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閩南文化及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閩南文化是海峽兩岸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閩南文化精神內涵中崇儒重鄉的處世哲學、愛拼敢贏的精神特質、自強不息的優良品質和本業專精的擇業取向對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弘揚和發展閩南文化精神,應從以學生為本、政府頂層設計、創新教學模式、社會通力合作等路徑展現閩臺高校學生職業能力建構的新模式。
[關鍵詞]閩南文化;精神內涵;閩臺高校;職業素養
黨的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建設。[1]閩南文化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向上向善的思想內涵,對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在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中的時代價值
(一)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
閩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員,是指閩南人及其后裔共同創造的,以閩方言為載體、以閩越文化為基礎、以中原文化為主體、以海洋文化為特色的文化共同體。[2]它發源于閩南地區,逐步向臺灣等地區擴展,是閩南人為留存自己族群記憶和凝結族群力量而固守的文化場域,凝聚著包括閩臺在內閩南文化參與者的智慧和力量。閩南文化具有自身獨立的區域特色和存在價值,它的精神內涵包括崇儒重鄉的處世哲學、愛拼敢贏的精神特質、自強不息的優良品質和本業專精的擇業取向。
(二)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的界定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中表現出來的工作品質,它包括專業知識和技能、通用技能(如交際、管理等)、職業道德、職業觀、職業形象和職業禮儀等方面內容。[3]職業教育擔負著社會勞動者觀念創新和職業素養提升的重任,核心價值在于培育學生良好職業素養。[4]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具有五緣相融的文化屬性,閩臺高校教育制度一脈相承。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實踐內涵表現在敬業、勤業、創業和立業四個方面,其主要要素包括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擔當、職業良心、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
(三)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在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中的時代價值
1.閩南文化中崇儒重鄉的處世哲學有助于培育閩臺高校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閩臺兩地人民宗族意識強烈,對以崇儒為紐帶的鄉情、親情和族情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因此愛國愛鄉在閩臺兩地人民心中根植,陳嘉庚、黃奕住、林爾嘉等閩籍實業家為國為鄉功勛卓越,王永慶、陸章銓、張子良等臺灣企業家心系故里、反哺桑梓、樂善好施的義舉為人稱道。這些人的事跡彰顯了愛國愛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閩臺兩地根深蒂固。閩南文化中愛國愛鄉的家國情懷是閩臺高校學生潛在的內在認知,傳承和發展這種情懷將有利于推動閩臺學生在實現職業理想過程中造福家鄉,助力閩臺兩地社會經濟的發展。2.閩南文化中愛拼敢贏的精神特質有助于培育閩臺高校學生的職業態度“愛拼才會贏”是閩臺兩地家喻戶曉的經典格言,也體現閩臺兩地人民自古具有冒險、拼搏精神。這種進取拼搏精神成就閩商、臺商在世界各地上演無數個商業奇跡。閩臺高校必須借助“身邊”敢拼會贏的福建精神和“臺灣精神”持續激發學生的職業態度。3.閩南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優良品質有助于培育閩臺高校學生的工作作風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也是閩臺人民吃苦耐勞、開拓進取的人文精神。以自強不息作為內心的價值取向使之轉化為工作作風,有利閩臺高校學生步入職場后從容面對工作的難題和瓶頸,在逆境中不斷追求職業理想、建功立業。4.閩南文化中本業專精的擇業取向有助于培育閩臺高校學生的就業觀念福建林氏家訓要求后人“士農工商,皆為正業,隨子所能,成事興家”。[5]該家訓說明福建人對子女擇業擁有相對自由度,因此后人發揮“所能”才成就了閩臺兩地璀璨的民間工藝、民俗文化和建筑藝術。這些具有文化底色的藝術形式背后蘊藏著具有工匠精神的鄉賢能人,他們聚焦本業,傾注畢生,專精一技,在實現職業價值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閩臺高校學生應樹立正確擇業觀,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推動職業取向的多元化和專精化。
二、挖掘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是提升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的現實動力
2015年教育部印發《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精選優秀文化進校園,著力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職業精神。幾年來,臺灣高校加大通識課程教育課程本土化力度,助力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提高文化創新能力。近幾年,閩臺高校教育客觀存在應試教育、“重專業輕人文”觀念,嚴重制約學生職業素養的發展,部分大學生道德素質滑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邁向異化,學生職業競爭力大大削弱。從近年來兩岸大學生的就業方面來看也較為不理想。根據中國社會科學報的有關調查統計顯示,應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辭職率高達23.45%,許多畢業生是因為不適應或是對自己缺乏自我認知而離職。根據臺灣有關調查顯示,近年來臺灣大學畢業生一年內離職的原因主要表現為:起薪較低、工作時間較長、工作環境不適應、離家太遠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閩臺兩地高校畢業生離職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在擇業之前對工作崗位的適應力不強,對自我要求不夠嚴格,缺乏正常的職業素養教育。探究兩岸高校學生職業素質的現狀,愈發強調提升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閩臺高校學生若是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著重弘揚和發展閩南文化精神,讓吃苦耐勞、自強不息、拼搏進取等可貴品質入腦入心,在工作實踐中增強工作韌性,切實提升個人職業素養。
三、基于閩南文化精神內涵的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路徑
提高閩臺高校學生職業素養需要從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中提取有益因子,通過從學生主體、政府頂層設計、高校創新教學方式、社會通力合作等角度探討實現路徑,不僅弘揚和發展閩南人文精神,也展現了閩臺高校學生職業能力建構的新模式。
(一)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閩臺高校學生是傳承發展閩南文化和提升自我職業素養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對閩南文化認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想學、愛學,學在課堂、學在課外,活學活用,融會貫通,真正將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轉化為提升個人職業素養的“良方”,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和受益者。
(二)政府頂層設計,構建文化育人機制
加強文化教育內容體系、實踐體系和工作體系的頂層設計是確保包含閩南優秀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的關鍵。2016年福建省教育廳印發了《福建省高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要求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體悟相結合的原則,堅持與福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強調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推進專業教學與文化育人相輔相成。[6]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強化組織領導,完善閩南文化教育的督導和評價機制,強化文化專項經費和創新創業經費保障機制,推動閩南文化進課堂行動,助力地方和高校利用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持續將閩南文化的精華融入職業教育進而提升閩臺高校學生的職業素養。
(三)創新教學模式,樹立實踐育人意識
作為高校應廣拓渠道,著力樹立實踐育人意識,不斷營造具有文化底色的校園環境,引導教師以職業素養培育為核心,挖掘專業課程中與閩南文化元素的結合點,不斷擴大相關課程開設的覆蓋面,充分利用線上課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課外實踐活動等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積極舉辦大學生文化創意大賽,積極引入具有閩南文化特色和職業素養培育互通互融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模擬職場大賽和職場案例分析大賽等項目。
(四)社會通力合作,打造育人文化陣地
首先,加強閩臺高校間的文化交流合作,強調以閩南優秀文化作為共識和紐帶,深化兩岸青年職業素養培育,協同開創閩臺職業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新思路。其次,以實踐為導向,發揮校外資源,建立具有閩南文化精神特色的職業發展實踐教育基地。例如,廈門古龍食品公司作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通過接待高校大學生將充滿工匠精神的福建“非遺”項目醬文化技藝展示在學生面前,成為閩南文化精神與職業素養培育相結合的例證。再次,發揮文化載體和交流平臺的展示作用,增強閩南文化在職業素養培育過程中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端午賽龍舟是閩臺傳統的民俗體育活動,連續舉辦十多屆的海峽兩岸(廈門)龍舟賽不僅傳承和發展了閩南傳統的民俗文化,更是一種團結拼搏、奮斗不止的閩南文化精神,而這種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中的團隊協作、吃苦耐勞、持之以恒等職業品質。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43.
[2]林國平,陳辰立.試論閩南文化的特質[C]//世界(澳門)閩南文化交流協會.閩南文化的當代性與世界性論文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4:8.
[3]顏秀春,陳寶色.赴臺交流學習學生職業素養變化實證研究[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1-6.
[4]李忠山.良好職業素養需從源頭抓起[N].中國教育報,2015-12-10(10).
[5]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家訓[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4.
[6]福建省教育廳.關于印發《福建省高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作者:倪清 單位:廈門東海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