快、法律屬性和權利歸屬目前并不明確等特點,導致網絡短視頻侵權行為的發生。短視頻侵權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視頻上傳者的侵權行為,主要表現是未經原創作者許可,擅自復制、傳播、改編、截取他人作品進行上傳,通過點擊量獲取利益;第二類是視頻平臺的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平臺冒充用戶自行上傳未經授權的短視頻或明知用戶上傳的短視頻存在侵權行為而置之不理。以這兩類行為為首的短視頻的著作權侵權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屢屢發生,甚至成了重災區。2018年國家著作權局發起的“劍網2018”行動,規制的重點之一就是短視頻領域的侵權行為。本文將在此背景下,對短視頻著作權的保護問題進行探究。
二、短視頻的獨創性分析
短視頻領域侵權行為成立的前提是短視頻有“權”可侵,即短視頻要享有著作權,才有被侵權的可能,故短視頻是否具有著作權是我們首先要界定的問題。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的對象,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較容易滿足,但對于短視頻是否具有條文中所說的“獨創性”,理論界一直爭論不斷,司法實踐中也沒有給出確切的界定方法。故對短視頻獨創性的判斷是其能否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關鍵。
1.對獨創性的界定。對于“獨創性”,學界主要有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劉春田教授認為,獨創性就是原創性,只要形式上具有創新即可,而不用管有沒有新的思想或理論觀點。學者吳漢東認為,只要作品與現有的作品不相同,即只要不存在抄襲剽竊,就可以認定為獨創。孫山副教授認為,類似于作者權體系國家用“個性”和“創作高度”來界定作品的獨創性,我國也可以通過判斷短視頻是否存在一定的創作高度,來界定其是否具有著作權保護的可能。而在筆者看來,“獨創性”從字面上分析包括兩個特征:一是“獨”,即由創作主體獨立完成,這里的創作主體可以包括一人或多人;二是“創”,即創作出的成果必須具備結果上的創新性,包含創作者的思想表達,不能完全依賴于現有的作品。這兩個特征缺一不可。故筆者更傾向于孫山副教授的觀點,但其提出的“創作高度”是一個有些寬泛和主觀的概念,而且不同人對一件作品的創作高度可能有截然相反的評價。筆者認為,可以稍作修改,用創作比例來界定原創性高低,作者創作的部分占整個作品比例越高,就說明該作品的獨創性越高,創作比例達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受著作權保護。
2.短視頻的獨創性認定。首先應明確的是,之所以對短視頻單獨進行分析,而不把它直接歸入《著作權法》中的“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主要原因就是它時長較短。有人以短視頻時長短這一理由否定了短視頻的獨創性,筆者并不贊同。筆者的觀點是時長并不是決定短視頻是否具有獨創性的關鍵因素,時長短并不意味著創作空間小。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把創作比例的界定思維挪用到短視頻上,可以把短視頻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創作比例極高的短視頻。即不基于現有的作品,全部由創作者自行完成,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短視頻的內容上包含一定的情節,角色上有獨特設計或編排,而且投入了攝制視頻所需要的一般性智力性創作努力的,我們就認為具有獨創性,受《著作權法》的保護。第二類是創作比例較高的短視頻。即在現有作品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剪輯、拼接,如一些戲仿作品、電影解說類視頻等。著名的抖音訴百度伙拍小視頻一案中具有爭議的短視頻,就是在已有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短視頻。該案終審判決書中稱,“雖然該短視頻是在已有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但其編排、選擇及呈現給觀眾的效果,與其他用戶的短視頻完全不同,體現了制作者的個性化表達”“體現出了創作性”。故只要新形成的作品是創作者自己的情感表述,形成了不同于原作的思想表達,我們也認為其具有獨創性,受《著作權法》的保護。第三類是創作比例低的短視頻。如只是對自然景象、生活活動的簡單錄制,其中既沒有作者本身思想的表達,也不包含一定勞動付出,并沒有創造性,僅僅是一個場景的傳遞和分享,不存在著作權保護的意義。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易健雄認為,上述創作可能被認定為錄像制品,雖然不享有著作權,但受到《著作權法》中鄰接權的保護。如果是對電影片段的直接截取或對他人表演的錄制,再進行傳播,不僅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則還可能涉嫌侵犯他人著作權或表演者的鄰接權。
三、短視頻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1.創作者維權難。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民眾普遍習慣了碎片化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短視頻具有龐大的觀看受眾基礎。因此短視頻會吸引大量的從業人員、受眾粉絲、市場資本的進入,從而為行業帶來巨額的利潤,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侵權人數就會不斷上升。被侵權的視頻往往會被轉載到各個平臺,在海量的網絡視頻中,創作者很難發現自己的視頻被侵權。就算發現了,被全網轉載后,也很難找到真正的侵權人和對應的維權渠道。如果對侵權者進行投訴,基本上只能在平臺內部進行處理,處理時間還很長,效率不高,拖延一段時間后可能會不了了之。《山東法制報》就曾經采訪過一些因侵權而被投訴的“搬運工”,他們對此事的態度是:“大不了扣分、封號,反正廣告費也賺了不少。”由此可見,即使受理了投訴,平臺對侵權者的懲罰也是較輕的。如果選擇訴訟維權,訴訟所要花費的大量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就會影響創作者的后續創作。對于短視頻這樣一個更新換代很快的行業來說,不創作就會影響下一階段的市場競爭力和收益。訴訟成本與所得收益相差較大,就使得創作者不愿進行維權。據統計,近5年關于短視頻著作權糾紛案件兩審的平均審理期限是6個月,而平均賠償額是1.5萬元,相對短視頻的制作成本以及維權成本來說是極不劃算的。再加上大眾著作權意識較弱,很多人甚至認為轉載了創作者的視頻,是對創作者一種變相宣傳,所以在創作者進行維權時,輿論會認為他在小題大做。這些都阻礙了創作者維權的進程,造成了維權難的困境。
2.短視頻平臺監管不足。短視頻平臺作為商業性質的傳播平臺,歸根結底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如果一些存在侵權行為的短視頻能夠給平臺帶來巨大的利益,那平臺就會有意無意地放松對短視頻合法性的審查。有的平臺甚至為了提高點擊率,自行注冊大量的僵尸號,冒充用戶從其他平臺上轉載原創短視頻,稍作加工,甚至不加工直接上傳,這種情況下,平臺本身就是侵權者。而且很多時候,就算到了訴訟的地步,平臺也可以用避風港原則進行抗辯。所謂避風港原則,是指在發生著作權侵權案件時,當ISP(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空間服務,并不制作網頁內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的義務,否則就被視為侵權。如果侵權內容既不在ISP的服務器上存儲,又沒有被告知哪些內容應該刪除,則ISP不承擔侵權責任。由于很多權利人在大量的網絡視頻中難以發現自己視頻被侵權,所以很多時候就不會通知短視頻平臺,平臺沒有接到權利人的通知就可以不下架侵權視頻。避風港原則的存在給予了視頻平臺一定的免責空間,在現實訴訟中判斷其是否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時,應按照程序規定嚴格進行論證。但在司法實踐中,避風港原則常常被濫用,成了平臺推卸責任的理由。監測技術的成本問題也是平臺監管不足的原因之一。目前平臺監測主要是通過平臺監測-通知系統,數字水印、防盜鏈等技術,但是這些系統運行成本過高,一些小平臺根本負擔不起,對于監測侵權視頻有心無力。
3.侵權行為認定難。如果視頻的創作比例極高或極低,在司法實踐中是比較好認定該作品是否侵權的。可對于第二類創作比例較高的作品,不同人對于其是否侵權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張用“合理使用”的三步檢測法,即是否滿足“特殊情況”“不損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不致無故損害作者的合法權益”,只要滿足這三個要求,就被認定為合理使用,不存在侵權情況。還有上文提到的抖音訴百度伙拍小視頻一案判決認為,即便短視頻是在已有素材上進行創作,但其編排、選擇及呈現給觀眾的效果,與其他用戶的短視頻完全不同,也被認為具有獨創性,不算侵權。但這些標準都有些模糊,比如何為不損害原作品的正常使用,或與原作品完全不同,這個界限由誰去界定,不同的人對每一件作品的認定都有不同的標準。如果在司法實踐中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就可能會引發輿論熱潮,甚至可能會損害司法權威。
四、短視頻著作權保護完善思路
1.降低創作者維權成本。短視頻平臺可以與部分優質原創用戶簽訂合作協議,將著作權的一部分轉讓給視頻平臺。例如,抖音就會與一些原創作者簽訂協議,協議規定抖音對原創達人的內容,享有獨家排他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以及獨家維權的權利。抖音訴訟維權總監宋純峰表示,他們這樣做也是在為創作者維權,創作者無法支付維權時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可以由平臺來替他們支付這些成本,這樣可以把訴訟的大部分成本轉移到視頻平臺方面。平臺相對于單個的創作者來說,具有較多的資源對各方信息進行掌控和整合,前一次的訴訟經驗也能為下一次所借鑒,從而能更好保護原創者的權益。其次,短視頻平臺也要對侵權行為進行更為嚴格的監管,優化投訴渠道,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改善“視頻幾分鐘,申訴好幾天”的現狀,做到“事事有回應”,不能讓創作者花費了時間進行維權,最終卻不了了之。與此同時,平臺必須構建嚴厲的責任承擔與執行保障機制,特別是加大侵權賠償力度,顯著提高侵權人的違法成本,讓侵權人無利可圖。
2.平臺加大監管力度。對短視頻侵權的現象頻發,視頻平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平臺應規范自身行為,通過運營管理和技術能力將短視頻之初以及事后救濟的風險降到最低。首先,平臺自身應樹立良好的發展觀,以合法合規的方式謀求發展,嚴格要求自身,不得知法犯法,為謀取點擊量而自行上傳侵權視頻或對用戶上傳的侵權視頻視而不見。為了從根本上增強用戶的著作權意識,在用戶注冊賬號和視頻時,平臺應積極履行提示和說明義務。由于用戶一般很少仔細閱讀用戶須知或相關服務協議,所以平臺可以把有關視頻侵權和相關責任條款在條款中著重標出,告知用戶什么算作侵權以及需要承擔什么樣的后果,使上傳者對自己上傳的視頻進行自查。在積極引導上傳者自查視頻的同時,平臺也應同時增強對視頻的審核力度,可以引入智能審核與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法,吸納先進的審查技術,當新上傳的視頻與現有視頻資源庫中的視頻達到一定的相似度就會被識別出。雖然這樣必然會使平臺的運作成本增加,但這是短視頻平臺發展過程中必須面臨的問題。從長遠上來看,這樣確實能有效地增強對著作權人的法律保護,況且借此或許可以增強良性競爭,篩選掉一些渾水摸魚的視頻網站。短視頻行業協會也可以統一向政府申請一定的補貼,扶持中小視頻平臺的運作。
3.完善相關立法。國家應盡快完善相關立法明確短視頻的獨創性標準。目前短視頻侵權問題的認定前提是該短視頻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如果無法認定獨創性,就無法確定該作品是否具有著作權,進而也就無法認定是否被侵權。但目前對短視頻獨創性的討論多在學術界,沒有得出一個統一或通用的結論,也沒有權威的法律文件對其進行界定。對于短視頻侵權的認定也同樣標準模糊,之前提到的“合理使用”三步法雖然提供了一定的判斷方法,但都是相對宏觀的概念,不易做詳細的判定。相關的案例也都是對具體個案的侵權認定,給予了法官較大的司法裁量權。由于沒有法律依據,法官在判斷時也只能根據自身經驗和以往的案例進行裁決,通常會出現拿捏不準的現象,這樣就可能會導致認定不一的狀況。
五、結語
隨著短視頻侵權現象日益嚴重,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隨著社會發展而涌現出的新問題。獨創性界定標準不一、原創作者維權困難、平臺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都是阻礙我國短視頻行業合法合規發展的絆腳石。雖然目前短視頻侵權訴訟不在少數,一些典型案例也引起了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但更多的侵權現象并沒有被發現,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更需要創作者、視頻平臺、政府等各方面做出努力,逐步完善我國對于短視頻的保護體系,共同打造一個良好的短視頻創作環境。
作者:王淑涵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