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語言能力建設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針對全國人大代表羅霞提出的關于加強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語言能力建設的建議,應急管理部經商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已于近日予以答復。9月16日,應急管理部官網公布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4236號建議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
一、關于建立應急語言服務協作機制
《答復》稱,應急管理部積極推進應急語言服務能力建設,在國家總體應急預案修訂中,擬明確突發事件發生后可根據工作需要,組織開展應急語言服務。教育部將應急語言服務能力建設作為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在《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作出相關部署,推動設立“基于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績效的直覺語言評估模型研究”等系列課題,深化應急語言服務能力研究;推動組建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統籌相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志愿服務組織等力量,共同推進體制機制建設,著力提升應急語言服務的制度化和專業化水平。
二、關于建設應急語言語料庫
《答復》指出,應急管理部與自然資源、水利、氣象等部門建立災害綜合風險會商研判機制,推動提升部門之間應急工作語言規范性;統籌相關行業(領域)專家資源,堅持開發每日全國及重點地區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產品,推動綜合風險預警產品用語專業性;依托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平臺和全媒體渠道,及時短臨預警提示,推動強化綜合風險預警提示用語準確性。教育部外國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導高校主動適應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需求,依法開設外語類本科專業104個、涉及語種101個、專業點3400余個,并指導天津外國語大學成立應急外語服務研究院、應急外語服務多語種語料實驗室;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指導有關高校、企業、專家積極開展應急語言服務,研制《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語通》等系列語言服務產品,為醫護人員、外籍人士等相關群體提供多維度語言服務,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關于加強應急語言意識教育和人才培養
《答復》稱,教育部鼓勵支持相關高校創新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立多語言服務中心,指導天津外國語大學成立應急外語服務人才培養基地、應急外語服務人才庫等,加強應急語言人才培養力度。國家衛生健康委高度重視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的語言溝通工作,指導相關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伍加強應急語言意識教育,提升隊員英語交流能力;通過設置隊員遴選外語資格、開展外語培訓等方式,持續提升國家衛生應急隊伍語言服務能力,在蘆山地震、西非埃博拉疫情、菲律賓風災、尼泊爾地震和東盟演練、中俄演練等國內外重大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國際衛生應急演練和交流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云南瑞麗肺炎疫情發生后,指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緊急招募緬語翻譯志愿者投入核酸采樣、流調溯源、轉運救治和疫苗接種等各相關防控工作,助力疫情防控。
四、關于構建多層防災科普平臺
《答復》稱,應急管理部以全國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消防宣傳日等重要節點為契機,通過組織應急疏散演練、發放社區和家庭應急手冊、開設網絡公開課、新媒體直播、在線訪談等多種形式,推動應急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提升公眾對應急管理相關概念、價值、意識等方面的認同,培養公眾應急語言素養;積極打造中國應急信息網科普館、部官網科普頻道和新華網應急知識科普館等綜合性權威應急科普平臺,充分發揮知識普及、解疑釋惑、輿論引導、文化培育作用,推動增強公眾風險防范、安全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答復》指出,下一步,應急管理部將加快推動國家總體應急預案修訂,規范預警術語,借助多語種、多方言預警信息系統,減少預警信息覆蓋盲區,推動解決預警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難題;繼續加強防災減災宣傳和應急科普力度,引導公眾科學預防風險、正確應對風險。教育部將推進國家應急外語研究智庫建設,圍繞黨和國家應急決策開展攻關研究,推動有關高校開展應急語言服務學術研究、隊伍建設、資源建設,建立多語種語料庫,加大相關研究成果應用轉化力度,豐富應急語言資源儲備;推動應急語言科普平臺建設,加強相關社會宣傳教育。國家衛生健康委將配合相關部門,加強公共衛生外語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語言服務能力。
作者:無 單位:中國應急管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