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個性化護理干預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個性化護理干預在心肌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收治的54例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研究,按照護理方式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27例。分別用常規方式和個性化護理干預實施護理服務,對比護理的成效。結果:觀察組護理滿意程度得分為(91.4±2.0)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6±2.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前心理狀態間一致性明顯(P>0.05),觀察組護后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分別為(50.8±1.5)分和(52.1±2.7)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個性化護理干預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減輕負面情緒,減少并發癥,值得在深入探討的基礎上展開廣泛應用。
[關鍵詞]心肌梗死;個性化護理干預;滿意程度;心理狀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0月間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中選取54例進行研究,按照護理手段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7例。對照組男15例,女12例,年齡28~75歲,平均(49.2±2.1)歲,發病至入院間隔時間10~75h,平均(48.2±1.5)h,觀察組中男13例,女14例,年齡27~73歲,平均(48.7±2.5)歲,發病至入院間隔時間12~74h,平均(47.9±1.8)h。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符合心肌梗死診斷標準[3];②年齡在25~75歲之間;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目的意義,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損傷嚴重者;②既往慢性高血壓病史者;③溝通交流不便,配合度差者。組間基線數據均衡性良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用常規手段護理,嚴格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對異常情況予以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予以觀察組患者個性化護理干預,結合患者生理、心理和精神狀態確定護理目標,制定具體護理措施,具體內容為:1.2.1知識宣教:護理人員需在了解患者及其家屬文化水平的基礎上主動告知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如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和防范措施等,使得患者深入了解自身疾病,更好地配合護理人員;進行知識講解時可用口頭講解、發放宣傳資料、播放視頻和舉辦知識講座的方式,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回答。1.2.2心理疏導:護理人員可在患者病情穩定時展開積極主動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當前階段心理狀態和情緒波動情況,分析患者負面情緒產生原因,予以針對性疏導干預,堅定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念;結合患者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尋找釋放壓力的正確途徑,使得患者在護理工作中保持平穩心態。1.2.3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為每位患者制定科學規范的飲食方案,鼓勵患者攝取低脂、低鹽、低蛋白、低纖維的食物,以免消化不良引發便秘;嚴格遵循“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防止進食過多增加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發生風險。
1.3觀察指標:1.3.1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以我院自制問卷為依據,對兩組患者護理工作滿意程度進行判定,問卷得分范圍在0~100分之間,由護理態度、護理技巧、護理安全和護理水平四個方面的內容組成,患者滿意程度與得分呈正相關性。1.3.2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參照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的判定[4]。SAS評分不足50分表明患者情緒正常;得分介于50~59分表明患者有輕度焦慮情緒產生;60~69分可判定為中度焦慮;最終得分超過70分;證明患者為重度焦慮;SDS評分在53分以內表明患者未產生抑郁情緒,分數在53~62分這一區間證明患者出現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分數超出70分為重度抑郁。最終得分越高,證明患者負面情緒越嚴重。1.3.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兩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發生率進行對比。
1.4統計學處理:在統計學軟件SPSS22.0中置入54例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數據,滿意程度和心理狀態得分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由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滿意程度比較:觀察組患者滿意程度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兩組接受護理服務前的心理狀態間一致性明顯(P>0.05),觀察組護理后SAS評分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有3例患者出現心力衰竭,發生率為11.1%,3例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發生率為11.1%,2例患者出現心源性休克,發生率為7.4%,共有8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9.6%,觀察組中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均為3.7%(1/27),無心源性休克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7.4%(2/27),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18,P=0.035)。
3討論
心肌梗死的產生是冠狀動脈阻塞所致心臟血供中斷引起的心肌缺血性壞死,病情急、發展快,救治不當,可導致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常規護理主要是圍繞疾病展開的,未能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護理成效不佳。個性化護理干預是以常規護理為基礎的綜合性護理方式,它需要護理人員在實施具體的護理服務時尊重個體差異,努力滿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結合患者個人情況和實際需求進行護理計劃的制定和護理措施的實施。個性化護理的應用,需要護理人員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護理過程中體現理解人、尊重人、關懷人的護理理念,充分體現護理工作的針對性,促進護理工作依從性和配合度的提升[5-6]。文中通過知識宣教、心理疏導和飲食干預三個方面對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使得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升,負面情緒緩解,并發癥發生率下降,充分體現了個性化護理干預在心肌梗死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總的來講,個性化護理干預可使心肌梗死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得到明顯提升,也可緩解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同時在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推廣應用價值高。
4參考文獻
[1]王韻,劉坤,曲小璐.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療患者的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4):167-170.
[2]李英,張瑤琴.院前急救心理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探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0):1238-1240.
[3]朱艷彬.心臟彩超在心肌梗塞診斷中的應用[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18):45.
作者:羅偉華 羅燕貞 林敏英 單位:廣東省東莞市麻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