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辦高職學生養成教育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工匠精神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新訴求,能工巧匠離不開職業院校職業素養教育,探索職業素養教育尤其是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新模式,對當前民辦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探索以德智體美勞為主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價值滋養、人文濡養、身心調養、品行涵養、生活給養“五位素養”,幫助學生體驗行為習慣養成的快樂,創造積極的、自我挑戰的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職業素養,培養成為高素質、高技能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職業素養;民辦高職;習慣養成;五維素養
職業素養教育的目的就是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成長、成才、成人,所以,必須把學生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相結合。推進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引導學生從素養品質做起,通過“價值滋養、人文濡養、身心調養、品行涵養、生活給養”(以下簡稱“五維素養”),使學生成為企業滿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職業素養下民辦高職全面實施養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順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
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把握新時代關于人才培養的主要內涵,明確培養什么人這一根本問題。一是培育具備崇高品德的人,即有理想信奉、道德素養和品德品格的人;二是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人,即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技術技能的人才;三是培養具有責任擔當的人,即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提升的人;四是培養具有高尚情懷的人,即愛國、愛黨、愛校、愛家、愛社會的人。“五維素養”教育緊密銜接新時代人才培養內涵,通過價值滋養、人文濡養、身心調養、品行涵養、生活給養教育并培養出時代新人。
(二)堅持“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內在要求
五維素養在民辦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符合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應充分意識到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是學校所有工作的根本任務。新時代,只有熟悉并了解當今學生的所思所想,才能不斷創新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設計并開展“五維素養”教育,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思考和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和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良好品質,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行為規范。
(三)開辟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需求
傳統的課堂教學尤其是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枯燥乏味的內容和被動單一的方式,往往不受大學生所喜愛,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夠滿足新時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的要求,學生第二、三課堂日益顯的更加重要。通過五維素養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互動,激發學生的主體主觀能動性,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提高的習慣,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想工作質量提升發展需要的新契機。
二、職業素養下民辦高職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體系設計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把“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問題,并強調要實現“三全育人”,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指導。新時代加強民辦高職學生“價值滋養”“人文濡養”“身心調養”“品行涵養”“生活給養”等五維素養教育同任何教育的存在一樣,都旨在為人獲得全面、自由、可持續發展創造可能,因此,“五維素養”教育實施符合立德樹人出發點和落腳點,五維素養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見表1)。
三、職業素養下民辦高職學生“五維素養”實施的價值意蘊
(一)立德樹人,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
高校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也是進行五維素養培養的關鍵場所。高校需秉承“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通過切實有效的實踐教育來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個根本問題。加強大學生“五維素養”教育,才能在思想上讓學生認識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在行動上增強職業素養的自覺性,通過素養養成,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術技能。
(二)價值傳遞,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今天的學生是中國國家在未來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主要力量。年輕人在形成和建立價值觀期間,培養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鈕扣應該從一開始就扣好。因此,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十分重要。而進行大學生“五維素養”教育,能使之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職業規范、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更加自覺、主動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教育,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道德修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教育部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綱要中,明確提出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加強大學生的“五維素養”教育,塑造更加健全、完善的人,也正是新時代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新課題,這不僅是著眼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也是立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迫切需要,更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四)文化傳承,發揚中華優良傳統精神
新時代當代大學生,他們追求新潮,個性突出而鮮活,富有娛樂精神,希望在娛樂中學習和生活。加強對大學生的“五維素養”教育,將有助于他們培養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底線意識、問題意識等,堅定文化自信、堅守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自覺踐行核心價值觀。
四、職業素養下民辦高職學生“五維素養”實施途徑
(一)圍繞價值滋養以期達到堅定信念、愛國愛校、團結友愛的良好素養
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大思政”理念,努力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積極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以黨建引領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促進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不斷融合、不斷創新,開展黨建工作“三延伸”,延伸到學生宿舍、延伸到實習企業、延伸到生活社區,開創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方位“五進堂”活動,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制定思想政治教育18個主題班會讀本,作為思政課最貼近最有效補充。設立學生公寓黨員工作站,學生黨員宿舍和學生干部亮身份等先鋒示范,延伸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社團社會課堂建設,實行社團導師負責制,建設學生素質教育的陣地,組織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假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等社會實踐,提升了學生社會責任感。開展企業講堂,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階段,在企業開展勞模精神講座、企業文化講座、職業導師職場講座以及進行崗位創新、敬業等實習評比表彰,使學生樹立成熟的職業意識定位。
(二)圍繞文化濡養以期達到志存高遠、誠實守信、精益求精良好素養
以文化人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總書記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新要求。堅持“以文化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實現滋養人、培養人、磨煉人的目的。寓教育于生活的寢室主題文化建設,促進學生文明素養和良好寢室學風的形成。打造具有革命教育的“紅色公寓”,強化愛國、愛黨、愛校的“三愛”紅色文化。在公寓中樹立“巾幗先鋒樓”及“三先”先鋒文化。在寢室文化建設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專業元素,建設了“公寓工作站閱覽室”鼓勵學生將讀書變成生活習慣。堅持“抓方向、抓特色、抓品牌、抓形象”的校園文化建設,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突破口,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學風引導,使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開展一二·九革命歌曲大合唱、職業風采展、五四文化藝術節等與人文、專業相關的系列活動,全面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圍繞身心調養以期達到心理和諧、內外協調、健康向上良好素養
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終致力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構建了“四季育心”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每月一主題,提升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培育他們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質。四階培養主要根據高職學生在校期間的不同時間段的特點開展。入學教育階段,以感知教育為重點。入學后的軍事訓練環節,不僅能鍛煉體魄、磨練意志、加強組織紀律性,進行晨練、晨跑、晨訓,養成了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團隊組織紀律。專業學習階段,以職業規劃素養訓練為重點。組織職業規劃大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成功觀、就業觀和職業價值觀,以科學的態度規劃職業生涯,制定完整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實現職業夢想。組織創新創業大賽,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實習階段,工作價值觀教育是重點。充分發揮企業育人作用,開展職業導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敬業樂業的精神、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畢業階段,以感恩教育為重點。通過開展畢業嘉年華活動,創新畢業生主題教育活動形式、豐富畢業生教育內涵,體現學院特色、彰顯感恩情懷的活動,營造畢業生感恩母校、珍惜友誼的良好氛圍。
(四)圍繞品行涵養以期達到品行端正、嚴于律己、敬業樂業良好素養
總書記強調“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要把“品行涵養”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質。制定“學生職業品行規范”,從細微處入手,從小事中踐行。“學生職業品行規范”,是學生工作特色內容,也是學生管理的有效手段,更是養成職業素養基本素養的有效方式。制定16條校園文明禮儀,日常行為“兩條規范”,課堂管理“三大紀律,五項要求”,基本文明培養的關鍵任務是糾正校園周圍學生的不文明行為,通過制度化管理,強化學生紀律認識,培育學生優秀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養成文明優雅的個人素質和行為規范。通過優秀退役士兵、優秀學生報告會、示范班評選、先進事跡訪談會等活動,以“榜樣的力量”發揮朋輩影響作用,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引領前行。通過發揮他們的榜樣力量,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在比、學、趕、幫、超中帶動學生快速成長。
(五)圍繞生活給養以期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提高
加強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充分發揮廣大同學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真正從思想上認識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從行動上增強文明素養的自覺性,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先鋒模范和示范帶動作用,建立了宿舍自治體系、學生干部助理崗、校園文明督察崗等一批自律管理體系。通過對學生服務思維和管理行為的訓練,培養學生思考、管理、協調能力,逐步養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提高能力。良好的學風是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是學生工作取得進步的關鍵。基層班級學生工作實行三級聯動機制,發揮輔導員的引導作用、班主任的導向作用和學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和監督,規范早晚課及考勤制度,制定實行學院《班級量化監測管理辦法》完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制度等學習機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行為規范,使學生的學習由他律轉化為自律。
參考文獻:
[1]周建松.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理論與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寧本濤,樊小偉.成融合氣象,育中國少年———“全國五育融合研究論壇”綜述[J].基礎教育,2020,17(2):107-112.
[3]楊春,陳曉旭.“微時代”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102-105.
[4]徐晨光,余果.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微素養”教育論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9(2):24-27.
[5]陳松友,李雪.堅持以文化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1-5.
[6]張義俊,陳蒙.文化育人視野下高職工匠精神培育的困頓、成因與破解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25):24-28.
作者:張義俊 單位: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