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舊媒體少兒節目主持人語言失范現象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廣播電視等媒體應該成為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典范[1]。但是隨著融媒體語境的到來,各類型節目的不斷創新,現實媒體語言中出現了許多不規范現象。本文以少兒節目為研究主體,結合語音、語調、詞匯、三個方面,對比分析新舊媒體中少兒節目主持人語言的使用不規范現象,為少兒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的使用提供提升策略。
關鍵詞:融媒體;少兒節目主持人;語言失范;對比分析
一、引言
傳統媒體少兒節目是以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作為載體,即在電臺、電視臺某個固定時間段播出的節目,如中央電視臺14套少兒頻道每周一到周六18:30播出的《智慧樹》欄目。筆者在本文中將以電臺、電視臺為傳播媒介,在節目中起到引導、串聯作用的人稱為傳統媒體少兒節目主持人。網絡少兒節目主持人出現的節目通常可分三種類型:一是傳統媒體上傳至網絡平臺的節目,二是以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站如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為依托而制作的網絡視頻節目。三是由個人自行上傳到網絡平臺的原創作品,這類節目有一些是由單位公司上傳,以個體經營為主,但節目的點擊量卻高呼驚人。因此,最令人擔憂的則是這類少兒節目的主持人素養。本文將第三類節目的主持人語言作為研究對象。
二、新舊媒體中少兒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問題
(一)傳統媒體少兒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問題舉例湖南臺金鷹卡通頻道少兒益智類玩具節目《玩名堂》是國內第一檔覆蓋面最廣的益智玩具類節目,自2009年5月18號正式開播至今。該節目核心內容是向兒童介紹玩具和動漫資訊,貼近少兒視角,簡潔有趣。每一期節目的平均時長只有5分鐘。雖然節目主持人具有豐富的主持經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語言不規范現象,以下筆者隨機抽取十期節目作為語料研究:1.語音(1)聲母/韻母發音:將“夢”的韻母“eng”讀成“ong”(《精靈寶可夢套裝》00:05:52);將“型”的后鼻韻母ing讀成前鼻韻母in(酷閃樂潮兒單件裝00:03:01)。(2)聲調:將“扳機”的“扳”讀成上聲“bǎn”,應讀陰平“bān”(《凱蒂貓回轉壽司》00:03:13);將“一觸即發”的“即”讀成陽平“jí”,應讀為去聲“jì”。(3)吃字:如“我們的”(《莊臣反斗戰車》00:05:08);“抓娃娃機”(《咕咕奇幻星系星愿寶寶》00:01:46)。主持人進行語言表達時過于急促,導致字音的聲母韻母連讀,發音不夠清晰。2.語調(1)重音:“然后再按一下按鈕”,結合當時語境應該將重音放在“再”上,表示在一次,重復按動按鈕,但是主持人將重音放在了“按”上。(《捷德奧特曼王者之劍》00:03:58)(2)停頓:將“而且還有千分之二的概率能夠抽出金色的配飾哦”停頓為“而且還有千分之二的概率能夠|抽出金色的配飾哦”,如此斷句方法語意模糊,未突出語句重點,可以停頓為“而且還有千分之二的概率|能夠抽出|金色的配飾哦”,如此可以強調重點,加深印象。(《凱蒂貓回轉壽司》00:00:40)3.詞匯(1)字母詞:“APP”(《精靈寶可夢套裝》00:05:10);“DIY”。(《易讀寶S966智能點讀筆》00:05:50)(2)網絡詞匯:如“放大招”(《精靈寶可夢套裝》00:08:50),并且這一詞匯在其他節目中也多次出現。(3)中英混合詞匯:“OK鍵”,(《咕咕奇幻星系星愿寶寶》00:01:08)主持人在演示產品使用步驟時,使用了該詞匯。
(二)新媒體中少兒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問題舉例《小伶玩具》是一檔網絡用戶自制的益智類玩具短視頻節目,平均時常為每集10~20分鐘,主持人通過演繹、現場教學等方式錄制兒童游戲視頻,作品數量較大。其內容于騰訊網絡平臺,每集播放量可高達8億次。筆者隨機抽取十期節目作為語料,對該節目的主持人語言進行分析:1.語音(1)聲母/韻母:主持人由于發音舌位不正確,將翹舌音發成了平舌音,如將“說”的聲母“sh”讀成“s”(《幸運冰激淋記憶力大比拼》00:01:14)同樣問題還有將是“shì”讀成“sì”;還有j、q、x的尖音問題,如“想”,由于雙唇松弛,口腔開合度不夠,上下牙齒之間間隙太小,造成了對氣流的阻礙而形成了噪音,如“想象”(《心電感應挑戰之只有選對食物才可以吃》00:09:44)等詞語。(2)聲調:如將“漂亮”的“亮”讀為“liàng”,應讀輕聲“liang”。(《小伶疫情期間宅在家里的24小時日常生活》00:05:39)(3)吃字:如“大家”(《春節食物運勢測試挑戰》00:00:09);“你知道嗎”。(《奶茶混喝運氣大挑戰》00:06:55)2.語調《小伶玩具》節目中主持人出現較多的語調系統錯誤,主要是“港臺腔”的問題,如“不要撒謊吼”“超好吃的”。(《幸運冰淇淋記憶力大比拼》00:02:2300:10:35)3.詞匯(1)方言詞:如“這是個sa?(陽平)”,主持人應該是想要表達“這是什么?”,節目中用了方言。(2)中英混合詞匯:如“everyChinese都愛”(《心電感應挑戰之只有選對食物才可以吃》00:03:37),意思為“每一位中國人都愛”。
(三)調查結果分析通過統計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少兒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問題得出以下數據:結合以上數據發現,《玩名堂》的語音規范問題占傳統節目語言問題總數的71%,語調占比13%,詞匯占比16%;節目《小伶玩具》語音占網絡媒體節目語言問題總數的80%,語調占總比6.3%,詞匯占總比的13%。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直觀看出,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媒體,語音發聲均是兩類節目占比最高的問題。但由于傳統媒體主持人的業務素養相對較高,在語音規范問題上新媒體網絡節目不論是從失范率還是出錯數上來看,都明顯高于傳統媒體節目。
三、少兒節目主持人語言失范原因及提升策略
(一)原因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著網絡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主持人的語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傳播媒介的影響。互聯網信息不斷的自由更新,無時無刻不考驗著主持人對新內容的接受能力,同時也加大了主持人誤用語言的風險,增加了語言失范率。另外,一部分網絡少兒節目在對主持人的選拔中缺乏明確的專業要求,節目主持人也沒有接受過專業且系統化的學習。少兒節目主持人也是少兒受眾的教育者,小朋友們會跟著主持人學習語言、詞匯甚至一舉一動。因此,樹立好規范意識,提升自我要求對于少兒節目主持人至關重要[2]。
(二)提升策略首先,加強基本功訓練,語言的表達建立在規范清晰的基礎之上,少年兒童的理解能力較弱,對于主持人所傳遞的信息是深信不疑的;其次,從詞匯入手,化單調為豐富。在少兒節目中,很多主持人為了表現出親和力,會模仿小朋友的語氣以及說話方式,比如“嗯”“啊”“嚯”等語氣詞,偶爾使用會拉近與小嘉賓的距離,若經常使用則會讓受眾感覺到主持人詞匯的匱乏,使節目串聯顯得尷尬。最后,主持人除了具備標準的吐字發音基本功以外,還應掌握如何運用語言的能力。《口才學》中提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核心內容是運用語言的能力。口語表達體現的語言素養可以通過三種途徑獲得,其中第三種途徑就是指日積月累地堅持吸收良好的語言養料,這是提高語言素養水平永不枯竭的源泉。主持人在即興口語表達中,通順流利不足為奇,能夠引經據典體現深奧文化才是小朋友們的學習榜樣。總而言之,主持人作為節目與受眾之間的一座橋梁,語言是他的首要工具,如何運用規范且生動的語言更是至關重要。在融媒體語境下,少兒節目主持人應順勢而為,推陳出新,重視語言的規范性,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及隊伍建設水平。因此,在融媒體時代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節目主持人語言的規范化進程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姚喜雙.李桃.試析網絡視頻主持人語言規范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12,(02).
[2]付海戀.網絡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規范[J].傳媒,2017(21).
作者:方曉晴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