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轉型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部分地方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存在課程門類少、課程質量低等問題。地方高校應該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借助網絡、大數據及地方文化藝術資源,轉變藝術教育模式,創新教學方式、課程內容、考核評價等,推動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具有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地方高校;教學改革
公共藝術課程是高校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其中心環節是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目前,我國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已經實施多年,形成了較為完善和有效的教育模式、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地方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一些地方高校較為重視對學生的專業教育和技能培養,對藝術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致藝術教育在經費投入、硬件設施建設、教學改革、獎勵評定等方面的工作有所欠缺。其次,部分地方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開設課程門類少,以音樂、美術、影視鑒賞類課程為主,戲劇等與教育部規定的任意性選修課的開課數較少。最后,部分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的高質量課程較少。一些一線教師對藝術教育缺乏足夠的積極性,課程內容固化,教學手段落后。上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藝術教育功能的發揮,不利于地方高校全面培養綜合素質人才。
一、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和特征
藝術思維是一種讓人充滿詩意和想象的思維,其能夠使人在審美觀照下獲得美好體驗與精神享受,讓人實現自我升華。藝術教育可以培養人的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就是踐行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高校藝術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是對當下社會行業分工明確、高校專業細化的狀況的“補充”。行業和專業的細化使大學生在專業性上越來越強,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學生在交互、合作能力與科學、人文精神上的缺失。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正是以藝術教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成為高校育人的有效手段。地方高校的藝術教育有其特殊性,擔當著重要的角色。高校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職能,其中,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的實現離不開公共藝術教育。可以說,地方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當前,部分地方高校多向應用型方向轉型發展,注重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與當地的政府、社會、企業形成密切的共生關系,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并對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揮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地方高校往往圍繞地方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大批應用型人才,這些人才會成為推動地方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地方高校借鑒和引入當地文化藝術資源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是有價值的。一方面,豐富的地域文化藝術資源能夠拓展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讓學生接觸多元文化,開闊眼界;另一方面,地域文化藝術內容的介入能夠使未來服務于地方的大學生形成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這些地域文化藝術也能通過高校教育得以傳承、發揚。因此,地方高校結合地方文化藝術資源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地方高校應通過公共藝術課程,讓學生熟悉地方文化藝術,走進地方文化藝術空間,參與地方文化藝術實踐活動,獲得審美享受。
二、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模式的轉變與提升
公共藝術教育有其發展規律。經過多年的實踐,地方高校初步構建起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模式,確立了相應的管理機制。但是受以往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地方高校未給予公共藝術教育足夠的重視,其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緩慢,在教育模式上與時代脫節,在課程改革上較為滯后。當前,社會飛速發展,大眾的學習方式和信息交流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往的教育模式、課程內容、教學手段等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變革加速,呈現出新的特征,在線課程、微課、翻轉課堂、沙龍、競賽等各種新型的教育形式早已被應用于高校的教學實踐。然而部分地方高校的公共藝術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內容、授課手段等未得到及時更新,導致藝術教育效果不佳。審美是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體現,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養與審美能力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藝術是一種美的創造,也是一種審美活動。藝術教育是十分復雜的,不僅包括為學生傳授藝術知識、培養學生的藝術技能,而且包括對學生審美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種手段的參與和多種語境的熏陶。“美育,通過審美對象的形象之美來感染受教育者;情育,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產生藝術評價并陶冶情操;悅育,使受教育者在自覺的享受中感受藝術、接受教育。”①要達到這一目標,單純地依靠課堂教學是難以完成的,高校僅依靠自身完成這一任務也可能會力不從心。因此,高校對藝術教育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高校與企業和藝術團體合作,創新教學模式成為必然。地方高校應密切結合學生的藝術興趣和學習需要,為學生提供全面、多樣的藝術課程,豐富藝術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式學習過程。這是未來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高校提供多樣的藝術課程,不僅需要有賞析、史論、評論、實踐等大類的課程,而且應當有更全面的具體藝術門類課程,如繪畫、雕塑、書法、工藝美術、攝影、音樂、戲劇、電影、舞蹈等。此外,地方高校還應該提供諸如剪紙、農民畫、布藝等地域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課程。藝術種類與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要求地方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形式不能局限于高校課堂教學。地方高校應該與相關企業、藝術團體等密切聯動,形成合力,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共同完成課程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具備社團型課程和開放型課程的特點,不采用固定的大綱教材,課程教學時間自由,教學方式靈活。如,陜北剪紙課程可由教師、陜北剪紙藝人以及文化創意設計師共同完成教學。教師在學校講解基礎知識,學生在掌握陜北剪紙的基本知識后進行田野考察,現場觀摩剪紙藝人的創作過程并動手體驗,之后到相關文創企業了解剪紙藝術在文創產品中的應用,感悟傳統藝術的創新發展狀況。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學生既能夠獲得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能夠體驗實踐活動,學習一定的技能。這樣,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會更強,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會更深入,藝術素養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這樣的教學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互聯網和大數據為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更加先進的教學方式。網絡時代對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印刷復制技術的發展和電子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拉近了以往被深藏于博物館或美術館的經典作品與大眾之間的距離。建立在網絡和大數據技術基礎上的在線課程提供了多樣化的授課方式,視頻公開課程、資源共享課程、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等多種形式的在線課程使現代教學突破了線下課程存在的局限性。特別是對于部分地方高校而言,在線課程有助于其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因此,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當積極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大力研發豐富多彩的在線課程,創新教學方式。地方高校應與所處地區的文化藝術產業直接聯系,深入探究當地的文化藝術生活。這能夠為地方高校開展特色藝術教育提供有利的條件,幫助地方高校構建“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化藝術教育體系。如,對于陜西不同地區的高校的戲曲鑒賞課程而言,在劇種的選擇上,陜北與陜南地區的高校不能完全相同。除選擇秦腔、京劇等國內知名的大劇種外,陜北地區的高校可在課程中融入晉劇、二人臺等劇種的相關內容,陜南地區的高校可選擇眉戶、板腔、拉波戲等劇種的相關內容。在民間藝術課程教學方面,陜北地區的高校可設置安塞剪紙、綏德石雕等課程,陜南地區的高校可設置鳳翔泥塑、華縣皮影等課程。這樣,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都能感受到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藝術課程是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優勢所在,其能夠凸顯地方高校的辦學特色,增強地方高校的辦學競爭力。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全方位的教育方式,教師、藝術家等都是藝術教育的參與者,其對知識的掌握、對技能的訓練、現場體驗、展演參與、作品創作、情感投入等都是教育的內容。“藝術教育之主旨,在于潛移默化。所謂不賞而勸,不怒而威,不言而信。無為而成者,即潛移默化之最大效能也。”②藝術詩性和精神特質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得以沉淀,成為學生的基本素養和審美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使其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徐聲.高校藝術教育旨歸的執守.江蘇高教,2019(12).
作者:楊雨佳 單位:榆林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