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自身素養,陶冶情操。但是由于初中課程多,學習任務重,初中閱讀教學存在著諸如對閱讀不夠重視、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問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從設計有效的教學目標;挖掘教材,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閱讀教學;有效性;閱讀習慣;興趣;閱讀方法
閱讀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僅次于作文,因其具有容量大、文體多樣化、覆蓋面廣等特點,是學生容易失分的項,如何上好閱讀課,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一直是教學的難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并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拓展自己的視野。”可見閱讀的重要性。但是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現象。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下面我就當前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對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做了以下幾方面探索。
一、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現狀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初中階段已經推進了較長時間,新課標對語文閱讀教學也有明確的要求,但是受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思維的影響,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對閱讀不夠重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考試中所占比重較大的部分,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來落實三維目標的教學要求,但還是有部分教師和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關注和重視程度都不夠。從教師層面來說,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初中語文對于固定知識的考查越來越少,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解決新問題的趨勢愈加明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的關注點更多的放到那些顯性、學生容易得分的基礎知識之上,在閱讀教學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從學生層面來說,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在語文學習中特別是閱讀中投入精力的多少似乎對于總體成績的提升幫助不大,也就是一些學生認為課堂講的或者是教材中的內容基本上不考,重視程度明顯下降,這也會影響閱讀教學的效果。
(二)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多項互動過程,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閱讀中加深對于作品、文本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然而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教學模式相對單一,特別是受教學時間的制約,這些教師把本應該屬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交流的時間舍棄了,基本上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為主,雖然在此過程中一些教師也在嘗試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是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互動,學生在這種“灌輸式”教學法下,學習較為被動,這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思維和課堂參與的熱情,導致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下降。同時,這樣的閱讀教學過程,更多的是以知識為主,對于學生能力提升和方法培養的價值不大,這與素質教育下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是背離的,也會影響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
(三)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和閱讀習慣的養成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從現實來看,還有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了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該在400萬字以上,在初中階段的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這是需要用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支撐才能夠完成的。而從學生角度來說,進入初中階段后學生的課業負擔隨著學習科目的增加明顯加重,難以顧及相應的閱讀,學生難以養成每天固定閱讀的習慣。同時,主動閱讀的意識也不強,電子產品已經牽扯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精力。而在閱讀的過程中,一些學生方法不當,存在一目十行、淺嘗輒止的問題,這使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也會產生一些影響。而在傳統的課堂閱讀中,學生習慣了教師講自己聽的被動接受模式,主動思維能力嚴重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最終會影響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會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基礎知識積累、提升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針對當前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策略進行解決。
(一)設計有效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靈魂與核心,對于初中語文來說進行語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落腳點。閱讀教學并不是領著學生讀或者讀完這么簡單,而是要結合新課改的目標設計教學目標,要本著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都要明確出來。具體來說,既要關注閱讀方法的指導、重點詞句段落的分析,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重要的知識,培養學生認識和分析能力,重視對學生道德情操的陶冶,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和新時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相結合,積極通過閱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在教學目標設置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以生為本,特別是要關注教學對象學生學習的層次性和個體的差異性,要根據學生個體差異來制訂差異性的目標,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這樣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學生目標也會比較明確,從而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學習,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二)挖掘教材,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教材是教師進行課堂閱讀教學的依托,初中語文教材包含很多文質兼美的經典文章,凝聚了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與先進思想。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教材的利用,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善于挖掘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中以經典的教材文本為起點,靈活采取多種教學策略,教給學生閱讀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加強課本的積累,增強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語文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要與時俱進,改單純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現行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不少是節選的中外名著,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結合課文,與課外經典名著相結合,拓展閱讀范圍,這樣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此外,語文這門學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工具和基礎。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要打破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重視跨學科知識的滲透,將相關的學科知識介入閱讀教學中去,最終形成教師、學生以及跨學科文本之間的對話。跨學科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要求要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此背景下情境式教學模式被廣大教師所應用,通過創設有利于學生參與、體驗和思考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要注意營造閱讀氛圍。在初中階段,學校越來越重視閱讀,每年有“閱讀月”“讀書節”等相關活動,語文教師要以此為契機,積極開展與之相關的閱讀活動,幫助各班級進行圖書角建設,便于學生閱讀;和學生一起辦關于閱讀的黑板報,指導學生閱讀,從而形成良性的閱讀氛圍。其次,用其他形式來輔助學生閱讀。教材中所選取的閱讀內容,有的距離學生較遠,有的對學生來說有些晦澀,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輔助學生進行閱讀,如給學生補充相關的資料,特別是學生更感興趣的影視資料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深化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最后,積極開展交流學習活動。語文教師可以和班主任聯系,召開班級讀書交流會,交流閱讀的心得體會;也可以組織學生自辦手抄報,分享閱讀的樂趣;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互動,用多樣的氛圍來引導學生參與閱讀、主動閱讀,讓閱讀內化為一種習慣。
(四)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的效果與閱讀的方法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注意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首先,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注意方法的積累,特別是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如進行選讀、精讀、速讀等,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做好批注,特別是對于關鍵詞語、重點語句的標注,有必要的話可以做讀書筆記、讀書心得體會。其次,要注意引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閱讀能力的提升與學生的閱讀量有一定的關系,所以要多讀書。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閱讀的書目和閱讀建議,同時鼓勵學生制訂閱讀目標,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還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最后,提醒學生注意在日常的閱讀中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把動口、動手、動腦結合起來,全方面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三、結語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效的閱讀教學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循序漸進,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云志.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導、讀、講、練[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8).
[2]崔影.閱讀教學重在關注學生的人文情懷———淺談記敘文教學中的情感體驗[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1(9).
[3]孟顯智.論閱讀教學中材料、學生與教師三者思路的統一[J].涪陵師專學報,2000(4).
[4]馬樹青.閱讀教學要轉變幾個觀念[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10).
作者:李長斌 單位:甘肅省高臺縣城關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