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歷史上的懷舊情懷及中式建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以闡述文藝復興到折衷主義的歷史進程和建筑風格,結合中國當代“新中式”建筑的產生,提出一種“懷舊”建筑思想的發展過程,即以向傳統學習為初衷,結合時代特征,最終形成一種新的建筑風格。
關鍵詞:文藝復興;折衷主義;懷舊;新中式建筑
前言:
不論是十里洋場的上海,還是絲綢路遙的西安,當你行走于這些城市之中,初閱的不僅是它們的風貌,還有專屬于這座城市的回憶。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每個時代都會留下自己的痕跡和烙印,延續至今,形成一條歷史脈絡,記載著城市發展的興衰。我們將這些“痕跡”捕捉,用建筑作為“載體”,從而物化形成新城市的延續,這是建筑思想上的一種的“懷舊”,而這種情懷自有記憶開始便已存在,并成為影響建筑歷史上變革的重要因素。
1文藝復興的誕生和建筑風格
1.1文藝復興的誕生
14世紀初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萌芽。這一運動從文學開始,不斷壯大,最終演變成影響意大利甚至整個歐洲社會生活的文化運動。14世紀后歐洲各城市逐步由共和制變為獨裁。獨裁者們沉迷于享樂,渴望掙脫宗教禁欲思想的束縛,因此鼎力護衛藝術家們對世俗生活的刻畫。羅馬天主教會出現危機,教廷走向腐敗,各屆教皇的享樂程度較之世俗獨裁者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法國在亞維農設立教宗,教廷分裂,又由于1348年“黑死病”在歐洲盛行,大批人員的死傷,因此,中世紀價值觀遭到質疑,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范,希臘羅馬文化就此獲得重新評價,人文主義思想逐漸蔓延。
1.2文藝復興初期的建筑風格
因此在建筑上,奧古斯都時期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被廣為傳播,并受到文藝復興建筑師的研究與追捧。另一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首先恢復了古希臘建筑所具有的人的尺度,建筑中的比例關系來自人體的比例關系。正如數學家巴奇奧里所言:各種度量及它們的名稱均源自于人體,也是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我們看到,古希臘的列柱式再次被運用到建筑當中。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中止了哥特建筑的發展。意大利作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則結合古典建筑體系與哥特建筑的結構技術,創造了全新的建筑風格。盡管建筑的結構是哥特式的,但其外表則體現出古典建筑的特征。這一新風格后來被稱作文藝復興風格。
1.3文藝復興的影響
文藝復興的發展隨著“教條主義”傾向和“人文主義”傾向的出現逐漸走向末路,但是它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去審視曾經的文藝復興,它對今天的設計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力。文藝復興的文化理念是對過去的、更為自由的人文主義的提倡,但是它并沒有一味地遵從原始的規則,而是將傳統有意義的部分汲取,并與時代結合。在這場變革中,文藝復興運動歷經了曲折的歷程,猶如它以一種特有的方式訴說著自己變革、文化和符號的拼接。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者所提倡的意識形態和這個時期的藝術格調,在西方藝術的整個發展史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它影響了整個時代的風貌,突破了人們所固有的意識形態中的建筑模式。
2文藝復興與中國近代折衷主義
2.1文藝復興與折衷主義的誕生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應運而生,這種過度裝飾的風格引起了一些建筑師的不滿,于是在18世紀下半葉,一種新的復古思潮誕生了。主要有三個分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折衷主義。新古典主義興起于18世紀的羅馬,并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開,它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因此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和題材上模仿古代藝術。浪漫主義的第一階段主要在18世紀60年代~19世紀30年代,產生了中世紀的城堡式府邸和東方式的小品建筑。而到19世紀30~70年代左右,它開始發展為一種探求中世紀哥特式風格的創作潮流,因此又稱為哥特式復興。19世紀,交通便利,考古學、出版業發展,一些人提出對建筑風格的解放,讓建筑風格與時代背景的關系完全地脫離,建筑師可以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這種盛行于19世紀后半葉的流行現象,稱之為折衷主義。
2.2中國近代折衷主義的誕生
我國建筑史上的折衷主義是伴隨鴉片戰爭的爆發而產生的。鴉片戰爭之后,上海、廣州等城市先后被辟為通商口岸,隨著英法等國家的進駐,西式的教堂、學校、海關等相繼建立,折衷主義建筑隨著國門的打開而被接受。在20世紀初~30年代,中國建筑開始大量融合多種設計元素,特別是含有中國本土建筑元素作品的相繼出現,視為我國建筑史上的“折衷主義”。折衷主義的發展、興盛適值現代建筑的醞釀、探索期。折衷主義代表的是一種溫和式的演變過程。折衷主義也是我國建筑師立足于傳統建筑創作的一個重要出發點,他們嘗試用西方的物質文明發揚中國特有的文藝精神,這也是一場“吾國固有之建筑形式”的探索熱潮。
2.3折衷主義的影響
折衷主義建筑在中國的發展,從民族的角度看,是外國列強主義侵略中國的見證。然而,它也有積極的方面:在收集、提取多種建筑手法及風格的基礎上,創造出許多全新的建筑語言。不論是在材料、形式抑或結構上均能表現我國近代建筑的獨到語言形式及價值觀定位。這些載滿歷史的建筑,給人們呈現出一種美好的建筑形式語言,它不僅有追求西化、崇尚科學性的一面,更有追求名族特性的一面,它的出現及發展,顯現出中西方文化珠聯璧合的歷史風韻。
3新中式建筑的誕生
3.1新中式建筑的概念
建筑大師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史》一書中提到:“因與歐美頻繁接觸,至清末醒于新異,標準隨之搖動,以西洋建筑之樣式滲入都市,一時呈現出不知所從之混亂狀態。民居市廛中舊建筑藝術之勢力日弱。以致民國初期,殆歐美建筑續漸開拓其市場于中國各通商口岸,而留學歐美之中國建筑師亦起而抗衡,于是歐式建筑之風大盛。”于是中國的建筑師們開始了一種新的建筑形制的探究,它必須屬于中國且標新立異,一種新的懷舊情懷冉冉升起,因為要創造一種屬于中國的建筑形制,只有從傳統中國文化出發,從傳統建筑中汲取吸收能量,于是有了“新中式建筑”這一概念的提出。它是對傳統建筑的一種傳承,是和現代建筑相互結合的一種設計方法。功能上必須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同時結合當地的地域性,做到功能與形式的統一,且采用當代建筑材料及建造技藝提取出傳統建筑的設計元素及內涵。
3.2新中式建筑的風格
就像所有新風格誕生與發展的過程一樣,新中式建筑由于擁有許許多多的源頭,加之社會影響,涌現出了多種多樣的設計手法。
3.2.1復制與照搬
復制與照搬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對設計保護歷史建筑策略時,復制是一種經常運用的手法,為了保留最原始的歷史文化風貌,建筑師會對現有的歷史建筑進行修復,并在用地內根據需要復制已有建筑的形制,不破壞原有的環境和氛圍。這種情況在旅游風景名勝區或者對古遺址保護中運用較多,如杭州的清河坊,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建造,嚴格按原有風貌加以保護,在建筑上、景觀上、細節上都試圖恢復和保持建筑原貌。而另一種照搬,則是在沒有相應文化或者自然環境的基礎下,直接將已有的歷史傳統建筑原樣復刻在新的用地內,這種情況有史以來卻也屢見不鮮。如江陰市的華西村博物館,整個建筑將北京的故宮太和殿、乾清宮、東華門、角樓等一比一復制,形態蔚為壯觀。這類建筑只是停留在最基礎的復古層面上,并沒有考慮到環境、文化等對建筑的影響。
3.2.2古典元素的拼合
正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柱式一樣,人們對傳統的懷舊最終都會落實到某一樣具體的事物中去,如果規范得得體,運用得恰當,也能產生如佛羅倫薩大教堂一般影響深遠的建筑作品。比如上海市的金茂大廈,作為現代的高層建筑如何融入傳統元素,它給出了一個代表性的解決方案。金茂大廈由美國芝加哥的SOM事務所設計建造,其主體形象取自于中國的傳統建筑形制——塔。因此也被列為新中式建筑的典范,精致的細部構造和精準的結構設計,讓它一度成為上海的地標式建筑,但就其傳統性似乎也較停留于表面。更有甚者,截取了某個中國傳統元素作為立意,而沒有對建筑本身進行量體裁衣的設計,并不能真正意義上稱為中式建筑,僅僅是為博得一個噱頭而已。
3.2.3傳統思想的融入
王澍在設計寧波歷史博物館時說,如果不能在大規模的現代建筑中推廣傳統匠作和現代建造技術結合的做法,中國的建筑傳統就將死在一個個博物館和建筑師的空談和詭辯中。至于“自然形態的敘事與幾何”這類理論探討,要能成為活的實踐,最終還是落在日常的“情趣”二字。作為“特立獨行”的一派,王澍關注的不僅僅是建筑本身,更是建筑被物化前的思想、文化。那些本源才是中國傳統建筑想要表達的理念,而經過數千年的洗禮,那些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不是一塊青磚、一片薄瓦能體現的,特別是在建筑功能完全轉變,建筑材料日新月異的今天,再一味地制度化,系統化某一種傳統裝飾無異于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柱式,會被歷史淘汰,關注本源才是新中式建筑最重要的設計導向。
4從文藝復興、折衷主義看新中式建筑的征途
縱觀這兩次重要的歷史事件,無不是以“懷舊”作為伊始,作為初衷,而以創建新的建筑形制和風格作為結束。文藝復興提出的對古羅馬柱式的運用,雖然制度完善,充分量化,但最終也成為使之沒落的助推手,但是其對人文精神的提倡,在今天的建筑中仍然有所體現,我們不斷強調的人性化設計也正是當時人們進行這一運動的初衷,也證明這一“復古”運動的影響的久遠性。折衷主義是使得中國近代建筑最接近本土化的一次,也是民族復興的基礎。雖然留有許多西方物化的影子,但是它所誕生的建筑手法及語言具有不可復制性,在新中式建筑的道路探索中起到巨大作用。對于建筑師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為建筑行業帶來蓬勃的生命力。但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信息傳播之快過濾不及,導致對于信息的篩選成為最大的困難。我們還在探索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地做出真正意義上的新中式建筑。中國建筑已經進入了歷史的新階段,中國當代建筑文化在繼續與形成之中。先前的傳統建筑文化格局雖然單純有序,但已經從舞臺中心轉移到邊緣,這些都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事實。20世紀以來開始出現多源多向的形態發展趨勢,這樣的局面歸因于中國當代建筑文化格局有多個源頭,主要可分為三個:一是中國傳統建筑及相應的傳統觀建筑文化;二是外來建筑及相應的外國建筑文化;三是近百年出現的中國新建筑及形成的新建筑文化。許多人認為“新中式”現象更多地主要體現為將傳統中式建筑元素和建筑符號作為局部裝飾呈現到現代新建筑中,其主要的目的是滿足了對局部傳統審美的需求。但實際上,對“新中式”建筑藝術現象的探究由于每次發起人不同、產生的原因不同以及設計思路不同令其內在的含義和外在的表現也大相徑庭。是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建筑外觀,造成視覺沖擊,還是運用傳統材料重塑現代建筑表皮,又或者在結構上模仿懷舊,在空間上延續傳統文化意境,這些都還有待考證。但是我們首先必須要肯定的是這是一種積極的做法,尤其在這一時代,我們不愿意自己城市的記憶被越來越多的高技森林或者西派歐風吞噬,“懷舊”不僅僅是為了在外觀上保留屬于自己的風格,還是為了在精神上堅持自己的態度,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需求和發展,不斷探索發現,最終獲得新生。
參考文獻:
[1]陳志華著.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三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DavidWatkin.AHistoryofWesternArchitecture.Laurence.KingPublishing,1996.
[3]蔣鴻興.什么才是“新中式建筑”發展之路[J].建筑師,2007,05:123-125.
[4]梁思成《中國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9頁
[5]王澍.自然形態的敘事與幾何寧波歷史博物館創作筆記[J].時代建筑,2009年
[6]鄭時齡.佛羅倫薩和文藝復興時代建筑,1986/2
作者:李琦 徐從淮 單位: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