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西藏氣象影視科普節目發展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主要講述當前防災減災的新辦法對氣象科普宣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西藏氣象影視科普面臨新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復雜的氣候類型和多發的災害性天氣一直制約西藏經濟發展,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使得西藏氣象影視從防災減災的重要使命出發將不能再停留在日常天氣預報的服務,應該突破性地向大型科普片,氣候系統,大氣科學拓展。西藏氣象影視科普將有無限的發展前景,由于目前各方面基礎薄弱,也將面臨艱難的創業期。
關鍵詞:防災減災氣象影視科普西藏氣象
1氣象影視科普選題豐富
氣象影視科普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其一,與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常識性內容,比如:日溫差,紫外線輻射,空氣質量等以溫馨生活提示方式穿插在日常節目中播出;其二,能指導農牧業生產的專題氣象科技服務或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災害性天氣,制作成科普專題片通過各種傳播途徑播出。有了豐富的氣象知識積累,了解了災害性天氣的特點,危害程度,發生發展的規律,才可以科學地防御它,增強自救互助能力,避開它的危害,減小損失,促進發展。
1.1獨特的氣候特點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與同緯度東部地區相比,形成獨特的高原氣候。具體表現為: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較差小,日較差大,雨季和干季分明,夏季多冰雹,冬季多風雪,氣候類型復雜,農業氣候資源差異懸殊[2]。海拔高,空氣稀薄,日溫差大,紫外線輻射強,空氣干燥等幾乎成了西藏的代名詞。對西藏的氣候特點還有更“夸張”的說法:“一年無四季,一天有四季”。在西藏的大部分地方按氣候學上劃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夏季,由于日溫差大,就出現了一天四季的天氣特點。西藏的氣溫低,日變化大,垂直分布多樣,各地差異較大;降水分布極不均勻,多年平均降水量總的分布趨勢為東南部高,西北部低;阿里的中西部地區及可可西里無人區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是干旱或極干旱地區;大風天氣多,分布廣。
1.2災害性天氣頻繁
西藏是中國災害性天氣比較多,發生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比較典型的氣象災害有大風、雪災、洪澇、干旱、霜凍、冰雹、雷擊等[2]。洪澇在西藏的東部最嚴重,雅魯藏布江一線時有發生。每年因連續性降水藏東地區經常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西藏的大部分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氣出現,其中阿里地區和那曲地區最為嚴重。大風、雪災、霜凍、冰雹是高原典型的天氣特點。大風是西藏分布最廣的災害性天氣,有季節性,每年的冬季和春季是“風季”,西藏大部分地方將出現不同等級的大風天氣,有的地方還發生風災。像那曲和阿里這些高海拔地區一年風日就超過100天,時常發生短時龍卷風,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大風日數比較集中,具有明顯的日變化特點,一般午后開始出現,常相伴“風雪交加”。雪災和大風一樣分布廣,發生頻率高,危害大,是西藏最嚴重的氣象災害。每年因為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均在幾百萬、幾千萬,甚至達到上億。1997年,在西藏范圍內雪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近10億元人民幣[2]。霜凍是低溫危害中的一種,有春霜凍和秋霜凍。藏北和西部大部分地區年平均無霜凍期小于30天,屬于全年霜凍區。冰雹是溫暖季節里發生的一種局部性氣象災害,藏北地區冰雹最頻繁,日喀則地區南部個別也比較多,藏東南和西部地區較少。這兩種災害一旦發生對農作物的危害極大。紫外線輻射,對人的危害不可忽視。在西藏由于紫外線輻射引起白內障的比例占全國首位,許多人因為眼睛看不見影響正常的生活。災害性天氣幾乎每年不同程度地發生,制約經濟發展,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另一方面,災害性天氣有它可利用的一面,資源利用和創造財富也可以成為宣傳氣象科普的又一個目的。
1.3有利的氣候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利用太陽能最早的國家之一。西藏擁有得天獨厚的太陽能資源,也是最大的氣候資源[2]。西藏大部分地方光照充足,日照時間長,拉薩城素有“日光城”美稱。西部的阿里地區,那曲地區西部及中部的當雄,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河谷地區及南部邊緣地區的隆子一帶,是西藏光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也是太陽能利用最佳的地區。利用太陽能在許多高海拔地區和偏僻山村解決了用電問題,老百姓享受到了使用電視機,洗衣機,打茶機等電器設備帶來的現代生活。除此之外,太陽熱水器的使用率也很高。西藏又是中國風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開發潛力很大,大風危害最大的地方也是風能最豐富的地區。了解氣象,也了解有利的氣候資源,充分利用有利的氣候資源節約能源,方便生活。
2氣象科普的制作
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必須改變傳統的服務理念,在內容上必須從傳統的氣象預報向氣象科普以及氣候系統、大氣科學拓展。在當前的形式下,氣象科普最直接的目的是普及氣象科普知識,強化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抗災能力,減小損失,促進經濟發展。災害性天氣有它發生發展的規律,季節性特點,區域范疇。從專業和科學的角度可以解釋它的發生原因。氣象科普節目的制作筆者采用以下幾種方法:跟蹤拍攝。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一種天氣現象的發生、發展和結束過程,并賦予通俗易懂的分析和解釋。這種科普片眼見為實,直觀,易理解,但投入比較大,成本高。利用圖形圖像和動畫制作軟件來制作氣象科普動畫片。這種方法,對制作人員技術要求較高,而且耗費時間,但可以節約經費成本。邀請氣象專家在演播室以授課或訪談的形式講解氣象科普。但錄制的節目重復利用率低。
3存在的問題
西藏自治區人口素質偏低,科技意識淺薄,群眾迷信思想較重,農牧業生產仍然處于靠天種地,靠天放牧的自然經濟狀態。普及氣象科普從根本上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西藏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通訊、科技欠發達,有些地方沒有開通廣播電視網絡,所以氣象科普的傳播途徑較單一。制作科技含量高的科普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力,同時具備編導策劃,拍攝,主持,制作等一條龍技術保障力量。但是,硬件條件、軟件條件還很薄弱,也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
4結語
當前,在防災減災的更高要求下“氣象影視科普節目,走上系統化,欄目化的發展道路”是必然的發展趨勢。為此,西藏氣象影視在迎來全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參考文獻
[1]萬康玲,李雨謙,劉立成.提高電視氣象節目整體水平的有效途徑[J].媒體時代,2011(9).
[2]西藏自治區地方志編篡委員會.西藏自治區氣象志[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
作者:布窮 單位: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氣象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