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裝飾專業造型設計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工學結合為突破口培養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當下高職教育正處在重要的發展關鍵期。從社會需求上看,隨著住宅產業的發展,建筑裝飾行業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大。以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為例,建筑裝飾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建筑裝飾專業主要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建筑裝飾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其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表現力、藝術審美的初步能力與建筑裝飾工程的設計能力,為裝飾設計打下堅實的藝術基礎。然而傳統的三大構成教學模式并不能滿足建筑裝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因此筆者將在文章中嘗試打破傳統,探索符合建筑裝飾專業教學目標的新教學模式。
一、學生類型的局限是設計課程改革的最大阻力
專科類建筑裝飾專業的招生通常面向普通的文理科學生,有別于普通本科建筑設計類專業的是在新生入學時并無專業加試的要求。筆者在對學院2005屆至2014屆建筑裝飾技術專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學習建筑美術和裝飾造型設計基礎課程前,97%的學生從未接觸過美術方向的專業訓練,就更談不上了解設計的定義了。
二、建筑裝飾專業教學中造型設計課程的重要性
基礎構成的創造力和基礎造型能力直接影響建筑裝飾設計的最終效果。造型設計基礎課程自包豪斯學院開設以來就一直承擔著培養學生的構成理念和邏輯表達能力的重要功能,培養學生敏銳的邏輯思維能力、捕捉流行設計元素的能力和重構再現形式美的能力,使學生的設計專業基本技能和綜合技能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訓練。建筑裝飾專業的學生不管是設計認知還是設計素質的提高,都離不開造型的設計規律和思維方法。
三、建筑裝飾造型設計傳統教學與新思路探索
建筑裝飾藝術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是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元素的組合和并置。造型設計基礎課程利用平面造型的基本設計元素(點、線、面、體)不同的特點表現,通過重復、近似、漸變、發射等構成手法,按照節奏與韻律、對稱與平衡、比例與尺度、調和與對比、質感與肌理、多樣與統一等形式美法則,在長、寬兩度空間創造視覺形象,然后按照一定的目的性(或機能性)運用色彩混合的基本原理進行色彩搭配組合,最后通過對材料、形態、空間、造型問題的學習和研究,運用立體造型的基本規律,在實際的空間進行形體與形體的重新組合,創造出全新的立體形態,達到設計的最終目的。當代室內裝飾設計中,輕裝修、重裝飾的趨勢一直保持并發展著。用裝飾藝術的觀念設計室內空間,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構成元素的基本原理與形式美法則巧妙合理地運用在室內空間的設計中,使構成元素在室內空間中達到和諧統一,營造理想的居室空間氛圍,是教學改革和創新的目的所在。以往的構成課程與后續課程缺乏聯系,容易讓學生產生誤解,覺得此課程僅是基礎課,與專業并無多大關系,以至于對課程不夠重視。建筑裝飾類造型設計基礎內容涵蓋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我們嘗試通過基礎造型項目訓練、實際市場案例調研和分組制作模型相結合的“教學做”一體化模式,使裝飾造型設計基礎課程與前續的建筑美術基礎課和后續的居室空間設計及實訓課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另外,為了達到基礎課程始終貫穿教學的目的,緊密圍繞建筑裝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院教師創新設計出“第二課堂”體系,針對第二學期開設的裝飾造型設計基礎課程,開設了展示設計與模型制作等課程以延伸和鞏固知識。如今,我們不難發現荷蘭風格派藝術家蒙德里安的構成理念在服裝設計、產品設計、書籍裝幀、家裝設計中的體現和觀念引導,也不難發現上海世博會中隨處可見的點(韓國館)、線(英國館)、面(西班牙館)等構成形式。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建筑裝飾領域與造型設計知識的契合點,在平面構成練習中,讓學生嘗試在成功的建筑平面案例中找到點、線、面的運用,找到重復等規律的使用和整體空間布局的疏密關系等;在色彩構成練習中,可以讓學生對同一空間進行不同的冷暖著色,體會色彩差異帶來的視覺變化;在立體構成練習中,培養學生的空間分割與組合能力,從而真正使造型設計課程成為建筑裝飾的基礎。
結語
建筑裝飾專業的造型設計基礎課程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還需要在教學環節中思考如何銜接后續課程,使學生在今后的室內裝飾等實用設計領域熟練運用構成的基本規律和法則。作為專業基礎課教師,筆者也希望能為市場輸送有美學修養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陳艷 李曉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