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數據下的職業教育財會教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大數據視域下,部分財務專業人員自動化水平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相脫節,針對財務分析效率、教學模式、師資知識儲備、教考手段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財務管理職業教學在調整培養方向、重構教學體系、變革培養模式、打造高質師資團隊、實現資源共享、采用分層教學等教改發展導向性建議,對提高職業教育財務教學管理的質量,培養高質量的適應性財務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概述
大數據一般是指依托云計算的云存儲、虛擬化技術和分布式數據庫及處理,運用其具有強大決策力、洞察力的處理新模式,對于海量數據信息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挖掘,通過各行業的創新和二次開發,大幅度提高數據處理效率,創造更多盈利空間。大數據時代,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和技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財務高效管理的需要,企事業通過大數據管理,實現大數據收集、挖掘以及處理技術的不斷發展。要在日益擴張、日趨激烈市場的競爭背景下,實現投資效率和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就必須建立和完善科學的大數據測評和分析系統,通過大數據對各種相關數據進行高效率的準確分析,達到財務流程的高效化,為財務領域及企事業單位的發展保駕護航。由于大數據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的自動化及業務口數據的對接,使得一線會計由半手工狀態向全自動化轉型,在降低財務管理人員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對集財務、信息技術于一身,能夠進行財務管理、風險管控以及價值創造,并利用大數據提供企事業戰略性和前瞻性分析報告的高級財務人員的需求越來越急迫。這對培養財務管理人員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
2財務教學現狀
財務職業教育傳統的空間、時間以及師資等阻礙了大數據時代的適應性發展。交互教學、師生互動、遠程協同等現代化財務教學模式的發展要求,給傳統職業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從大數據時展對財務管理人員的需要出發,職業教育中財會專業教改發展主要存在財務對數據分析效率較低、教學模式不切實際、師資知識儲備不足、教考手段不重實踐等方面的問題。(1)財務分析效率低下。以比較、比率以及因素等基礎的財務分析方法對企事業營運、盈虧、償債及發展能力進行分析評價時,面對海量的各類各樣財務數據,顯得力不從心,效率日益低下,滿足不了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要。如何利用挖掘、分析及倉庫等數據處理技術,將海量的數據信息轉化為可行性報告,為企事業單位管理層提供決策依據,就成為現代財務職業教育中學生能力培養的發展導向[2]。(2)教學模式不切實際。傳統的財務課程基本上采用講授法與案例法結合的模式,先由教師教授財務基本理論和方法,再結合案例中的相關數據進行思考分析,難以結合企事業單位所處的行業現狀及國內外經濟背景,始終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如何采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對相關的財務和非財務數據進行科學地篩選和處理,是提高學生財務實戰技能的主要手段。(3)師資知識儲備不足。在傳統的財務教學中,師資力量主要局限于財務、會計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而擁有集云存儲、虛擬化技術和分布式數據庫及處理能力的信息化技術綜合師資人才,則鳳毛麟角,遠遠適應不了大數據時代財務發展的需要。(4)教考手段不重實踐。傳統的財務職業教育中,采用的是以出勤率和日常作業完成情況作為確定平時成績的依據,期末則主要通過以財務指標的計算、基本概念等財務管理方法的掌握來進行考核,缺乏對數據挖掘、建模分析、數據篩選等能力運用方面的實戰能力考評,既不能真實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也為將來投入到實際工作中不能很好地發揮大數據作用埋下了隱患。
3教改思路及導向
3.1發展思路
大數據高速變革的時代,噴涌式體量的數據產生,以及以知識網絡共享為基礎的復雜而多樣的局面,職業教育要從大數據時展對財務管理人員的實際需求,分析存在的數據分析效率較低、教學模式不切實際、師資知識儲備不足、教考手段不重實踐等方面的問題,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手段,研究大數據背景下以專業培養、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及保障等方面為主導的財務專業教學模式變革方向,以提高財務管理教學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3.2應對導向
在大數據時代,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密切應對大數據發展的形勢以及財會崗位的實際需求的各種變化,從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實驗資源、軟件平臺、職業考評等各方面進行應對性的變革,培養高質量、高適應力的財會工作者。
3.2.1調整培養方向傳統的職業教育對財務人員的培養方向基本上是走低端路線,主要是培養掌握基礎專業知識和簡單專業技能,為企事業單位的一線財務管理提供服務,導致在財務自動化水平的推進和戰略決策財務分析層次的高素質培養上成為空白。學生走入就業崗位后發展空間有限,發展后勁不足,嚴重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強通過財務信息和技術整合運用能力等大數據分析方面的課程設置及能力培養導向,拓展培養學生在財務管理及風險管控方面的核心能力,確保財會專業職業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3]。
3.2.2重構教學體系首先要掌握財務管理的理論基礎,在基礎理論知識與方法之間架起聯系的橋梁,才能為學習財務分析打下堅實的基礎;要通過對專業課程的篩選,取消不合時宜的原始手工財務能力培養;圍繞數據處理信息技術,適當增加編程、數據開發等課程;針對師資實際,可采用自主或與專業機構聯合,增設CMA、CIA、CISA等教學內容;緊扣大數據對信息平臺及財務數據采集、分析系統的需求,進一步開展校企合作,共同進行實踐能力培養,實現財務管理人員培養和就業、創業無縫銜接,切實適應大數據時代對財務管理信息思維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的高要求[4]。
3.2.3變革培養模式要依靠在線教育平臺以及培養需要,通過建設數字化校園、構建仿真模擬實驗平臺等對職業教育師資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進一步強化教學與行業實際情景進行專業認知無縫對接;探索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交互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發揮數據收集、分析以及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導向作用;結合國家針對大數據下搭建的財務管理相關政策,培養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財務人員。
3.2.4打造高質師資要通過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精心打造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專業化師資團隊,提高培養高素質學生的能力。作為大數據時代傳授知識和技能的職業教育教師,更要先行一步,不但要熟悉、掌握相關財務專業知識,還要積極參與大數據信息應用技術培訓,到企事業進行掛職鍛煉,將專業知識融入到大數據中去,并將信息素養投入到為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的教學中去。
3.2.5信息資源共享與相關信息化企業及教學系統開發商合作,開展實驗教學系統專業資源平臺建設,構建校企協作教學模式;利用和借鑒國內外院校精品課程、案例及素材庫等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職業教育財務教學管理的質量;抓好校企合作,開發、設計適應社會實際需要的協作實景及實訓教學內容,提高職業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3.2.6實施分層培養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生源文化基礎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接受能力的差異。要從分層把握好生源的梯次開始,分層確定培養目標,分層設定不同教學目標,分層開展教學授課,分層指導實驗訓練,分層實施考評測試。這種因材施教的差異化分層教學,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職業教育資源,提高了教學質量,實現了人才培養的個性化發展[5]。
4結語
在大數據視域下,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和技術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對財務高效管理的需要,作為承擔一線財務人員培養任務的職業教育,要從現狀出發,通過調整財務專業培養方向、重構財務教學體系、變革財務培養模式、打造高質財務師資團隊、實現資源共享、實施分層培養等教學改革,輸送滿足企事業單位及具有競爭力的財務工作人員,以適應新時展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陳穎.基于大數據導向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路徑[J].商業會計,2016(5):123-124.
[2]楊名楊.大數據背景下財務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財會學習,2020(4):208.
[3]邱美鳳.大數據導向下高校財會教學改革相關問題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6(93):68-69.
[4]周靜.大數據導向下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27):91.
[5]苑士龍.抓好分層教學深化職校教改[J].職業,2012(14):23-24.
作者:趙柏波 唐芳 單位:徐州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