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育價值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間游戲是一種獨特的游戲活動形式,其內容豐富、娛樂性強、易學易會,深受幼兒喜愛。在幼兒園中開展民間游戲,不僅對發展幼兒身體、智力、人格等方面有重要價值,而且對培養幼兒對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傳承有促進作用。教師要深刻認識民間游戲在幼兒園的教育價值,通過主動引進開展、加強生活體驗、科學合理創編等路徑,將民間游戲和本園教育活動融合起來,真正發揮民間游戲在幼兒園的教育價值,為幼兒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民間游戲;教育價值;幼兒園;文化認同
游戲作為能給人帶來愉悅感受的活動,其歷史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游戲的目的、形式、內容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民間游戲作為民族文化中典型的生活現象和文化行為,經過了時間的洗禮,保留了它獨特的意義,至今依然受到人們的青睞。在幼兒園中,民間游戲蘊含著豐富的課程價值和文化價值,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民間游戲蘊含的教育價值,并積極探索其在教育實踐中的實現路徑。
一、概念的界定
(一)游戲
由于游戲涉及的社會、生活現象紛雜,要給游戲下一個標準的定義比較困難。游戲活動有趣好玩、有規則、可以虛構、消耗能量,但有別于生產勞動,人們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身心處于自由放松的狀態。游戲的這些外延特征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游戲。古今中外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游戲內涵進行了研究。如我國宋代《樂府詩集》中的《懊農歌》有詩句“黃牛細犢車,游戲出孟津”,這里的“游戲”是指玩耍和嬉戲[1];而德國哲學家席勒和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認為,游戲是“充裕精力的無目的消耗”[2]。通過對游戲特征的了解,可以認為游戲是在特定時間、空間內遵循特定規則的,能讓游戲者精神需求得以滿足、身心得以放松的活動。
(二)民間游戲
雖然專家學者對民間游戲沒有給出一個統一的定義,但他們對民間游戲的認識存在共同點,即產生于現實生活,具有娛樂性、規則性、傳統性等。劉娟在《花樣民游———幼兒園民間傳統游戲的創新與指導》一書中將民間游戲定義為產生于生產生活的,流傳多年的,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最普遍、最具有趣味的活動。[3]民間游戲規則簡單,不需要嚴密的組織,時間空間安排自由,操作方便,形式靈活多變,可以充分發揮人們的主動性和想象力。而且,民間游戲大多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而成,通過經濟文化的交流,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異化,并向其他地區流傳。
二、民間游戲在幼兒園的開展現狀
游戲對幼兒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對其他年齡階段的個體的重要性,游戲是幼兒的基本運動。[2]幼兒不僅可以在游戲中探索世界,學到技能技巧,掌握社會規范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游戲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政府相關部門對幼兒園中的游戲教學非常重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幼兒園工作規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指導性文件都提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培養幼兒。目前,我國幼兒教育理念多受到外國教育理念的影響,一些幼兒園配備了蒙氏教室和蒙氏教具,卻很少有民間游戲的區域和材料;一些幼兒接觸較多的是變形金剛、接龍卡片、芭比娃娃等玩具,很少見到七巧板、沙包、毽子這樣的傳統玩具;一些教師、家長認為跳皮筋、翻花繩等游戲太簡單、老土,更加青睞在師幼互動、親子互動中引入現代教育手段(多媒體等)和電子產品(手機等)。另外,在幼兒園中,一些教師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慮,較少甚至完全不開展民間游戲。
三、民間游戲在幼兒園開展的教育價值
民間游戲是一種教師好引導、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形式。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體現在多方面:對于教師,民間游戲是教育活動的重要資源;對于幼兒,民間游戲是幼兒身心、人格、社會化等方面發展的重要載體;對于民族,民間游戲是幼兒認同和傳承本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有助于充實幼兒園教育資源
民間游戲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產生并流傳,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歷史的積淀中經受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民間游戲蘊含著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文化內涵和教育智慧,是幼兒園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珍貴資源。有很多民間游戲可以直接在幼兒園中開展,有的稍作改編就可以開展。例如:運動類民間游戲有平衡能力游戲“金雞獨立”“撞拐”,手眼協調游戲“拍球”“打保齡球”,追逐類游戲“老鷹捉小雞”“踩影子”“紅花紅花幾月開”,靈敏性游戲“網魚”“腳尖腳跟腳尖踢”,集體性游戲“拔河”“多人多足”等;智力類民間游戲有觀察力游戲“捉迷藏”“迷宮”,想象力游戲“七巧板”“做冰塊”,反應力游戲“打手背”“喊數抱人”“正說反做”等;藝術類民間游戲有音樂類游戲“丟手絹”“小兔乖乖”,美術類游戲“印章”“泥娃娃”“做風箏”等;語言類民間游戲有繞口令游戲“十和四”“扁擔長板凳寬”,兒歌游戲“拉大鋸扯大鋸”“小老鼠上燈臺”“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湊十歌”等。
(二)有助于幼兒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民間游戲具備游戲的基本特征,在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對幼兒身體、智力、人格等方面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1.有助于幼兒身體的發展。3—6歲是幼兒身體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3]大多運動類民間游戲涉及走、跑、跳、投擲、攀爬等運動技能,簡單有趣且易學易會,符合幼兒身體發展的需要和好奇好動的特點。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生理器官得到發育,基本動作得到發展,力量、速度、耐力等得到加強。例如:“梅花樁”游戲可以鍛煉幼兒的身體的平衡能力和耐力;“打保齡球”游戲可以鍛煉幼兒手臂力量和手眼協調能力;“跳皮筋”游戲可以增強幼兒的下肢肌肉力量和靈活性;“挑棍兒”游戲可以鍛煉幼兒手部小肌肉群的協調能力。另外,民間游戲的開展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很強的靈活性,即使在因天氣原因不能進行戶外活動時,也可以在室內進行一些民間游戲,如“跳房子”“投壺”等。2.有助于幼兒智力的發展民。間游戲來自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集各種動作、語言、思維于一體,這對于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有限的幼兒來說,充滿了探索性和挑戰性。在幼兒園開展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的民間游戲,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促進幼兒智力發展。一些民間游戲需要幼兒扮演角色,幼兒可以以此了解社會各領域工作的職能,掌握初步的生活知識和社會知識,擴大知識視野,感知和認識現實生活,提高認知水平。一些民間游戲會伴著節奏明快、旋律優美的民謠(如“荷花荷花幾時開”),民謠說唱可以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增強幼兒的感知能力。一些一問一答的民間游戲能激發幼兒探索大自然和認識世界的興趣,讓幼兒獲得基本的科學常識和學習方法。一些民間游戲可以鍛煉幼兒的觀察力和注意力(如“迷宮”“五子棋”),一些民間游戲可以培養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和形象思維力(如“七巧板”“搭積木”),一些民間游戲可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做風箏”“印章”),等等。幼兒在游戲中可以自然而然地獲得各種能力,這對幼兒的智力發展是十分有利的。3.有助于幼兒人格的發展民。間游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情緒放松、自由說笑、盡情玩耍,這有助于發展幼兒積極的情緒、情感。民間游戲中“自由、平等、團結、協作、競爭、和諧的游戲精神”[4]更有助于幼兒良好性格、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民間游戲具有規則性,“規則性游戲對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一方面,游戲有輸贏之分,游戲者之間會互相競爭。如果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成功,就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自信心增強;如果幼兒在游戲中失敗,就會有挫敗感和無力感,可能會產生消極情緒,或者暫時停止游戲。但多數幼兒在失敗后會自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設法改進以達到規則要求,繼續參與到游戲當中。在此過程中,幼兒需要自己承受挫折和失敗,并進行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提高。另一方面,民間游戲一般需要至少兩名幼兒合作才能順利進行,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可能會因為規則、個體差異等原因出現矛盾,他們要學習如何處理矛盾、解決問題,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行為,學習如何與別人友好地相處,等等。因此,民間游戲過程可以從不同方面發展幼兒謙讓、分享、合作、互助等一系列親社會行為,使幼兒有自信心、同理心和責任感,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三)有助于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傳承
“教育必須完成把兒童培養成合格的社會成員,使其繼承所在國家的傳統文化這樣一個基本目標。”[3]民間游戲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公民都有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義務,而學前教育階段是弘揚民族文化的基礎階段,幼兒園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場所。因此,在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民間游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含有豐富又獨特的文化因子,它賦予了幼兒成長多重價值。民間游戲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能讓幼兒了解生活、親近生活,符合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容易被幼兒接受。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認識和接受民間游戲傳達出的觀念,感受當地的民風民俗,自然地建立起熱愛家鄉的情感,從而形成民族文化認同感。因此,在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不僅可以讓幼兒體驗到游戲的快樂,還可以引導幼兒對民族文化加以傳承與發展。
四、在幼兒園實現民間游戲教育價值的路徑
民間游戲對于幼兒來說具有多重教育價值,幼兒園可通過以下路徑來真正實現其多方面的教育價值。
(一)主動引進開展,保持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戲的生命,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在幼兒園中開展民間游戲,教師要保持游戲本身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教師在選擇民間游戲時,要把握幼兒好動、好奇的特點,順應他們愛玩的天性,保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在游戲中成長。有時候,教師要允許幼兒自己改變游戲規則、自主控制游戲的進程、自己選擇玩伴等,讓幼兒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從而實現幼兒的身心全面、健康、自然成長。
(二)加強生活體驗,把握生活性
許多民間游戲“土生土長”,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其建立在幼兒簡單的生活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貼近幼兒的所見所聞。例如,傣族人民在潑水節會開展“潑水”游戲,湖南汨羅地區在端午節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盛產竹子的地方會有“跳竹竿”活動,等等。讓幼兒接納、認同民間游戲,讓民間游戲特有的地域文化融進幼兒園的課程體系,不僅可以使幼兒獲得有益的生活經驗,而且可以使幼兒的德育活動更直接、更形象,從而自然而然地讓幼兒形成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優良品質。在選擇和開展民間游戲時,教師要把握民間游戲的生活性,考慮地緣差異,多鼓勵幼兒進行觀察、遠足、參觀、參與實踐等活動,增進他們對周圍生活的認知。幼兒在積累日常生活經驗的同時,能通過游戲表現周圍的社會生活,表達對生活的認識,感受民間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進而自覺傳承和發展民間游戲。
(三)科學合理創編,確保適宜性
民間游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的可以直接在幼兒園開展,有的則需要經過教師科學合理地創編。在幼兒園選擇和開展的民間游戲要適應幼兒身心發展需要和幼兒園教育的要求。1.符合幼兒身心發展需要幼。兒園的幼兒年齡大多為3—6歲,認知水平較低,情感體驗較少,社會性發展尚未完善。有的民間游戲在內容、形式、材料方面不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直接開展的效果不能達到預期,需要經過進一步的改編。因此,為了適應不同年齡幼兒的認知水平和需要,教師在選擇或改編民間游戲時要以幼兒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為中心。一般來說,教師需對游戲的任務、要求和難度做適當的調整,以符合不同年齡幼兒的特點和需求。例如,小班幼兒只對游戲中的活動感興趣,對規則并不在意。因此,在對待小班幼兒時教師不必過于強調規則,可選擇規則簡單的游戲。中、大班的幼兒開始逐漸在意游戲的規則,因此可以逐步要求他們理解規則并執行規則。具體來說,教師在選擇表演游戲時,在小班可以選擇角色少,情節、對話簡單的作品,在中、大班可以選擇情節變化大、對話幽默的作品。2.符合幼兒園教育要求幼。兒園游戲不僅要有娛樂性,還要有教育性,這是幼兒園教育和社會的共同要求。要想實現民間游戲的教育功能,教師就要對民間游戲進行選擇、分析、整合和創編,使民間游戲適應幼兒園教育的要求。第一,內容的創編。民間游戲大多有具體的內容,而其中有的內容已經與幼兒的生活距離較遠。在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時,教師可以在保持原有游戲內容、結構、玩法等完整的基礎上,采用組合、拓展、發散引導等方法進行創編,使游戲變得更充實、有趣,以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熱情和積極性。例如,在“滾鐵環”游戲中,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幼兒發現鐵環的多種玩法,如“推鐵環”“跳鐵環”等,這可以培養幼兒積極思考和大膽創新的習慣。第二,規則的創編。大多數民間游戲都有明確的規則,對時間、人數、動作有著較為明確的規定。教師在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時,可以針對不同年齡班的特點,在原有游戲規則的基礎上進行刪減或增加。例如,在“拉大鋸”游戲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改變兩人游戲的規則,變成可以多人玩、手臂交叉玩、帶著“拉力帶”玩的游戲,這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和積極探索的習慣。第三,材料的創編。民間游戲的材料如“抓子”用的石子、“投壺”用的水壺和箭等,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教師在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時,可以用其他材料替代。例如,“抓子”可使用大小合適的木質長方體教具,投壺可使用水盆和乒乓球。教師也可以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如在“挑棍兒”游戲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尋找身邊的廢舊物品如吸管、舊筆芯等作為棍兒進行游戲在角色游戲中除必要的仿真道具外,絕大多數東西都可用身邊的物品代替。選用適合幼兒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的玩具材料,可以使游戲更具可操作性、層次性和啟智性,不僅能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還能幫助幼兒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民間游戲內容豐富、趣味盎然,是幼兒喜聞樂見的學習和活動形式,也是幼兒教育的珍貴資源。教師應該在幼兒一日生活中靈活創新開展民間游戲,使幼兒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諧發展,自覺成為民族文化的體驗者和傳承者。
作者:蘇金鳳 單位:榆林學院綏德師范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