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美術在茶包裝設計中的審美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民間美術因其質樸典雅的形象以及蘊含著深刻的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備受人們的推崇。在茶包裝的整個設計過程中,可以將中國的古典民間藝術和現代性元素相結合,構造一種獨屬于中國,涵蓋中國歷史的茶包裝文化。本文從茶包裝的實際設計下手,對中國民間美術在茶包設計中的審美價值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國民間美術;茶包裝設計;審美價值
文章從茶包裝設計中中國民間藝術的運用價值剖析,并且結合相關原則對其進行專項分析和總結,不難發現,這項美術在設計中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特別是在材料、圖形、顏色三個方面。對茶包裝設計過程中審美價值進行深度的剖析。
1中國民間美術在茶包裝設計中的運用價值
在茶的包裝設計中糅合中國民間美術,不但可以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繼承下來,并且不斷弘揚,還能夠充分的對外展現中華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民族特色風貌,將設計品進行獨特的創新,完全體現出這門藝術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茶葉包裝設計也逐漸成為了市場競爭力表現形式之一,影響茶葉銷售的情況。消費者在消費時普遍會根據個人的直觀感受來進行選擇,例如很注重茶葉包裝的精致與否,包裝較為精致則為上品,反之則為下品。鑒于這種實際的選擇比較,我們可以在保證茶葉的質量的同時,將著重點放在茶葉外包裝的設計創新上,以此來吸引消費者,占據市場份額,增加茶葉產業鏈的延長,以此來提高附加經濟價值。全球化的進程推動著中國經濟文化與全球不同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外消費者也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漸漸接受了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同審美,進而開始品鑒其中的不同美感,對獨特的民間美術產生共鳴。所以本文主要的核心就在于將中國民間美術與茶包裝設計完美融合。
1.1藝術價值
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他所展示的是中國人民的內心和思想,不同風格和特色也代表著人們不同的期盼與愿望,不同顏色,結構,圖案都有其專屬的體系,也都是人民在勞動和實際生活中日積月累而成。茶葉包裝設計就可以選擇以這個為土壤從中滋養和生長出創新的靈感,來進行完美的結合,將藝術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在一起,用經濟推動藝術的前進,同時也反過來增加收入,帶來實際的效益。茶包裝設計者的主要參考和研究對象為消費者,消費者的審美風向就是設計者的重點,將中國的古典民間美術的精美和風韻柔和在包裝上,在直觀上吸引消費者,給其一種獨特的藝術享受。
1.2文化價值
民間美術不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結構,更是與其他形式的民俗文化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傳統文化的一個支撐點,將中國的民族文化精神繼承和發揚光大。將這門藝術巧妙地和茶葉進行結合,擦出一個不一樣的火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與消費者的傳統文化觀念產生共鳴,也會成為社會繼承。藝術,茶葉,設計三者的有機結合可以對外展現中國文明的歷史底蘊和內涵,并且三者會生發出新的思想,擁有生命力,將民族元素充分的展現,逐步走向世界舞臺。
1.3經濟價值
茶葉是一種商品,其代表著的就是經濟性質的交換。想要在整個自由經濟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其最重要的就是占據市場份額,吸引消費者實現消費,就要在茶葉的包裝設計上下足功夫。茶葉的的包裝設計新穎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增加其經濟效益,與此同時還可以傳播中國的獨特茶文化,將情感文化與實際效益相結合。將這項獨特的藝術運用在設計之中,不但為設計提供了靈感而且提高了茶的文化感受和品味,以此將茶葉產生一種品牌效應,加強市場競爭力,與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產生文化共鳴,提高茶文化與傳統文藝相結合的純度,從而占有市場份額,增加企業的實際收入。逐步的完美融合可以將中國的茶文化轉換為一個獨有文化品牌,步入世界,向全球推廣。
2我國民間美術在茶包裝設計中運用的原則
我國的民間美術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所以在茶包裝設計中需要進行一定的選擇,才能很好的保證設計的恰當性,展現出運用的價值。
2.1地域性
中國的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意味著民族文化也是豐富多彩,差異紛呈,在茶包裝設計的過程中,就要充分的考慮到這些問題。如果想要有效的處理這類問題,可以根據銷售地區的不同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設計屬于某個地區的獨特包裝,傳遞一種特有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內涵,這種特殊就是品牌的特色,可以很大程度上作為合適的禮品贈與親朋,這樣就會擴大這種文化的流動范圍,增加價值。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體現出了不可比擬的地域性特色,這也是我國民間美術最大的特色,也使得茶包裝的設計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在進行銷售的過程中特色的茶包裝設計可以給產品更加鮮明的藝術特點是其更加容易被人們識別,提升了產品的可認知性與知名度。
2.2創新性原則
中國民間藝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做后盾,依著其獨特的歷史內涵就會具有一個明顯的辨識度,并且因著現代和民間兩種文化的時代差異,所以設計者在設計的同時要考慮消費者的審美觀念,將時代要求與創新藝術相結合,展現一種獨特的韻味,為設計行業注入新鮮血液?,F代設計領域的基礎大多師承國外的藝術設計體系,由于我國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與起步較晚,在我國傳統藝術的設計和繼承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導致目前我國在藝術設計方面的創新能力不足。而隨著我國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傳統的民間藝術逐漸成為我國主流的審美設計元素,而民間美術的引入和運用可以促進藝術設計行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2.3實用性
產品的外包裝一般情況下的作用就是保護產品的完整性,不受到外界的打擊而被損壞與污染,所以實用性是包裝最重要的一個特點之一。所以設計者在不僅要注重文化的融合還要關注和重視其功能的發揮,將包裝效果和實際作用相結合。在材質,設計的選取上要講究,增加其藝術的感染力,做出茶的獨特品位。我國民間的美術藝術大多源自生活,因此民間美術藝術有其獨特的實用性原則。其設計和使用的理念也大多與人們的生活相關,因此民間美術藝術的引用對茶包裝的藝術設計而言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同時也是提升產品實用性的重要手段。
3中國民間藝術在茶葉包裝設計過程中的審美與應用
3.1民間美術材料
民間藝術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所以原材料選取一般是選擇比較實用和平價的天然的產品。我們觀賞不同種類,差異較大的民間藝術品不但要注重其外表的精美更要注重的是這份文化所傳遞出來的內涵,以及他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狀態下生態環保是主題,消費者的需求是中心,所以茶包裝的選擇要貼近生活和自然,展現出自然的魅力。例如茶葉禮盒和茶葉罐等在保證其切實的實用性基礎上,選取竹子,陶瓷等蘊含著特殊意義的物品更能夠體現藝術和生活的高級結合。在現代人的消費觀念進行選擇時往往更偏向于自然物品的包裝,而且也傾向于將一些帶有中國獨特解釋的例如梅蘭竹菊等植物運用到設計中,提高茶品的檔次,展現不一樣的中華文化,在物質和情感上帶給顧客雙重享受。
3.2民間圖形
在我國的民間藝術中有著形態各異、變化萬千的民間圖形,彰顯著民間藝術的廣博與精深。但無論民間圖形如何的變幻莫測它們都蘊含著美好的寓意,例如,魚便是年年有余的象征,牡丹則是象征著富貴與榮華,諸如此類的民間圖形都向人們傳達著美好的祝愿。因此,我們可以在茶包裝中融入民間圖形的元素,運用其代表的美好寓意來傳達我們的祝愿,使其成為節日、往來之間禮品選擇的一大亮點,將美好的祝愿展現在外包裝上。民間美術的表現手法也是豐富多彩,刺繡、年畫、蠟染等多種風格為茶包裝提供形態多樣的選擇。紅色在中國代表著喜慶,因而,在春節、中秋等節日期間茶包裝的主色調為紅色,并在外包裝上印上代表著中國民間藝術美好寓意的民間圖形,在展現中國文化的同時傳達了美好的祝愿,以此提高茶的銷售量。若是茶包裝能夠引用剪紙藝術用三維形象來展示包裝的藝術性對于茶包裝則是一大境界。因此,茶的包裝對茶銷量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而中國民間藝術和民間圖形在其間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3民間美術色彩
商品的外包裝給予消費者的是直觀的感受,能夠影響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和認可,所以在設計茶葉外包裝時要注重考慮包裝的顏色運用以及包裝外觀的結構設計,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融入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在中國的民間美術中色彩可謂是豐富多彩,將民間美術運用在茶包裝的設計中,民族文化也能夠通過包裝的顏色和結構設計展現在消費者眼前,從而也可以將中國的文化內涵寓于茶葉的包裝中,增添文化內涵底蘊。民間美術色彩用色也是極為大膽、鮮明的,例如紅色這一常見色,在中國人的眼里代表了生活能夠紅紅火火,興旺發達,紅色不僅能夠展現出喜慶的氛圍更能代表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中國的春聯,剪紙采用的都是紅色。所以茶包裝若是采用紅色作為主色調則能夠向消費者展示紅紅火火和對生活美好的祝愿。民間美術的色彩繽紛,除了紅色,我們也可以搭配藍色、黃色、紫色等顏色來創造視覺的盛宴,將多種色彩和諧搭配構建令人輕松、活潑的心境。設計師在茶包裝的設計中運用不同的色彩其實也是對情感的表達,通過在茶包裝中注入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情感,用美術的形式展現出來更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和接受。因而不僅能夠達到創新的效果也促進商品的銷售,取得較高的效益。
4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的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茶葉的品種也是十分豐富。茶葉的包裝在其貿易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不僅彰顯了經濟價值也展現了文化和藝術的價值,但由于目前在茶包裝上運用中華民間藝術元素的包裝仍處于較匱乏階段,因而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討我國民間藝術和民間圖形在茶包裝上的運用和效益。在調研的過程中,將中國的民間圖形融入茶包裝是一種創新的設計,若能將民間圖形和茶緊密的融合不僅能夠恰到好處地向消費者傳遞茶葉的相關信息,更易于消費者的接受與熱愛,從而拓寬產品的銷售量和銷售途徑,將茶葉的貿易引向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增加產品的效益。
參考文獻
[1]謝建華.中國民間美術在茶包裝設計中的應用與審美研究[J].福建茶葉,2016(3):238-239.
[2]楊靜.茶葉包裝設計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周二濤 單位:鄭州財經學院藝術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