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發展有機農業及控制農業源污染關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闡述發展有機農業的必要性,農業面源污染的當前態勢,提出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解決措施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有機農業必要性;污染態勢;控制解決措施;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國家對于環境污染控制體系的管理措施及控制力度不斷加強。目前,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控制已得到較好的成效,但農業面源污染所占比重日益突出,且對環境污染有逐漸加重的趨勢,因此解決農業污染問題引起了各界關注。本文就當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言明成因并提出解決方案。
1發展有機農業的必要性
1.1有機農業的簡要概述分析
有機農業是發展純天然的農業,遵循農業生產標準,不采用任何轉基因合成的生物及產物,不使用農藥、化肥和生長素等有害物質;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與當前農業種植方式相比較優勢突出,如可提供無公害、無污染的環保食物、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減少環境污染、協調并恢復自然生態平衡、增加市場競爭力,提高對外貿易的收益;同時,可提高農民的收入。近年來,通過國際有機農業運動的推動和國家環保總局的大力支持,及相關農業和外貿部門的積極參加,我國的有機農業正在逐漸發展起來,并被廣泛推廣和應用。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是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關鍵,只有解決了農業問題中農藥、化肥等污染物質根源,才能真正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1.2發展有機農業的可行性分析
氮、磷含量不僅是衡量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標,還是限制農作物生長的因子。現代的農業種植方式下造成了嚴重的土壤養分流失,主要以氮磷為主,其隨雨水排入河流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而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則是在此基礎上對土壤養分進行補充,通過施用有機肥等培肥土壤,提高生態系統整體的循環利用能力,實現土壤的持續肥力和永久利用。現今所使用的有機肥多為禽畜的糞便,其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使用后可繁殖大量的微生物,便于土壤分解與吸收;同時,可穩固無機磷,將無機磷轉換成有機磷,降低土壤中的磷流失,降低環境危害風險。
1.3有機農業發展的方向
發展有機農業要堅持以減少污染物為根本,生態修復為主要目標,最終實現“減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生態修復”的總體方向。減少污染源就是從源頭上制止污染物向外排放,控制排放總量;治理污染物就是在污染物進入環境的過程中進行治理,通過技術手段將污染物進行生態攔截,減小對環境的危害;生態修復主要通過采取生態學原理和生態工程技術恢復農業用地的生態功能,改善土壤的性質。
2農業面源污染的當前態勢
2.1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
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會、技術和經濟等多個方面,主要是因為國家農業人口過多,資源緊張,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部分有知識的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農村剩余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環保意識差,部分人口也是由于面臨著生存的壓力,無暇顧及環境污染控制,只是追求從事農業勞動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活的現實,同時不良的鄉村風氣也導致了污染的進一步蔓延。
2.2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
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家沒有規定農民所選用的肥料和農藥數量,過于依賴農藥和化肥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造成了農民濫用、多用的現狀,使用的農藥均已超出國家標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也由于國家具體實施的對農村地區的環保工作不到位,力度和設施都不足,造成污染失控現象。當前,我國的農業面源污染范圍大,危害大,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溢流出的氮化物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PM2.5含量升高,對人體危害日趨嚴重。
3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解決措施
3.1制定具體的有機農業開展行動計劃
結合我國當前的國情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節能減排型社會的長期發展目標,要明確具體的行動計劃方案,制訂國家有機農業開展的規劃和戰略,進行知識引領下鄉的政策,指導各企業和消費者開展正確的行動。同時,進行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建立農村環境控制的相關部門,協調各部門的管理機制,相互配合,對作物生產后的剩余秸稈等進行綜合治理,加強控制實行力度,制定相應的控制改善方案,一步步改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3.2激勵有機農業發展的經濟策略
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是一項投資大、耗時大、周期長的復雜工程,由此有機農業的實行過程是漫長的,對于農民要想實行有機農業就必須建立完善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否則實行有機農業過程階段引起成本的提高和產量的降低,使農民在不能保證確切的收益后將難以繼續實行,缺乏積極性。同時,要鼓勵廠家使用禽畜糞便類進行有機肥料的制造,給予農民購買有機肥的部分經濟補助。
3.3綜合分析調查,研發有機農業生產新技術
目前,在發達國家已經將有機農業作為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生產方式。由于各地區實行的有機農業技術成效各不相同,因此,對生產技術和環境生態進行環境效益評估十分重要,通過對農業生產物的投入和產出情況,定點分析此生態系統具體的徑流水和滲透水的污染物濃度,探究具體的氮磷流失排放規律,定量化得出控制面源污染的依據。此外,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勵科研部門進行有機農業開展的相關技術,為更好地發展有機農業提供技術支撐,可建立具體的生態試驗園和實踐基地來輔助新技術的實施和完善,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機農業發展體系。
3.4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不利于有機農業的開展與實行,更難以完成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因此,要加大農民的生態文明水平,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以便于開展活動。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專業文化知識的有機農業師,對農民進行講解和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并進行知識的傳播。其次,加強農村文化基礎建設,宣傳有機農業的優勢,引導農民們正視環境的重要性并樹立環保意識,形成農業可持續生產理念。
4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4.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含義
《我們共同的未來》定義可持續發展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即人類要發展,要通過發展來滿足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但發展過程中不能損害自然界支持當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而且絕不包含侵犯國家主權的含義。聯合國糧農組織于1991年4月在荷蘭召開農業與環境國際會議,擬定了關于農業和農村持續發展的要領和定義:“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基礎的方式,以及實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改革,以確保當代人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了不斷滿足。
4.2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21世紀農業發展必然選擇。中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相對緊缺,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技術基礎相對薄弱;近年來農業整體生產力雖然明顯提高,但開發與治理不夠協調,致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加重;人口仍然每年以1000多萬增加,農業的壓力還在不斷增大,這就要求中國農業發展必須走資源節約,生產集約高效,保護農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5結語
通過建立有機農業,是人類嘗試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形勢。有機農業的建立是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的途徑,更是改善環境質量的前提,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還為人們的生存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金繼運,李家康,李書田.化肥與糧食安全[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5,12(5):601-609.
[2]郝亞琦,王益權.土壤污染現狀及修復對策[J].水土保持研究,2014,14(3):249-251,253.
[3]楊瑞珍,陳印軍,郭諏敏.中國耕地資源流失的深層原因及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5,26(6):37-41.
[4]胡建中.控制耕地流失守住18億畝紅線[J].上海土地,2007,(6):32-33.
[5]皮廣潔.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205-208.
[6]金繼運.中國肥料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J].中國農技推廣,2016,(1):4-6.
作者:馬艷麗 單位:響水縣南河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