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鑒賞創新閱讀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鑒賞,披文入情
筆者利用一節課時間讓學生閱讀文本,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這首小令雖然只有28個字,但是其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首先,筆者抓住“昏鴉”“古道“”西風“”夕陽”等意象,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內容“,昏鴉”渲染了一種肅殺的氛圍,而“古道”則負載著一種沉重的羈旅鄉愁“,夕陽”代表暗淡的心境。通過對意象的分析和鑒賞,學生領略到了這首小令的意境,并對意境的生成有了明確的認知。教學時教師要捕捉完整的意象,做到知人論世,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其次,筆者讓學生分析這組意象的組合技巧,分析作品的藝術性。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詩的意象給人一種暗淡的感覺,“小橋流水人家”則以動襯靜,令人神往,兩種意象的鮮明對比,表達了作者有家難歸的孤絕心情。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從選材、結構等方面發現了寫作的藝術性,理解了文本的內涵。
二、追問,深入閱讀
在閱讀文本時,只有深入其中,站在一定的思想和藝術高度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解讀,并得出自己的見解,這樣才是有效的閱讀。古代思想家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貴在有自己的見解,能對文本產生質疑。因此,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時,要從常見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可以是針對全文提出,也可以針對文中的某一方面進行提問。以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背影》為例,筆者這樣帶領學生進行主題探究:文中提到“兩次流淚”,這里的情感表達是指“感恩”還是指“家境變故后的凄涼”呢?在父親的人生際遇中,是否烙印著時代的影子?在教學“借物抒情”這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找出與文本內容具有一定聯系的語段和文章進行對比,如與課文《紫藤蘿瀑布》《海燕》《石榴》進行對比并開展探究活動:海燕、紫藤蘿、石榴,它們有哪些共性,它們分別有什么樣的特點,分別象征社會中的哪一類人?從中你明白了社會的現實是什么?圍繞問題深入探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逐層深入,從而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三、創新,拓展延伸
教育的本質不是傳授,而是喚醒和激勵,誘發人的創造力。在語文教學中,每一篇課文都有著豐富的內涵,讀者需要在閱讀中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閱讀的價值是無限的,它既起步于閱讀的自我感悟,又起步于對文本的創新和拓展。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獲得了一定的閱讀感受及閱讀體驗,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抓住文本內容進行探究,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并獲得獨特的感悟。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選修課文《窗》為例,該文比較短小,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病人眼中的窗讓你想到了什么?學生經過討論后認為:透過病人眼中的窗可以領悟到生命的堅韌。感悟是創新的基礎,在學生獲得了一定的感悟之后,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拓展和延伸,如續寫故事、改寫故事、擴寫故事等。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臺階》時,學生可以針對文中父親的人生遭遇,提出自己的見解,如父親為了消除自卑的心理一直努力奮斗,試圖通過建造高一級的臺階獲得自尊,但是這本身就是凄涼的,也是無益的,父親缺少的是對自己的認同。以此為主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續寫故事,體現父親覺醒后的心路歷程。在閱讀教學中,通過鑒賞、質疑、拓展延伸三個層級的閱讀活動,能夠有效地規避文本閱讀的虛無和空泛,在層層推進的閱讀活動中實現個性化的解讀,推進閱讀教學向縱深發展。
作者:張玉燕 單位:玉林市玉州區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