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歷史經驗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新征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革命的必然選擇和發展前途。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歷經探索、建立、發展和不斷完善的歷史演進,形成了內涵豐富、系統嚴整、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積累了制度建設的基本經驗,為人類政治文明發展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第一,堅持核心與中心的良性互動。百年黨史證明,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是血肉相連、互動發展的關系,黨的事業前進發展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根本利益只有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才能最終確立和順利實現。換而言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人民群眾是服務中心,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在各項事業建設中貢獻價值、發揮作用,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之根基、力量之源泉。曾強調:“我們應當相信群眾,我們應當相信黨,這是兩條根本的原理。如果懷疑這兩條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國家和社會的整體系統中處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中樞地位,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都處于制度構建的核心地位、扮演著主導全局的引領作用,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政地位的內在需要,也是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效運行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在科學引領人民群眾攜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進程中,自覺地把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與服務人民中心宗旨有機統一起來,順利實現了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第二,堅持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核心要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和內在規定,又立足中國國情,植根中國大地,彰顯中國特色,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具體歷史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一方面,堅持理論指導實踐。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科學體系,自始至終都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當代中國體現的四項基本原則,沒有拋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沒有偏離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另一方面,始終遵循在實踐基礎上檢驗、發展和創新理論。基于時代背景和時代特征,立足中國國情和具體實際,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政黨以及政治的學說和理論,創造性地形成了反映時代精神、體現民族個性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
第三,堅持傳承與借鑒的創新互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封閉僵化的制度體系,其建設需要在堅守本來的基礎上,自主借鑒吸收人類制度文明成果。首先,堅守本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紅色政治文化,堅定承續中華民族優秀制度文明成果,不斷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于事關國家根基、民族興旺、人民福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包括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等,都必須始終如一、毫不動搖地堅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決不能偏離或背棄。其次,借鑒外來。放眼世界,借鑒吸收世界各國創立的人類制度文明成果,吸收人類制度文明建設的歷史教訓,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其三,面向未來。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前現代、現代性、后現代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具體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還需要在改革中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
第四,堅持民主與集中的張力互動。馬克思主義民主集中制理論認為,民主和集中是一個鏈條的兩個環節,具有辯證統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定、實施、監督、反饋,既在民主集中制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同時也反映出民主與集中辯證關系。民主集中制絕對不是離開民主基礎上的集中,沒有民主就談不上正確的集中,就會導致官僚主義。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規定,由人民群眾民主選舉產生的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群眾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既需要對人民群眾負責,同樣也要接受人民群眾監督,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局限于個人或者少數利益集團利益而出現的個人獨裁、寡頭專斷的弊端。民主集中制也不是離開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沒有集中就不會有真正的民主可言,亦會步入無政府主義。例如,中國共產黨領導制度體系中內含的全面領導制度和集中統一領導制度,能夠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從總體上統籌協調各方利益與行動、增強整體合力,保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從根本上避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權力分立、效率低下的弊病。可見,在君主制與民主集中制基礎上建立的國家制度有著本質區別,“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則是人民的國家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體系賦有人民的本質內容和內在規定,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
作者:歐陽志政 單位:九江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