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閩南語學前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編輯簡單校本教材,做到有本可依
我通過網絡和農村老人了解每個節日的習俗,并把每個有特色的閩南節日習俗整理成冊,在課堂中講授。如端午節除了包粽子、劃龍舟外,閩南還用煎堆補天,吃梧桐葉包的酵果,小孩當天還用艾葉燒水洗澡———預防夏天長痱子,家家戶戶為了辟邪還在門窗上掛榕樹葉。端午節有的吃有的玩,同學聽完這些習俗普遍感興趣。七月初七,在閩南當天要吃“糖果”(用糯米粉加糖制成,還要灑些花生末),新生兒要做“新契”,就是新拜“七娘媽”為“契母”。在“七夕”,還要解去新生兒在端午節系于手腕上用五色絲線搓成的“續命縷”,將“續命縷”和香粉作為一包擲置屋頂上。到十六歲那年的“七夕”要“洗契”。人們把早已準備好的胭脂、花粉、鮮花等物,用紅髻索捆扎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會牛郎。學生對這些民風民俗都很著迷,表示傳統特色民風民俗不能在這代人斷鏈,要延續和發揚。一位美國人類學家說:“假如你失去一種文化,你雖然不一定會失去現代化,但你失去的卻是一整套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文化。”
二、靈活應用課堂教學方式,摸著石頭過河
泉州學前教育專業不把閩南語教學作為獨立課程,我也沒有學習參考的對象,因此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我校沒有設置該課程,安排專業老師授課,我就利用第二課堂時間給學生講閩南語。我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學生對授課內容興趣濃厚,好學樂學。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教學,看視頻動作,聽標準發音。對一些特殊名詞進行解釋。我校學生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閩南人,教學童謠俗語相對簡單,學生學的速度也快,一教即會,不存在語言溝通困難。但隨著時間流逝,閩南許多名詞古今叫法不一致,不同地方的稱呼也不一樣,如“漂亮”在閩南稱“水”、“水茫茫”、“好叫”、“演島”,我根據童謠俗語的內容選擇。教唱童謠關鍵是解釋幾個詞的含義,這幾個詞會了,學生就掌握了。如《老鼠仔》:“老鼠仔,鉆壁空,一暝不困,蟯蟯動,一只一只想偷食,人人看見都卜掠。”歌詞中,我重點解釋:一暝:一夜;蟯蟯動:到處亂竄;掠:抓。利用網絡了解答嘴鼓、高甲戲、快板、順口溜、民間風俗習慣等閩南文化知識。其次感受閩南風情。因為學生來自不同鄉鎮,我們讓她們帶來家鄉食品:雙糕潤、酵果、米粿、肉粽、炸棗、麻糍、春卷、麻棗、碗糕等。要求她們先了解整個制作過程,然后向全班同學介紹操作細節。通過品嘗實物,很多同學回家還和家長動手制作。最后收集材料。鼓勵她們深入生活,到農村尋找閩南文化的蹤跡;探訪閩南古大厝;聽閩南民間故事;看梨園高甲木偶戲;講閩南五色話;吃閩南特色小吃。有的學生還找到淡出歷史舞臺的物品,如石磨、蓑衣、油紙傘、竹蒸籠、竹火籠等,并拍成相片,整理成冊與同學共賞。在班級營造語言環境,提倡用閩南語交流,組成閩南語興趣小組,組織同學根據童謠內容設計表演動作。編排《天黑黑》、《扒龍船》、《挨礱挨欺塸》等節目參加文藝匯演。
三、教學效果
我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幼兒教師,據她們的介紹,她們在幼兒教學中會講一些閩南文化知識,教一些經典的閩南童謠俗語,動手做一些簡單的食物,讓幼兒帶回家給父母品嘗,鼓勵幼兒用閩南話交談。本來有近六成的家長反對孩子學閩南語,擔心教閩南語會影響孩子今后的普通話發音,但事實證明它能夠促進幼兒感知力、記憶力、想象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當孩子和爺爺奶奶手推著手,一起唱:“挨礱挨欺塸,殺雞請舅舅,舅舅吃不完,請客鳥———”那熟悉的旋律又奏起來,我們仿佛回到漸漸遠去無憂無慮的童年。閩南語是中國古漢語的活化石,它本身是閩南地區、臺灣地區的方言,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面對普通話推廣普及的沖擊,閩南話正面臨邊緣化,如果不加以保護就有可能消失。廈門教育部門已經意識到傳承保護閩文化的緊迫性與重要性,因此2010年在廈門市18所小學、10所幼兒園試點教學閩南語課程,希望我市能在學前教育中進行閩南語教學,將來在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進行閩南語教學。
作者:傅紫清 單位:福建省南安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