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生藥學課程中滲透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藥學的意義,闡述如何從生藥學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并結合實際分析“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與成效。
[關鍵詞]課程思政;生藥學;思想政治教育;滲透途徑
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到,“要推進職業教育領域‘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1]。這既強調了職業教育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明確指出各專業、各學科、各課程都要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即“課程思政”。作為職業院校藥學專業生藥學授課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要重視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內在修養,做好思政教育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藥學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國家把復興和傳承中醫藥文化提升至國家戰略,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法規政策。生藥學作為一門藥學專業課程,主要研究生藥的名稱、來源、采收加工、真偽鑒定、藥效藥理及臨床應用等方面內容,在藥學高技能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學好生藥學,為學生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中合理開發和利用我國天然藥物資源、提高中藥材及其制劑的質量、鑒定藥材真偽、正確養護藥材、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奠定了重要基礎。該課程特點決定其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無論是從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高度認識,還是從培養文化自信、高尚藥德的人才需求考慮,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生藥學課程教學中的滲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生藥學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在教學目標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中醫藥學發祥于中華大地,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哲學理念。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生藥學課程與中醫藥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2]。教材中介紹的130余種生藥多為我國常見的傳統中藥材,每一種生藥所涉及的采收加工、炮制技術、儲存養護等傳統工藝,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炮制技術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在生藥學教學目標中滲透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總線。此外,在各章節教學目標中還滲透著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縱線,如:掌握生藥的鑒別方法就需要學生認真細致地辨別,實事求是地反饋自己所觀察到的性狀特征,該教學目標中滲透著“嚴謹細致、求真務實”的思政目標;掌握生藥的藥理作用、功能與主治,即要求學生能夠合理用藥、安全用藥、有效用藥,該教學目標中滲透著“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政目標;熟悉生藥資源的合理開發及其利用的途徑和方法,就是要求學生能夠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要重視生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該教學目標中滲透著“保護環境、依法開采”的思政目標。由此可見,專業知識技能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相互契合的,可以實現同向對接。
(二)在教學內容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生藥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性課程,融合中醫學、植物學、化學、藥理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知識于一體,教學內容覆蓋面廣,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沃的土壤。以第一篇總論為例,這部分包括生藥學的起源與發展、生藥的生產、生藥的鑒定等知識模塊,蘊含多種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將其滲透到教學內容中。比如,介紹《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本草綱目》等傳統本草著作時,可以充分挖掘陶弘景、李時珍等中醫名家故事,為學生樹立職業榜樣,培養科學嚴謹、堅忍不拔的職業精神;通過彰顯《新修本草》作為世界上最早一部藥典,《本草綱目》被列入亞太地區《世界記憶名錄》的世界影響力,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在講授生藥的資源分布與采收時,既要介紹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也要向學生強調“處理好生藥的利用、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推進法治教育;在講授蒸法炮制何首烏時,可以詳細介紹古法炮制的具體過程,其需要經過“九蒸九曬”,至少30個日夜,才能達到最佳的質量要求,這些都傳遞著中華民族勤勞質樸的優秀品質;在生藥的鑒定方面,可以列舉市場上存在的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等現象,如用小米染色后加工偽造成菟絲子、用貝殼磨制成“珍珠”、鉤藤莖多鉤少等,強調要增強生藥鑒別本領,把好生藥的質量關,培養良好的藥學職業道德[3]。
(三)在教學方法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簡單的以說教形式向學生灌輸內容,這樣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難以引起情感共鳴,無法形成思想共振。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思政目標和思政元素,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環節中創設典型案例分析、熱點事件研討、社會調研匯報、誦讀名家典故等情境活動。比如,在講解生藥之前,可以引入相應的中醫藥名家勵志故事或者傳統文化典故、民間諺語等,這樣既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傳遞匠人精神,又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獅子盤頭”“馬頭蛇尾瓦楞身”“金井玉欄”等經典術語朗朗上口,體現了老藥工的智慧及傳統鑒別經驗的傳承意義,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置“看圖猜詞”比賽,促進學生掌握生藥性狀特征;開展“走近家鄉中草藥”考察調研活動,要求學生將藥材帶進課堂展示匯報,并向大家講述家鄉藥材的發展歷史,這可以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資源的認識與熱愛。此外,組織開展自制“香囊”“藥膳粥”等系列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對自身價值的肯定。
(四)在教學評價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學生的思想狀況一直處于動態變化過程,因此需要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方法[4]。評價內容包括專業知識與技能及思想政治教育兩部分。相較而言,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核可以通過卷面考試成績及實驗考核成績體現,但思想政治教育考核難以通過量化形式呈現。結合思政教育的滲透式、浸潤式特點,生藥學課程構建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占比70%,其中,學生課堂出勤10%、學習態度15%、調研實踐15%、作業情況20%、實驗考核20%、平時卷面考核20%。通過細化過程性評價項目,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綜合情況,并找到薄弱點。而結果性評價占比30%,其中,期末卷面考核及思政學習心得各50%。還可以通過構建獎勵性評價機制鼓勵學生發揮自身價值,比如:參加職業技能比賽、志愿服務、社團活動等,可列為加分項,這樣使評價體系更加完善。
三、思考與改進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5]。基于生藥學的課程特點,相較于其他學科,其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而是要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式地開展,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課程思政能力。教師不僅要熟悉課程內容,同時也要重視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內在聯系,積極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教學方式,使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另外,要全方位發揮協作育人力量,通過集體備課、專題研討、專家講座等組織形式,加強藥學專業課教師之間、專業課教師與思政教師之間、教師與專家之間的研討交流,凝聚各方育人智慧,共同梳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整合思政教育資源庫。“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在學生[5]。總書記在2019年3月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藥品的特殊性直接決定了藥學專業的學生將來從事的崗位工作職責和使命是守護人民健康。特殊時期涌現出來的先進事跡都是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也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這一首要問題,更完美詮釋了“課程思政”建設所要取得的效果。總之,“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在課程教學中實現“五育并舉”,依據是課程中所蘊含的具有價值引領的思政元素。但是,“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不是生硬地、機械地在課程中加入思政內容,而是應該立足課程特色,抓住課程優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近及遠、自然而然地導入。同時,教師要及時把握思政教育時機,最大限度地創設情境,使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渾然天成,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19-02-13]
[2]唐雨,高寧.生藥學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中國藥房,2016,27(12):1721-1722.
[3]黃菁菁,楊延博.淺談中藥飲片質量問題與對策[J].智慧健康,2018,4(29):24-26.
[4]陳曉嬌.職業院校課程思政有效性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2):47-48.
[5]王麗娜,陳爽,李景華,等.生藥學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實踐[J].管理觀察,2019(28):118-119,123.
作者:金瀟楓 單位:福建工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