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從吉林省科技報告制度政策與組織管理體系、報告質量管理、服務平臺和競爭力評價系統的實踐應用出發,總結出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深入剖析未來開展科技報告工作的合理化建議,最終提出延伸地市(州)科技報告工作、擴大科技報告服務范圍、開展知識管理和智慧推送功能、利用科技報告資源推進產業競爭情報研究。
關鍵詞:科技報告;知識管理;質量管理;競爭力評價
0引言
2012年以來,國家相繼制訂了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科技報告管理暫行辦法》等科技報告支持政策[1-3],2013年科技報告服務系統開通運行[4]。國家出臺和頒布了科技報告的相關標準有《科技報告管理條例》(民口)、2014年《科技報告編寫規則》(GB/T7713.3—2014)、《科技報告編號規則》(GB/T15416—2014)等標準規范。在國家科技報告制度政策出臺的影響下,關于地方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吉林省科學技術廳因此設立了科技報告技術服務平臺,本文是該課題的研究成果之一。全國各省基本啟動了科技報告工作,出臺了相關的地方科技報告管理辦法,建立了科技報告服務系統,吉林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國外科技報告的資源服務、科技報告競爭力評價系統構建等,本文擬對吉林省科技報告制度的建設情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初步論述。
1政策與組織管理
自2014年啟動科技報告制度建設,落實了科技部關于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工作方案的通知(吉科發計〔2014〕131號),統一部署和安排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承擔科技報告管理服務,協助科技廳擬訂了一系列科技報告相關方案和管理辦法。科技廳、項目管理機構、項目(或課題)承擔單位和科技報告管理服務機構及職責如圖1所示,四類管理機構之間的職責分工、權責關系明確合理地劃分,分類分級分層次進行管理,其中項目承擔單位的數量最多,涵蓋了省內各大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等,此外,項目合作單位數量也較大。科技報告產生于項目立項、執行、結題的全過程,涉及人員眾多,包括科研管理人、項目管理專業機構管理人、項目負責人和研究人、科技報告管理服務人以及用戶。據統計,2015—2019年科技廳立項的自然基金項目、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項目負責人就多達2800人。科技報告用戶面向政府機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社會組織、公共文化團體等。截至2019年12月,吉林省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的注冊用戶達300余人,注冊用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和企業等。
2質量管理
科技報告質量控制[5-7],一是確保科技報告的撰寫內容符合《吉林省科技計劃科技報告撰寫要求》和《吉林省科技計劃科技報告編冊》,確保科技報告內容的科學性、專業性、詳細性和可讀性;二是確保科技報告的格式符合《吉林省科技報告模板樣例》;三是保證每種類型科技報告的內容符合該類型科技報告的結構和格式要求;四是保證科技報告的種類數據和試驗過程等的完整性、規范性、標準化、準確性,建立健全科技報告的質量管理體制和機制。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嵌入科技報告管理工作,在申報立項階段,項目負責人根據項目研究內容的復雜程度確定本項目所呈交的報告類型、時間、數量,并將其寫入項目合同或任務書。在項目執行階段,項目團隊要根據項目合同和任務書,按時按質撰寫不同類型的科技報告并及時呈交。在項目結題階段,科技報告納入結題驗收材料之一,對未按規定呈交科技報告,或呈交科技報告質量不合格的項目,應按不通過項目結題申請或返修科技報告。科技報告既要大力實現開放共享,又要進行嚴密的科技報告的知識產權保護[8-9]。科技報告保密管理措施,一是制定了《科技報告文件安全管理制度》,規范部門及其員工涉密行為準則,做好保密科技報告紙質和電子資源;二是在科技報告管理服務工作環節中,做到痕跡化處理,詳細的科技報告審批制度,利于科技報告文件的查證和追蹤。截至2020年3月,科技報告共享系統的國家項目登記了414份科技報告,省屬項目登記了1100份科技報告,文摘瀏覽次數達8000余次,檢索次數達3000余次。登記的科技報告類型主要集中在最終報告,很少一部分專題報告、進展報告和組織管理報告,呈交的科技報告篇幅主要集中在40~80頁之間,部分超過100頁以上,報告大部分存在格式的欠缺,小部分存在結構的不合理現象,呈交的報告基本符合科技報告的撰寫主旨和要求。
3服務平臺
吉林省科技報告服務平臺主要收集吉林省省級財政資金資助項目產出的科技報告,同時實現吉林省科技報告服務平臺與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的資源共建共享服務,將吉林省科技報告納入國家科技報告系統,并且吉林省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實名用戶認證與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統一對接,即實名認證的用戶可以登錄吉林省科技報告服務系統,也可以登錄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避免二次用戶注冊,減少了用戶的注冊程序,用戶注冊一次就可以共享國家和地方的科技報告資源。為了便于科技項目管理部門的科研管理,吉林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項目管理系統”)實現了科技計劃發展項目申報、立項、執行和驗收全過程管理。根據國務院印發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通過吉林省科技報告管理系統與項目管理系統整合,將科技報告呈交和審核系統嵌入項目管理系統,建立一個科技報告子功能模塊,需要提交科技報告的項目人員直接在項目管理系統中進行科技報告呈交,科技管理機構審核人員在后臺進行報告審核,將科技報告審核通過作為項目驗收必備條件之一。科技報告作為一種科技創新的戰略資源,應嵌入文獻平臺,豐富和完善文獻平臺的區域特色創新資源。同時,吉林省科技文獻信息服務平臺購置了國外的尚唯科技報告資源服務系統,涉及美國航空航天局、美國國防部、美國能源部等5萬余研究機構、6萬余關鍵詞信息,報告全文總量近290萬份,填補了外文科技報告的空白。有利于推動吉林省科技資源的積累、保存和共享,提高了吉林省科技資源配置和科技產出效益。為擴大科技報告服務工作,廣泛開展地市州科技報告試點建設工作,與吉林市科學技術信息所合作,沿用省級科技報告服務模式,根據市情自主設計,建立了單獨的地方科技報告服務系統。
4競爭力評價系統
為了便于科研項目管理部門及時有效地了解項目的執行情況、完成進度、科研成果等,吉林省建立了科技報告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取了科技報告創新性評價指標中的科技報告資金數量、科技報告培養人才數量、數量、獲得專利數量,設置指標的權重,根據評價公式:資金(映射到對應的分數段)×0.15+人才數×0.25+專利數×0.3+論文數×0.3=最后得分,系統實現了單篇科技報告競爭力評價計算和多篇科技報告競爭力對比評價,以及報告的檢索、統計和排序功能。
5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5.1發展現狀
(1)2015年吉林省科技廳在科技計劃發展項目中的自然科學基金和重大科技攻關兩大項目類別中開展了科技報告試點工作。據統計,2015—2019年兩大類別的科研項目立項數就達2771個,涉及社會發展、工業、農業、醫藥健康等技術領域。在每年科技發展計劃項目指南中,試點項目類別的申報要求中增加了提交科技報告。(2)在項目驗收環節,驗收材料增加一項“科技報告及收錄證書”,并鼓勵承擔項目的科研人員呈交進展報告和專題報告,同時在項目驗收時,如果科技報告審核通過,才能申請項目驗收,未審核通過,進行延期驗收或不予驗收。(3)科技報告管理服務中心對每年立項的自然科學基金和重大科技攻關(招標)項目承擔單位的科研管理人員、項目負責人和科技報告撰寫等相關人員進行科技報告制度、撰寫、呈交和審核系統等集中培訓,截至2019年12月開展了5期培訓會共15場,培訓相關人員4700余人,發放培訓教材6000余冊。通過開展科技報告培訓工作,不斷為吉林省營造優良的科技報告制度建設環境,更重要的是使科研人員了解了科技報告制度,掌握了撰寫技巧,提升了科研績效。(4)科技報告管理服務中心對審核通過的科技報告進行批量報送吉林省科技報告共享服務系統,截至2019年10月底,共享服務系統上線科技報告千余篇。(5)科技報告管理服務中心進行科技報告館藏服務,對審核過程進行痕跡化管理,主要記錄一篇科技報告的基本信息、報告存在的主要問題、電話溝通情況、報告返修情況、承諾書提交、收藏編號、報告呈交次數及日期、科技報告撰寫內容和格式評價等審批信息,打印和收藏權限公開的科技報告審批單、原始文檔、最終文檔、最終PDF、收錄證書,進行存檔。(6)開展嵌入式信息服務,將科技報告作為一類科技資源,嵌入“吉林省科技文獻信息服務平臺和吉林省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中,納入統一檢索模塊,對社會公眾開展科技報告共建共享信息服務和知識管理。
5.2存在問題
(1)吉林省具有科技報告指導人員資格的人員共8人,主要承擔吉林省的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平臺系統搭建、宣傳推廣、日常的科技報告審改工作,存在任務艱巨和人員短缺的現狀。(2)省內的科技報告宣傳推廣模式單一,主要采取按年度省廳級科技計劃項目承擔單位的科研管理部門及科技報告撰寫人的集中式培訓模式。(3)急需有效的科技報告資源的知識管理服務,在科技報告制度完善和平臺完備的基礎上,深入開展科技報告資源上-下、廣-深交流,加強知識管理,優化科技報告的撰寫,提供輔助科研人員的科技報告撰寫智能化系統建設,從而提高科技報告質量。(4)科技報告技術平臺只有資源的倉儲庫,初級地按學科、省份、年份、關鍵詞快速檢索,數據的展示界面缺乏后信息服務時代智慧化檢索、可視化展示、數據挖掘功能,不利于社會公眾和科研人員對本身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的利用。(5)在用戶推廣層面,只是單一地區分了用戶的群體,劃分好用戶群體的關注資源類型,缺乏高效的智能化推送、場景式應用服務模式,讓不同用戶群體,在不同的應用場景體驗不同的科技報告資源服務。(6)有待進一步推進科技報告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服務地方科技發展,讓國家戰略資源能夠發揮能效,揭示基礎科學和重大科技攻關的研究前沿、發展趨勢。
6結語與對策建議
自2014年吉林省開展科技報告制度建設以來,省科技廳制定了相關政策和標準,對科技報告的登記實施了組織管理,并構建了服務平臺和評價系統,現已形成具有1500篇(份)科技報告規模的科技報告資源服務體系,每月接待讀者300人次查閱。為進一步增強吉林省科技報告制度建設,針對吉林省科技報告工作中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1)全面開展地市州的科技報告試點工作,撰寫科技報告試點工作方案,組織相關機構和科研管理部門進行研討和推行試點工作。培訓第一批科技報告指導人員,組織與開展吉林省科技報告指導人員培訓班,邀請奮斗在科研一線的承擔單位的項目成員,進行集中培訓和實踐,擴大省內的科技報告指導人員隊伍,從而減小科技報告管理服務部門的負荷,增加科技報告指導人員的輻射面,提高了科技報告的撰寫質量。(2)科技報告服務的橫向和縱向有待加強:一是要下基層深入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組織專場培訓,真正把科技報告管理服務送到用戶的手中;二是特事特辦,有特殊需求的項目承擔單位,可以走進一線送科技報告服務,解決他們的實際需求和難題,讓項目承擔單位真正了解科技報告制度建設,同時掌握科技報告的撰寫,最終快速有效地解決項目驗收中的科技報告環節。(3)挖掘科技報告資源,使隱性知識顯性化,使科技報告更具知識性和創造更多價值。科技報告資源建設與機構智庫建設、科技報告與虛擬組織,基于虛擬組織的未來科技報告進行管理。(4)在科研管理中,從定義來看科技報告的范疇要大于項目的技術報告,能否用科技報告代替項目驗收的技術報告,能夠提高科研人員績效,減少結項環節,并且節省時間。(5)在平臺技術層出,開發和實現更具有應用性、場景式、個性化、智能推送性的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6)國家科技報告資源在醫藥和衛生領域43554份、生物科學領域24625份、數理科學和化學領域23408份等,地方科技報告資源匯同國家科技報告資源,開展產業競爭情報分析,為地方科技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前沿預測、技術研判。
作者:陳曉玲 毛剛 單位: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