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實訓課程創新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戲劇影視的需求和要求也不斷變化。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作為為影視行業輸送人才的搖籃之一,也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必須要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由于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側重屬性與本科院校不同,實訓課的改革和探索顯得尤為重要。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實訓課的教學改革不僅影響著學校學生的表演能力,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更是影響深遠,甚至會對影視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所以,高職院校戲劇影視專業的實訓課教學改革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事情,也需要學生的配合,更需要學校資源傾斜和社會資源支持等。表演實訓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影視行業的發展中持續進行,不斷探索,才能保持高職院校表演專業的長久生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實訓課;創新與探索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的戲劇影視教學的效果一般,教學成果不顯著,這一點從培養的影視行業優秀人才數量上可以看出來。造成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受限于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水平,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學方法的問題,最突出的是實訓課教學。因此,近年來高職院校戲劇影視專業教育改革一直是熱門話題,由于改革進程較慢且成果還不明顯,所以進一步深化表演專業的教學方法改革必須要加快進程,才能及時為戲劇影視行業持續培養、輸送有創造力的表演者。
一、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教學現狀
(一)教材適用性不夠我國戲劇影視表演的教材一直以來沿用的主要是兩大戲劇學院的教材,一套是以中央戲劇學院為代表的《戲劇表演基礎》,這一套表演教材是國家級的重點教材;另一套是以上海戲劇學院為代表的《表演片段教程》《語言表演技巧訓練》等的國家規劃教材。這些教材幾經表演大師們反復推敲和一代代學生反復實踐確實對表演專業的學生學習意義重大,然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跟兩大戲劇學院的學生不一樣,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方向也不完全一樣,這樣就導致了教材曲高和寡和與教學目標不匹配的現象。雖然現在已經有部分高職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教材陸續被出版,也推廣到高職院校中,但是高職院校要想真正將教材內容充分發揮還需要師生共同的努力。無論是表演基礎教材還是表演實訓課教材,都需要與時俱進,貼合高職院校現有資源和學生學習狀態來制定,因此不斷深化表演實訓課教材改革也是高職院校戲劇表演課程的任務之一。
(二)實訓機會少眾所周知,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相較于其他幾所知名的戲劇院校來說,差距較大,學生能夠參與的戲劇角色有限。比起知名院校,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僅可參與的實訓項目有限,實訓中能表演的角色幾乎都是邊緣人物,甚至可能是沒有鏡頭的路人甲,在這些現實情況之下,學生們要想通過實訓完整的體驗和鍛煉表演技能的機會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我國影視行業發展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高職院校大都設置在遠離一線城市的地區,從地理優勢上來說,高職院校學生能得到實訓選擇的機會相應的要少很多。
(三)學生基本功不扎實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數文化課水平不高或者文化課基礎較弱,而表演專業雖然看似對文化素養要求不高,實際很需要學生的理解、感受和共情能力,這些能力除了天賦就是靠文化課的學習來積累的。高職院校的學生更偏好于社會娛樂活動或者課外活動,能夠潛心學習的人很少,而表演這門學科最離不開的就是潛心鉆研,用心理解體會,語言的表演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吸引觀眾,不然再漂亮也只是花架子,容易曇花一現。
二、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實訓課創新途徑探索的意義
(一)深化專業教育我國目前戲劇表演專業本科階段的教學已經形成成熟完整的教學體系,并且為國家戲劇影視行業輸送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然而作為不被重視的高職院校的戲劇影視表演的教學多年來一直發展的并不順利,能夠在戲劇表演上有作為的優秀人才鳳毛麟角,這跟高職院校戲劇影視專業的教學模式也有很大關系。因此為了適應社會發展,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如果成功改革,對于高職院校的影視表演專業來說將產生劃時代的重大意義。深化專業教育,不僅僅是對高職院校學校和老師提出的要求,也是對戲劇表演專業的高職院校學生的要求。因此,教育方法的改革,特別是表演實訓課創新探索,必然是深化戲劇影視專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是我國戲劇影視行業培養人才的搖籃,多年來一直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隨著社會發展,觀眾對影視表演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劇組除了需要有形象好、氣質佳、演技好的演員擔綱重要角色,還需要大量的輔助角色來豐富影視內容,配角和大眾演員也越來越容易被廣大觀眾發現,因此不管什么角色的演員都需要扎實的表演基礎。表演行業不存在優化人才結構的說法,也沒有角色好壞和鏡頭多少之說,出現在影視里的每一個角色都應該被尊重,都需要演員專業的表演表達出角色的情感。因此,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課程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能夠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為影視行業培養更多專業的表演者。在高職院校的戲劇影視表演課程中,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優勢,對于有天賦、能力的學生分開教學,學校內部綜合考核,這也是為未來的影視人才的個性化和優質化發展打下基礎。所以深化教學改革,優化人才隊伍對于高職院校的戲劇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有重要意義。
三、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實訓課創新途徑探索的注意事項
(一)保留教學特色我國的戲劇表演專業的教學從高職院校到本科高校都是采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這也是表演專業的特色教學方法。一直以來,學校會給學生安排項目排演,讓學生在這種表演的課題作業中感受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情感的把握,體會角色中的情感沖突變化,每一次的課題訓練都是一場表演技能的練習,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畢竟表演是內在感受的外在變現形式,做好一個演員必須要能夠精準把握角色情感變化,這些都是需要學生在表演技能打磨中反復探索和深究的。表演是一門針對人的行為情感研究并展示的特殊藝術學科,歸根結底是通過藝術表達手段演示人行為的一門課程。因此在教學中同一個教室教授的不同學生,不同的老師教學的同一個學生,學習成果可能都不一樣,畢竟不可能有完全一樣的表達。所以,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教學改革不能完全摒棄之前的教學模式,而是要保留教學特色,改革不足之處。
(二)多角度考核教學成果戲劇影視專業的考核跟其他專業的考核不同,不是讓學生把答案寫在試卷上,也不是讓學生把對角色演繹的想法寫成論文或電子演示文稿,而是要學生實實在在的把角色創作呈現在舞臺上。每個學生對不同角色、不同學生對相同角色的理解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考核的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實際考核中設計同一個角色在不同沖突中的表演和不同角色在同一個藝術場景中的角色演繹,這樣多維度考核學生對表演的理解和感悟,打磨學生深入鉆研人物心理活動行為表現的專業素養才是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考核的目的之一。高職院校的戲劇影視表演課程一般是三年,三年中學生經歷不同階段的學習對表演的理解以及演繹的人物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因此,教學的考核也應該設置的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大二下半學期或者大三全年,都可以強化表演實訓課的教學,讓學生更多的上舞臺,更多的上鏡頭,更多的面向觀眾,鍛煉學生的舞臺經驗和鏡頭表演經驗,以學生最后的表演創作成果為基礎給出對學生的最后考核成績。
(三)教學方法要有實踐意義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有限,不能跟知名院校相比,因此在進行戲劇表演專業課程改革的時候要注意不能生搬照抄,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學習水平,科學合理的設計課程改革。教學方法在改革中一定要充分調研它在高職院校的可操作性及可實踐性,改革后的教學方法一定是要以校情校況為基礎,尤其要注意避免理想化,不能將改革流于概念和理論,不然對高職院校的戲劇影視表演的教學就沒有意義。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戲劇影視表演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要切合高職院校資源和師生的實際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老師的教學難度以及學校的教學環境。
(四)以人為本表演歸根結底是對人的表達,因此表演的學習更要以人為本,脫離人物的表演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脫離觀眾的表演也沒有意義。因此,在對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時要注意,課程的核心是學生和他們演繹的角色,作為旁觀者的觀眾也應該是課程上要注意的,畢竟好的觀眾才能夠給予更有價值的反饋。所以在教學改革中還要加強學生賞析能力的培養,會表演也要會欣賞表演,在別人的表演中鍛煉自己的演技技能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
四、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應用
(一)模擬項目,以練代學高職院校的戲劇影視表演實訓課的教學相較于理論學習,更需要的是學生自己實踐能力的培養鍛煉,更側重于學生在實際環境中對角色的塑造和人物情感沖突的把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程度給學生設置人物角色演繹的課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形象設計,從眼神到行為再到語言臺詞都仔細打磨。在模擬場景中學生通過最初的模擬表演到最后有足夠的表演技巧可以對角色自由發揮創作,以實訓練習代替理論學習,對學生學習表演來說更生動有趣且容易吸收,也更能夠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表達欲望。例如,筆者在實訓課的教學安排上,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動用一切社會上可利用的資源,給學生們帶來一個具體演出項目。將教學項目化,使項目教學化,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們對知識理論的認知,又可以使他們的學習成果更多的面向社會、面對觀眾,甚至可以為他們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和社會影響力。比如,2017年暑假,由河南藝術職業學院與河南藝術中心聯袂出品的大型多媒體兒童音樂劇《猴子王》在全國保利院線20個城市巡演36場就是一個成功的教學案例。學生們在排練及演出的過程中,既豐富了自己的舞臺創作經驗,又在演出過程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將教學工作以項目完成為出發點,目前看來,兩者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二)實踐與理論循環教學對于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實訓課教學來說,脫離理論的實踐容易失去表演的藝術性和專業性,脫離實踐的理論學習又會失去表演的生命力讓表達變得空洞無趣,因此在影視表演專業的教學中采用實踐和理論循環教學模式更能讓學生學習到表演精髓。例如,2017年3月,筆者將學生大三的畢業劇目《上帝的寵兒》一劇重新復排,搬上了河南藝術中心小劇場的舞臺。該劇于2016年底已經在學校的舞臺上作為畢業匯報演出過一次。經過筆者第二次復排,修正了第一次演出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調整了一些表演手法和導演手段,使之在演出中不斷修正,在復排中不斷改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得到了實踐和理論循環教學的知識和技能,筆者作為導演也從中受益匪淺,教和學在一出戲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過程中都得到了極大發展。
(三)多元化教學介于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教學的特殊性,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夠勝任專業教學,因此在教學方法改革中要采用多元化綜合教學。由于表演的教學離不開模擬和實訓,在教學上完全可以采用模擬化、實戰化、多元化的三位一體的科學教學方法。本科的表演教學中理論教學還占用很大的教學比重,這跟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習慣不匹配,所以高職院校的教學可以在采納本科教學長處基礎上,綜合學生學習規律和高職院校的師資資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體系。例如,在課題作業中,一方面模擬仿真情景環境,讓學生能夠沉浸式表達角色,另一方面把同一個課題采用實景表演,對比兩種情景下學生對角色表演的差異來提升學生在表演中的想象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以跟其他高校形成教學互助聯盟,共享教學資源,學生交互學習,交叉表演。高職院校聯盟合作,從演員的選擇到場景搭建,劇本的打磨,劇組攝影攝像,后期服化道等等一起合作完成一個表演項目,這種實戰式的教學,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更能夠體會作為影視演員的工作內容,這對于學生的表演能力的培養也更有效果。
五、結語
好的演員演技的修煉不僅僅來源于學習,還需要在生活中保持熱情和適當的松弛,藝術的創造源于生活,只有熱愛生活會感受且會享受生活的演員才能更好的演繹劇本中的角色。藝術表演者在對美和丑的感受中,在愛與恨的糾紛中,在憎與惡的體會中都能夠保持創作,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些過程都是情感的領會和學習。高職院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實訓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能夠培養更多更專業的影視藝術表演人才,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學改革不能流于表面,要從學生的文化基礎到表演技能多方面著手,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
參考文獻:
[1]肖魁.高職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思考[J].傳媒論壇,2019(03):173-174.
[2]陸源.高職戲劇影視表演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分析[J].戲劇之家,2019(30):198.
[3]吳森.高職戲劇影視表演教學改革探討[J].休閑,2019(04).
[4]趙彬彬.高職戲劇影視表演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04):1-2.
[5]周敏.影視表演專業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探討[J].戲劇之家,2017(15):181.
作者:李曄飛 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