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剖宮產術下醫學檢驗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間進行剖宮產方式結束分娩后發生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24例產婦,年齡為21~42歲,平均年齡(30.7±4.5)歲。該24例產婦中行急診剖宮產的有20例,占83.33%;擇期行剖宮產的有4例,占16.67%。在行急診剖宮產的患者中發生胎膜早破、宮內發生感染的有4例,占20.00%;發生產程異常的有4例,占20.00%;妊娠期中患有糖尿病的1例,占5.00%;妊娠合并營養不良貧血的5例,占25.00%;急性胎兒窘迫的有4例,占15.00%;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有2例,占10.00%。擇期剖宮產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妊娠合并營養不良,占50.00%。該24例產婦中經產婦有11例,占45.83%;第二次妊娠有8例,占33.33%;第三次妊娠有2例,占8.33%;而初產婦僅有3例,占12.50%。
1.2方法
本資料中有23例(95.83%)患者腹壁行縱向切口,另外1例(4.17%)為橫向切口,所有患者均給予連續硬膜外麻醉,并且橫向的切口在子宮下段。該24例患者均給予全身抗生素進行治療,在45min內完成手術的患者有20例(83.33%),另外4例(16.67%)手術時間>45min,但<60min。采用不同的方法爭對不同大小的傷口進行處理,從而使患者能夠早日恢復健康。若為較小的傷口,進行局部處理(換藥)至有新鮮肉芽組織生成后用“重組牛堿性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噴灑在做蝶形膠布固定;對于傷口較大的患者需要在縫線拆除后將壞死的組織清除,再擴創用凡士林紗布引流,而后至局部有新鮮肉芽生成后再進行二次縫合,在進行腹部加壓包扎采用腹帶。
2結果
本資料選取的患者剖宮產術后體溫結果顯示:≥38℃的患者有3例,占12.50%;;體溫<38℃的患者有21例,占87.50%。有3例(12.50%)血紅蛋白水平<85g/L,7例(29.17%)患者為血像正常,其余17例(70.83%)患者血像偏離正常水平。給予一定劑量的抗生素對術前有感染發生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聯合用藥的方式對術后發生炎性反應的患者進行治療,而后再給予頭孢菌素加甲硝唑類藥物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取傷口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
本資料中有16例(66.67%)患者發生脂肪液化,3例(12.50%)發生切口感染,1例(4.17%)發生切口血腫,5例(20.83%)合并營養不良、貧血;并且本資料中血脂高于正常水平7.5mmol/L的患者有2例,占8.33%。該24例患者經過治療后均痊愈出院。
3討論
剖宮產術后切口發生感染或由于患者嚴重缺血而造成傷口愈合缺陷是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臨床診治,一般切口感染、水腫以及脂肪液化是最常見的。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因素包括:胎膜
早破癥狀、妊娠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術前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術后的切口縫合。并且導致切口水腫的因素也有很多,在本研究中有1例(4.17%)發生切口血腫,導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傷口縫合技術不當,也有可能是由于手術過程中止血技術不徹底或于患者的凝血功能不良。肥胖的患者發生脂肪液化的情況居多,這是由于腹部脂肪層相對來說肥胖的孕婦比較厚,有黃色的脂肪性液體在術后從傷口滲出,但是沒有發生細菌性感染。營養不良、貧血、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其正常代謝和營養吸收受到影響,因此需要給予患者術前、術后及時的營養補充,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再度誘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