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詩詞語境中蓮荷意象油畫圖式語言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蓮荷意象為載體,通過“蓮荷”視覺文字的隱喻意象與蓮荷在油畫創作中的圖像性語言解讀為切入點,以圖像的方式表達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從“視覺符號”圖像研究,聚焦蓮荷油畫創作語言實踐。本文從蓮荷意象創作的圖文關系,談文學語言的繪畫轉換。圍繞藝術創作者、作品、觀者三要素,以個人的創作案例,通過創作路徑思索文學語言向繪畫轉換的關鍵方法論研究,以實現詩歌與繪畫意象的跨文化共鳴。
語言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廣義的語言包括文字語言、肢體語言、圖像語言以及一切人類交流、溝通的符號。圖像,是一種直觀的視覺呈現。作為文化符號交流,是人類主要語言形式之一,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語言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與時間過程和空間區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語言有著與生俱來的時間性與空間性”。①詩詞則是由一個個不同的意象(實)構成整首詩歌的意境(虛),詞斷意連,來傳遞詩人的情感的。詩人通過詞藻將腦海中的意象固定下來,為讀者提供聯想空間,共同擔負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務。蔣寅在《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中對“意象”解釋為:“經詩人感情和意識加工的由一個或多個語象組成、具有某種詩意自足性的語象結構,是構成詩歌本文的組成部分。”②意象依托于物象,以物象為基礎,但不是物象的真實還原。盡管物象不變,但因融入不同的主體情意,便構成了不同的意象。蓮荷意象在我國古詩詞中具有豐富的意象內涵、象征意義和表現手法,如原型意象、自然意象、審美意象等。本文“蓮荷意象”主要指我們主體人的主觀情感對客觀物象蓮荷的情感表達。通過文字背景資料、深入剖析文字內涵、挖掘獨特的地域元素和圖式,融合自身的生活感悟,用獨有的圖像語言進行文本再創造,蓮荷作為載體,將蓮荷意象、社會背景與“人”相結合,主要從生物的本體———生命底蘊,藝術審美———意象蘊涵來探討蓮荷意象,生成蓮荷文化屬性。蓮荷意象的畫面語言不再是文學語言的簡單展示,也不是固有情境的客觀再現,而是通過創作者主體情感在作品中的自然情感流露。它是人對于自身理解的一種拓展與延伸,使畫風與文風相輝映,產生情感共鳴。
二、“蓮荷意象”的文化蘊涵
蓮荷意象發端于《詩經》《楚辭》,在魏晉時期成為審美主體,唐代走向興盛,宋代從文學中的君子轉嫁人格,以至延續到元小令的枯荷意象。每個時代的視覺文字語言伴隨著不同的圖像形態與之對應。蓮荷題材備受文人青睞,它承載著我國古代詩詞文化中的諸多重要原型意象,如蓮荷君子意象、蓮荷佳人意象、蓮荷愛情婚姻意象等。
(一)蓮荷意象的起源
我國《詩經》中最早出現的蓮荷意象,多指女性,意指男女情愛。屈原《楚辭》中的蓮荷形態,一是象征品質高潔的君子,二是象征憂郁哀怨的戀情。荷花作為“香花”,象征著詩人的品格及政治命運。直至魏晉南北朝延續到唐朝,蓮荷又以君子著稱;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的《洛神賦》折射出蓮荷延續了其哀怨戀情的象征。總之,“蓮荷”意為君子與愛情的象征,與梅、蘭、竹、菊一樣,承載著人們對愛情、美好生活的愿望,表達愛情和生命的永恒,以此慰藉心靈。
(二)唐詩中的蓮荷意象
唐代蓮荷意象承上啟下內涵豐富,象征美與愛、清與靜、君子人格等。文人借其完成抒情、象征等托物言志的意象功能,開拓新的意境及想像力。采蓮文學也由圖形寫貌到重神韻、重意興和寄托,蓮荷意象脫離女性生殖崇拜的本體寓意,由表現物色之美發展為女性相思愛憐的情意象征,追求高潔心志、豐富人格象征寓意,在宋代成型為“君子蓮”的品格象征。
(三)宋詞中的蓮荷意象
《全宋詞》中的蓮荷意象為“蓮”象征美人,寄托祥瑞美好的理想,借蓮花詞傳遞相思之情。以纏綿悱惻的相思為主,詞韻精巧、魅力永恒。周敦頤《愛蓮說》中把“蓮花”喻作“花之君子”,善取荷花高潔的特質,借用植物荷的自然屬性,生長結構規律比喻君子人格姿態。宋代文學主要以明確的語言藝術和手法揭示蓮花形象的審美意蘊,展示其審美文化的豐富內容與意趣。
三、“蓮荷意象”的文字語言與圖像語言探究
(一)詩詞與圖像語境初探
視覺是我們的生活方式,視覺文化時代,文化符號趨于圖像,圖像生產涉及到現代社會的政治、科技、商業和美學各個主題。現當代是一個“圖像時代”,“圖像時代”改變了人的閱讀習慣。從圖像學的角度,以圖像為對象對文字進行解讀,研究文學作品中的意境是一個比較新穎的研究領域。繪畫圖像,是一種直觀的視覺呈現方式。圖像與文字就如一個系統工程。它集形象、文本、意識形態為一體,是事物本身物理圖像和內在精神圖像的集中呈現。包括圖像、精神、詞語在內的一個個元素。形象文本不是孤立地存在著,而是和圖像交織在一起的。《詩經》中描寫自然生態的“蓮荷”景觀,表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楚辭》中的“蓮荷”反映了圖騰崇拜的原始風韻、祭祀巫風的文化習俗、草木巫醫的特殊作用。藝術家作為特有視覺文化的參與者,他們用畫筆的方式了解世界,了解詩歌,揭示視覺藝術的圖像意識形態,是一種創造意識的文本再現,體現了個體與其現實存在環境的想象性關系。當單純的文本難以有效傳遞作者的表達內容時,配以相關圖片信息,就會使文本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易于解讀。這種語言與時空的表達,反映出語言與文化、思維以及行動之間的相互關系。后續本文將探討語言文字和圖像藝術二者如何從時間轉向空間,從深度轉向平面,從整體轉向碎片,并進行合理的模仿和借鑒,以期從蓮荷詩詞文化體系中,去尋找蓮荷意象的視覺再現與言語表達所具有的形式特性。
(二)蓮荷詩詞文化與油畫圖像語言的關聯
詩詞審美觀念的西方視覺圖式表達,形成了詩詞語言與油畫圖像轉換的視覺體驗。文化語境的改變影響著油畫語言語感的表達。我們對詩詞文化中蓮荷意象的認知存在對當時時代背景、詩人的具體行為事件的認知還原,以及對過往的重組和重新認知。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油畫語言同樣存在多維度拓展,隨時代的變遷是一種共性文化的常態表達。我國蓮荷詩詞文化底蘊豐富,應在繼承民族文化基礎上立足透過繪畫形式把握詩詞內在精神實質。只有對蓮荷詩詞傳統文化認識深、基礎厚、底氣足,將文化內涵轉化為自身的修養,我們在創作中才會有深度、廣度、厚度,達到對民族蓮荷詩詞文化遺貌取神的境界。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詩詞文化底蘊是創作和創新的基礎。如同是“荷”題材,我國用中國畫方式表現蓮荷意象的作品多,采用西方油畫手法表現的少。然而無論采取什么方式表達,都取決于個人的情感因素。所有物象的形態表現應遵從內心,對應“蓮荷”意象所指,對其神態姿勢,做到胸有成竹,打破傳統繪畫的束縛,建立新的體系,呈現煥然一新的動態畫面發展形勢。1.古詩詞蓮荷意象的詩畫隱喻。《詩經》中“賦比興”的藝術形式與中國畫的白描、工筆、寫意形式,油畫的素描、寫實、抽象巧妙對應,通過詩意的蓮荷語境,將古詩詞中的蓮荷畫意與繪畫中蓮荷意象的詩意顯露出來,找到詩歌與繪畫同質,挖掘詩畫融通及差異。文學和繪畫作為不同的媒介,在表達蓮荷這同一意象時,各取所長。這也是創作者與觀者情感的趨同來達成文學與繪畫的審美統一的方式。文學用動態的方式述說特定的情節和思維,繪畫則通過圖像直觀傳遞內容的解讀。2.蓮荷意象的油畫語言分析。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的《睡蓮》,在自由時間、空間環境中,充分利用自然外光,將水、色、形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筆觸產生的點、線、面來描繪睡蓮形態。二維的平面蓮荷作品拓展了視覺的縱深空間,空氣中彌漫著栩栩如生的蓮荷景象,具有明顯東方寫意色彩的形態,生動而和諧,給人以美的享受。吳冠中主張在“油畫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尋求現代化”,在他關于“荷”的作品《紅蜻蜓》中,他緩解了蓮荷文化與語言圖像之間難以兩全的矛盾,用簡潔、洗煉、明快、概括的點線面,素雅或是濃烈的民間色彩元素,研究民族文化與繪畫的內涵。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尋合適的切入點,注重和追求形式的美感,結合具象與抽象因素,創作除了有精神內涵的荷視覺圖式作品。
(三)古詩詞蓮荷意象的油畫語言探索
由于詩詞語言的意境較為隱晦,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借助圖像理解,拓展詩歌與繪畫互鑒的共通性。在文學詩歌作品中的蓮荷意象,是時間的藝術表達,在繪畫表現中是空間的藝術呈現。詩歌借油畫圖像實現對蓮荷意象的雙重替代,油畫圖像又與詩歌語言達到某種隱喻的切合。可以從縱、橫方面系統分析和梳理我國古詩詞蓮荷繪畫語言的發展、演變歷程,聚焦蓮荷繪畫語言的實踐創作,為從古詩詞文化語境中尋找符合個人發展的油畫語言提供一種新的表現形式。1.觀察物態、體會物情。圖像與語言文字都是展現詩歌本體的載體。蓮荷圖像呈現符合當今蓮荷詩歌文學意象理解的審美需求。圖像是“虛指”,語言為“實指”。圖像作為工具和載體,創造者可以通過觀察物態,體會物情。從觀察到的物象提取情感表達的載體圖像,營造心境,構建出視覺形象與心像融合的新圖像世界。用油畫的形式表現文本物質空間,通過特有的油畫語言表現虛的空間,用栩栩如生的物象,營造意境,促使詩歌從“可感”轉向“可視”。讓視覺形式的圖像與文字產生共鳴,傳達詩歌意境,寄托美與愛的象征意蘊,形成一種新的文化現象。2.殘荷無華、其品自高。荷花是我國傳統的“比德”之花。借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作為寄托生死、欲望的人生態度和審美理想,把對其原初的外在審美觀照,逐漸轉化為內在的人格比照,注入“自我”生命色彩。色彩是有意味形式的個性語言元素的外在表現,能在瞬間喚起人的視覺注意和情感共鳴,最能探測創作者內心的情感精神狀態。如《荷之舞》系列油畫作品從藍色系列、紅色系列、留白系列三個階段表現蓮荷的頑強生命力。藍色畫面顏色比較輕盈,單純而寧靜,清涼蕭瑟的自然色系表現蓮荷的高潔與內斂。紅色系列以特有的少女經歷,社會閱歷,情感變化,與清水芙蓉的明艷、雅潔、妖嬈相比,荷葉、荷桿、蓮蓬相互纏繞,干枯的褐色與紅色、藍色、紫色等色彩交織,窺視出生命血液的涌動,傳達對蓮荷生命的敬仰。留白是一種空靈,有生命延續的空靈之境,巧妙的留白具有別樣的詩意。對深秋時節枯敗蓮荷的關注,實則是對生命本體的關注。創作中以景結情,聲、景、情合而為一,用殘荷寄托美與愛的流逝,蘊含對生命衰老的留念,美好事物凋零的傷感等情緒,由蓮荷的衰敗聯想到人生的枯榮,表達鄉愁的苦悶與仿徨。在憐惜、悼念蓮荷的香消玉損時,殘敗的“荷”需力爭更大的生命空間,與自然抗衡。蓮荷所具有的力與創作者內心的外延力一一對應,形成新的文字圖像解讀意境。3.以形寫神、以情傳神。《荷之舞》系列作品從視覺的心理特點探討繪畫中的形勢、情勢、筆勢,共同作用作品“力”的運動形式:從虛實、有無的對比;細致、概括的對比;強與弱的對比,不斷去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話語溝通的橋梁。藝術創作者的情感來自個體對自然狀態的不同理解,以蓮荷為載體,把個人對蓮荷情有獨鐘的感情,用心去觀察,用心去體會,循“情”而動,借“情”而生,以“情”而作,搭建情感橋梁,傳遞力量,記錄其狀態。蓮荷從生根、抽芽、開花、結果凋零的自然生長形態規律,凸顯荷花倔強、耿直的性格,引起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由暢想于詩詞與油畫之間,達成物與人從物質向精神的轉換。
四、結語
民族文化面臨著世界文化的沖擊與碰撞,語言轉向多元化趨勢。我們以古詩歌蓮荷意象為載體的油畫創作語言研究,以圖像的角度探討文學作品中的意境,融匯語言與視覺兩種媒介共建語圖,通過時間空間探索每個個體的心靈意象的圖式。采用不斷地嘗試,結合、借鑒可行的方式,創作自己獨有的心靈圖式,尋找詩詞的審美意境,共建圖像與文字同構策略,契合圖文并茂的個性化油畫創作語言解讀方式。這樣的方式有助于讀者構建全新審美認知和詩學領悟,在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文化觀念上借助文字與圖像結合的形式找到精神依托,以實現詩歌與繪畫意象的跨文化共鳴。在筆者看來,這是我國蓮荷繪畫創作語言探討的一個創新和延續,同時,也為相關題材的油畫創作語言探討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黃海燕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