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調查發現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的語音、語匯、語法是學習難點。提高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要堅持三個原則:與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愿景相結合,與雙語教育模式轉換相結合,與西藏生職業發展相結合。其創新培養策略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課堂學習共同體,有效組織教學內容,突出使用第二語言教學方法。
關鍵詞: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
1984年國務院召開第二次援藏會議決定在全國16個省、市開辦內地西藏班,內地西藏班成為教育部在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教育援藏的一項重要舉措。“內地西藏生”是指通過各種考試或國家相關政策,從西藏地區到內地高校學習深造的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是指西藏生在漢語口語表達過程中,語音準確流暢,語義明白通順,語法規范得體,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語口語的能力,是在漢語學習和使用過程中獲得的能力。我國《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義務教育法》等都規定少數民族除了使用本民族語言外,還要學習漢語。“提高國民語言文字能力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迫切需要”[1]。
一、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現狀
調查發現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在語音、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是學習難點。
(一)語音方面
聲母發音時送氣不夠,字頭無力;韻母發音時動程不明顯,前后鼻音不分,舌位不準,開口度不夠,歸音不到位;在聲調上升的音變上,容易將上聲調的曲折調值發成陽平調的平直調值,如“雨”讀成“魚”,“馬”讀成“麻”;不會根據語言環境來靈活變音;在多音字和形似字的讀音和識別上有困難,如“躡足前行”讀成“攝足前行”。
(二)語匯方面
識字量有限,詞匯積累貧乏,會“聽”但不會“說”的現象明顯,口語表達往往不流暢、不完整、表意欠通順。用詞不當、詞不達意的現象很嚴重。
(三)語法方面
語序顛倒、虛詞錯位、句子成分殘缺現象普遍,如“多么的素質低下”。(四)其他方面漢語口語交際心理素質不好,不習慣說、怕說、不愿意說漢語的現象普遍,缺乏口語表達能力訓練的良好環境,缺少系統有序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體系。
二、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原則
內地高校西藏生是西藏地區普通話推廣的主力軍,其漢語口語表達能力不僅直接影響自身的發展,也限制西藏地區漢語水平的整體提高。在新形勢下,隨著西藏地區的迅速發展和與內地發展差距漸趨縮小的現實情況,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必須緊跟時代脈搏,堅持以下原則。
(一)與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改革愿景相結合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未來五年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改革愿景:“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同時還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強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善民族地區職業院校辦學條件、繼續辦好內地西藏、新疆中職班,建設一批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專業點”[2]。在未來五年職業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內地高校西藏生主要培養目標為技能型人才,以滿足西藏地區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促進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理應彰顯職業特色,強化職業能力,適應行業要求。唯獨如此,才能實現內地高校西藏生培養目標與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有效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確保西藏生畢業回藏后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能實用、適用,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愿景的實現提供有利保障。
(二)與雙語教育模式轉換相結合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把完善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促進文化融合、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目前,隨著民族地區語言環境的變遷和雙語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國家對民族教育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調整,我國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模式正處在一個變革轉換時期,即從“以民族語言文字為主要教學用語”的模式轉向“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主要教學用語”的模式。通用語言文字是指普通話與規范字,漢語口語作為通用語言文字中普通話的重要組成內容,要主動適應雙語教育模式的轉變,提高其表達能力以滿足民族地區漢語溝通和交流的需要,促進民族地區漢語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與西藏生職業發展相結合
目前,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面臨重重困難,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如少數民族學生就業難、理科教育相對較弱、民族地區學生就業難與民族地區現代化人才需求出現明顯矛盾,等等。針對上述問題,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要緊貼民族地區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既要考慮就業問題,力爭緩解學生就業難與民族地區現代化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更要關注學生個人的職業發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體現層級性和個性化,突出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職業要求和行業標準,以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為契機,把追求西藏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作為矢志不渝的終極目標。
三、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策略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漢語是西藏生的第二語言,離鄉背井來內地深造的西藏生在習得漢語時往往面臨重重困難:母語障礙,漢藏文化障礙,風俗習慣障礙,心理障礙,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突變帶來的種種不適,等等。在內地高校漢語口語能力培養中,只有創新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幫助西藏生克服上述障礙,提高漢語口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目前典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兩種: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前者知識在教學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其培養目標短視、功利,人才標準僵化、同一,培養方法簡單、刻板,學生發展片面、趨同。后者追求學生個性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注重培養目標的人本與長遠,倡導人才標準的差異與多元,突出培養方法的多樣與靈活,力求學生發展全面與豐富。在內地西藏班漢語口語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促進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是適應雙語教育模式轉變的客觀需要,也是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化口語訓練實踐,因材施教的迫切要求。
(二)創建課堂學習共同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通過漢語文課程教授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內地高校西藏生大多與漢族學生同班學習,并未獨立成建制,其漢語口語學習主要依靠漢語文課堂教學來實施。在漢藏學生同班的教育模式下,創建課堂學習共同體有利于建立和培養漢藏學生之間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的關系;有利于形成漢藏學生相互關心、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培植藏族學生對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有利于藏族學生從共同體成員身上獲得尊重和理解,維護共同體持續努力的學習活動。
1.創設平等的語言環境
西藏生來內地之前受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民族文化、人文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與內地漢族學生差異較大。加之內地西藏生相對數量較少,孤獨感、自尊心和自主意識較強,不易融入漢族學生群體,大多西藏生處于弱勢地位,學習漢語口語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加之,在經濟發達、教育基礎較雄厚的內地環境中,普通話和藏語在話語地位、話語范圍上的巨大懸殊,更加加深了西藏生進入內地學校處于弱勢地位的體會和感覺。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提出:國家推廣普通話和規范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國家和社會層面都要求國民充分認識各種語言的豐富多彩,要求在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同時,要努力實現語言主體性與多樣性的和諧統一。為此,從語言存在論的角度入手,關注內地西藏生的身心狀態,通過相關政策引導和語言訓練的實踐宣傳,創設平等的語言環境,才能促進和吸引西藏生積極主動融入內地的語言環境,與漢族學生一起成為平等的語言主體,積極參加語言學習和訓練,提高自身漢語口語表達能力。
2.培養語言主體間性
語言主體間性是指在語言過程中處于平等地位的語言主體之間進行的友好應答、相互理解的談話和交流。培養語言主體間性有利于增進西藏生與內地學生的相互認同,營造輕松愉快的語言表達環境,緩解語言表達時的緊張情緒,克服語言表達的心理障礙。也就是說,漢族學生與西藏生都同為平等的語言主體,語言主體之間要相互尊重;不管是在西藏生之間,還是漢族學生與西藏生之間的交談,他們之間在一定的程度上相契合,努力促使語言主體雙方進入融合的境界,才能增加語言表達的數量,提高語言表達的質量,從而達到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三)有效組織教學內容
克拉申監控理論指出: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提供給學習者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語言習得的質量和效果。在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活動中,“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直接表現為教學內容,辨析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優化組合教學內容是有效組織教學內容的關鍵。
1.辨析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西藏生來內地學習漢語口語的時間非常有限,面對浩如煙海、魚龍混雜的漢語口語教學內容,為了提高學習效率,辨析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尤為重要。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融入課堂教學中,教方法、學方法。即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和崗位需求選擇教學內容,在專業教學與行業發展相結合的情況下配備使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如,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內地西藏班學生就業崗位是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其崗位要求普通話水平必須達到二級甲等才能取得教師資格證。根據崗位要求,教學中針對西藏生在漢語口語表達中語意不通、詞不達意、語法錯誤等問題,不能僅僅滿足于西藏生“會說”“能聽懂”的初級要求,而應該及時糾正,從教師崗位要求著手給予專業化的指導和分析,為西藏生將來走上教師崗位發揮漢語口語的示范性做好準備。另一方面,要正視漢藏文化障礙的客觀存在,努力弱化、消除漢藏文化障礙。文化障礙是指漢藏文化差異給內地西藏生漢語學習帶來的困難和影響。辨析有關漢藏文化障礙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培養西藏生漢語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西藏生對漢語口語學習和使用的規范意識和行為,培養西藏生對漢語社會文化的適應和趨同程度。否則,漢藏文化障礙就可能影響西藏生漢語學習的質量和效果,阻礙漢藏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甚至可能導致民族矛盾,影響民族團結。
2.增強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
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學內容的有機組合,而不是教學內容的多少。增強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為了使教學內容產生累積效應,教師可將教學內容按縱向關系和橫向關系分列、有序的組織起來,使之層級化、序列化。如,藏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其風俗習慣不僅底蘊深厚,而且形式異常豐富,但有關藏族風俗習慣的教學內容大多零亂地散落在各篇章節中,不成系統。教師可以按照服飾、禮儀、飲食、節日、婚葬、宗教信仰、禁忌等內容形成系列教學內容,通過口語教學的系列訓練來達到提高西藏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目前,內地高校西藏生使用的漢語口語教材與漢族班教材一樣,而實際上西藏生漢語口語水平與漢族學生相距甚遠,根據這種現實情況,針對西藏生語音、語匯、語法方面的具體問題,可以適當選編適合西藏生的漢語口語教材,并與地方教材、校本教材配套使用,力爭呈現教學內容的地域化、個性化、多樣化。如改編《普通話測試與訓練》(湖南大學出版社,陳暉主編),將普通話“語音基礎”中的聲母教學內容簡化,把韻母和聲調教學做為重點,適當擴充發音要領的講析及訓練材料;“朗讀作品”章可以替換為有關藏民族的經典文學作品;“即興說話”章的30個話題可以改換與藏民族有關的話題,讓西藏生有話可說。
(四)突出使用第二語言教學方法
漢語作為西藏生第二語言,其習得方式與漢族學生學習漢語的方式截然不同。西藏生習得漢語口語的過程就是在克服自身母語的干擾,投入第二語言社會的過程。西藏生習得漢語口語的必備條件是擁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只有當西藏生接觸到的語言輸入是“可理解的”,才能對其漢語習得產生積極作用,提高習得效果。為此,內地高校西藏生漢語口語教學時,要突出漢語教學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使用第二語言教學的手段及方法。如,結合漢語口語語音的難點問題,突出西藏生的主體地位,采取集中教授理論知識、分組訓練語音技能的教學方法,利用漢藏合班教學模式,加強漢藏生在漢語學習中的的合作和交流,倡導漢藏生之間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內地高校西藏生在普及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促進西藏地區漢語言文字整體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策略需要在西藏生漢語口語教學實踐中不斷修正、逐步完善,才能契合國家培養西藏地區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現實需求,才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和《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工作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踐運用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衛紅在首屆中國漢字書寫和傳承高峰論壇上的講話[EB/OL].[2013-09-12
[2]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
[3]李梅.內地高校西藏生漢字應用能力培養研究———以湖南民族職業學院為例[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19-125.
[4]李梅.內地西藏班漢語文教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湖南民族職業學院為例[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96-99.
作者:李梅 單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