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職音樂教材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我國中職公共音樂教材建設存在數量不足、學科本位、結構封閉等問題。基于此,中職音樂教材編寫應遵循如下原則:多元化的內容呈現,科學合理的活動設計,單元化的結構模式。新媒體環境為中職音樂教材建設提供了新思路,教材編寫者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拓寬紙質教材的知識路徑,大力開發視、音、圖文并茂的電子課本,合力建設音樂教學資源博物館。
[關鍵詞]新媒體中職音樂教材
一、中職公共音樂教材建設現狀
教育部辦公廳于2013年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對中職音樂教材編寫的規定包括:“要遵循藝術感知規律,以學生為本,適應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內容的選取上要“兼顧傳統與現代、經典與通俗、國內與國外、基礎與拓展,富有生活氣息、積極意義與人文內涵,體現經典性、代表性和綜合性”;呈現方式上“配備數字化教學資源,圖、文、聲、像并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然而,目前中職音樂教材建設的現狀與教學大綱要求相去甚遠。
1.數量不足
當前中職公共音樂教材的編寫與出版是非常缺乏的,在百度上輸入關鍵詞“中職音樂教材”進行搜索,能搜索到的音樂教材僅有以下幾種:上海音樂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材:藝術欣賞•音樂(試用本)》;暨南大學于2015年出版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系列教材•音樂》;重慶大學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音樂欣賞》;電子工業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中職公共藝術•音樂篇》;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公共藝術•音樂》。我們課題組成員在一些中職學校的走訪調查中也發現,缺乏合適的教材是音樂老師教學中所面臨的最大困境之一。有些學校自編校本教材,但質量堪憂;有些老師則是自行選取教學內容,導致教學存在一定的無序性和隨意性。
2.學科本位
有些教材存在“學科本位”的傾向。以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職公共藝術•音樂篇》為例,其各單元標題有:“音樂”“音樂基礎知識”“紅色經典歌曲”“中國民歌”“通俗歌曲”“中國藝術歌曲”“影視音樂”“校園歌曲”“樂器”“拓展”。不難看出,教材是以學科知識的邏輯來組織編排,缺乏對音樂人文性、綜合性和情感性的呈現與解讀。
3.結構封閉
與上述以學科知識邏輯編排教材相一致,教材的結構框架呈現出封閉性的樣式,以固有知識的解讀和呈現為主要方式,缺乏對不斷更新的音樂形式、現象的開放式補充空間,也無法支持不同專業的學生根據自身職業特點進行個性化的學校。
二、中職音樂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
我們認為,中職音樂教材既要彰顯音樂的特色,更要突出多元化、綜合化和應用化的特點。其編寫的基本原則包括三個方面。
1.多元化的內容呈現
中職音樂教材既要以學科邏輯為依據,也以學生發展邏輯為依據。內容既包括音樂知識內容,也包括學生的活動、練習、方法、評價、技術手段等過程性內容,還要對音樂的內容進行不同的取舍、重組、編排。
2.科學合理的活動設計
中職音樂教材重學習活動過程的設計,在內容設計上從素養或能力的培養出發,以螺旋式編排,同一能力或核心素養在不同的音樂內容中不斷出現,逐漸深化,逐漸提升水平。改變按照演繹方法來安排和組織學習的教材編寫傳統,設計與音樂學習緊密相關、又超越音樂學科的學習活動。活動以探究、綜合、自主、跨學科的行動為基本特征,需要創設新的情境,能夠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音樂知識,處理新的相關問題,這恰恰是核心素養的音樂教科書發展路徑。
3.單元化的結構模式
教材的編寫結構和形式需突破“知識本位”的傳統。如知識呈現以“綜合單元主題”的形式來進行,每單元可以嘗試用“問題情景導入模式”進行開篇,大力發展交互式、立體式的電子教科書,教科書要加入思維導圖和列書目等結構模塊。
三、基于新媒體的中職音樂教材建設路徑
上述原則下的音樂教材編寫具有多元性、立體性、綜合性、交互性的特點,需要現實考量的是,傳統的紙質教材很難恰當呈現上述特點,在電子教材、網絡資訊等新媒體如此豐富的當下,教材的概念則可以突破傳統的視野向外延伸。甚至我們可以假設,在未來的時日里,從很大程度上而言,紙質教材只是提供了一種案例性的文本范式和導讀性指南,其主要內容存在于指南下的大數據庫中。而因為教材以開放性的指南式文本出現,又可以傳達一種包容的、平等的、理解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理念。當然,新媒體技術在教材編寫中的應用不可一蹴而就,各地、各校可以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有選擇、有步驟地予以實施,本文提供以下思路供參考。
1.利用網絡資源拓寬紙質教材的知識路徑
紙質教材在知識的呈現上具有固有化、平面化、簡潔化的特點,而音樂則是流動的、立體的、豐富的文化現象,單純的紙面上的文字顯然不能滿足音樂學習的需要。由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書本上固有的知識結構進行立體化和全面化的拓展。這種拓展包括與音樂相關的文化背景的解讀;同一個音樂在不同的表現手段、表現媒介下的多元化呈現,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首歌曲,就同時存在原生態民歌、改編后的民歌、流行歌曲相結合等幾種演繹方式;音樂與姊妹藝術和其他學科相結合的可能性與效果呈現等等。具體的運用方式可以根據相關知識在教材中出現的順序,進行分類打包,提供相應的網址或音頻、視頻,以二維碼的形式附在教材后面,供師生掃描獲取資源。
2.大力開發視、音、圖文并茂的電子課本
電子課本不是簡單地將紙質課本掃描后呈現于電子設備中,而是將平面化、死板的紙質教材變成立體多維的“活”的敘事性文本,它具有生動性、交互性和個性化的特點。生動性具體體現在視覺效果上,可以將圖像進行多維化展示,使音樂意境的營造具有立體化的鋪陳效果;在文字的展開上,可以進行動態化的處理;在音樂的呈現上,可以用音頻配合立體化的圖像,也可以播放視頻,并且對聲音做高質量的音效處理。音樂電子課本的交互性設計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音樂或知識點的即時性補充出現,即當課本介紹到某一音樂或涉及到某個概念需重點解析時,可通過“標簽”“超鏈接”的方式將其連接到相應的網頁或資源庫,學生點擊即可躍出。交互性的第二個方面是音樂活動、練習的線上操作模式,學生在網上做了練習后能及時得到反饋,而且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活動和練習,又能保證教學的公平性。交互性的第三個方面指的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問題的及時提出與討論,活動或練習進行后的相互評價等。音樂電子課本的個性化指課本在設計上既要考慮到知識的普適性,又要考慮到學習的個性化生成性特點。其一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工具,如書簽、學習筆記、標注和學習記錄等;其二是附有個人學習成長檔案;其三要為每個人提供個性化展示和分享的平臺,尤其是與中職的專業特色相掛鉤的個性化創意展示平臺。比如針對“旅游專業”的學生,可以在音樂欣賞教學實施過程中,開辟一個“旅途音樂”專欄,下設“喧鬧的都市”“鄉村音樂”“靜謐之夜”“高原唱響”等欄目,讓學生根據所掌握的音樂知識、心理學知識和旅游方面的專業知識,選擇合適的音樂進行填充。既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又與他們的專業緊密結合,并鼓勵他們以審美的方式來審視和展現自己的專業價值。
3.合力建設音樂教學資源博物館
新媒體最大的特點是提供了海量的資源和便捷的獲得模式,但訴諸新媒體的教材建設則需要對資源進行篩選、分類和必要的補充,建立教材網絡資源庫。這樣巨大的工程,僅由某一個出版社組織實施可能難以實現,但如果由教育部門牽頭,聯合各指定出版社,協調全國各地音樂學者、音樂教育專家、教學名師等的力量,共同建立一個全國共享的音樂網絡博物館,則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造福大眾的事業。比如在民族音樂的收集整理方面,現在很多大學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上都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和研究成果,可以考慮打通中職與大學之間的屏障,實現大數據意義上的資源共享,協同育人。
作者:鄧蘭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