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從學習歷史課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用聯系的眼光分析、研究歷史,不僅要考慮事物內部各要素的關系,更要分析事物與外界各要素之間的橫向關系。關于歷史事件之間的橫向關系,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握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世界歷史包含中國歷史,無論古代史還是近代史,如東漢時的匈奴西遷,玄奘取經,成吉思汗的擴張,明朝鄭和下西洋,都存在著中西方歷史的交互影響。到了近代,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史,如鴉片戰爭的爆發,成為近代史的開端,八國聯軍入侵,促使中國民主革命的深入,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或多或少都給其他國家和地區產生影響。教師要求學生強化歷史知識的縱向和橫向的聯系,能夠提高歷史分析、比較、評價、運用的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關鍵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探究能力。在歷史課教學時,教師應創設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答疑的問題情境,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教師不應簡單地肯定和否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首創精神,提出一個問題其實比解答一個問題還要重要。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與教師和教材不同的觀點,即使是只有一點價值和創意,就要給予表揚,畢竟學生學會質疑就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一步。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巧設疑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疑才能激發思維,教師應根據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提出一些學生不能回答但又很感興趣的問題,主要是針對一些難點、重點及社會熱點提出有深度又值得探究的問題,教師在提出問題以后,應啟發學生分析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探討、思索,最后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鍛煉學生獨立思維、創新思維的能力。在進行“紅軍長征”一節學習時,教師提出問題:中央紅軍為什么放棄易守難攻的井岡山根據地,進行長距離的轉移呢?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深入思考,翻閱資料,小組討論,提出了各種見解和看法,最后匯總成基本一致的觀點,與課本的觀點非常相似,學生會感到一種探究成功的快樂。
三、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感性
目前,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存在這樣一個怪圈: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只知道死記硬背,沒有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導致學生思想僵化、教條,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只有提出一些有創見性的問題,如把學生的思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相結合,記憶與理解相結合,經常給學生提供具有爭議性的史學觀點,讓學生討論、辯論、爭論。比如,讓學生分析維新變法與辛亥革命的關系,有的學生認為兩者是對立的關系,一個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一個是推翻帝制,也有人認為兩者是繼承關系,都是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分析事物,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感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結語
總之,一個國家沒有創新能力,就難以發展和進步。我們歷史教師應該在素質教育實施的今天,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改革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質疑和思維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感性。在中學歷史課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以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作者:趙明軍 單位:清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