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減稅政策對小微企業吸引就業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的小微企業數量龐大,大多分布在小城鎮當中,為鄉鎮、縣市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基層發展發揮了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然而,小微企業自身資金、技術水平比不上大企業,往往在同行業競爭中處于劣勢。為了增強小微企業的活力,助力小微企業長遠發展,我國各級政府為小微企業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利用減稅政策來緩解小微企業的各種壓力。為此,筆者分析了我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小微企業在當前社會的發展態勢,結合實際的經濟數據,研究了稅收優惠政策對小微企業吸引就業的影響,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微企業;減稅政策;就業
1背景
2012年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持續下降,中國就業問題成為世界各國宏觀經濟政府所關心的重點。基于此,我國出臺了多種擴大就業的政策,以解決百姓的就業問題為切入點,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把“穩就業”放在“六穩”各項管理工作之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穩就業是最重要的發展民生的觀念。但是,時至今日我國仍存在各種各樣的就業問題亟待解決[1]。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打擊,而確保就業將成為維持社會發展平衡的關鍵因素[2]。從目前世界各國的實際狀況來看,中小型民營企業數量相當豐富,吸收就業機會的能力也很強大。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小微企業共吸納就業人員約1.5億人,占全部企業就業總人口的四成以上。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在穩定就業、保障民生方面展現出突出作用,在快速吸附失業群體、解決臨時性失業難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由于中小型民營企業在穩就業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采用各種措施鼓勵其發展壯大。這些政策措施中,減免稅優惠政策獲得了眾多企業的關注。毋庸諱言,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拐點時期,刺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成為大趨勢。2019年,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國務院財政部門出臺了《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的通知》,重點從增值稅和所得稅兩方面對小微企業實行了大幅度的減稅政策[4]。為推動中小企業更好發展,政府采取多種積極財政政策,在兼顧效率和公平的基礎上不斷激發中小微企業活力。
2我國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梳理
2.1企業所得稅方面
2008年我國開始試行新《企業所得稅法》,新稅法首次將小微企業的概念納入其中,還確定了小微企業的稅率為20%。2009年國家出臺政策進一步擴大了小型微利企業的優惠范圍,將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萬元的企業減半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為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政策,不斷擴大政策優惠的受惠范圍,對小微企業的優惠范圍和時間跨度都進行了調整:首先對于受惠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上限進行了提高,由2011年的不超過3萬元調整到6萬元,使得優惠范圍得到擴展;此外,優惠政策的適用年限也由原來的1年延長到了3年。到2019年為止,國家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對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共經歷了8次完善修改,從應納稅所得額和實際稅率等方面不斷擴大受惠企業的范圍,即實際稅率按規定標準減半征收,受惠企業范圍也由當年應納稅所得額3萬逐漸增加至6萬元、10萬元、20萬元、30萬元、50萬元、100萬元、300萬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市場經濟發展遭受較大沖擊,中小企業的發展態勢變得嚴峻,為支持中小企業生存發展,2021年出臺的財稅〔2021〕12號文件規定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再減半征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享受優惠政策的企業變多了,優惠力度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有利于為中小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稅收環境,為企業減輕了稅負壓力。綜合來說,我國針對中小微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以下特點:1)企業所得稅是施策重點對象。對于企業來說,企業所得稅是其稅收負擔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從稅收角度對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給予扶持和鼓勵,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是最首要、最有力的切入點[5]。2)稅收優惠范圍不斷擴大。從2008年首次提出針對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到今天為止,國家數次修改相關文件,不斷擴大稅收優惠的范圍。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指標的上限從3萬元逐步提高到300萬元,從而使得更多的企業可以享受到相關稅收優惠。3)扣減范圍不斷擴大,優惠力度不斷加強。隨著小微企業認定標準范圍的不斷擴大,扣減范圍也在擴大。到2019年,企業所得稅應按稅所得額的扣減范圍最高可達300萬元,其中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應納稅所得額減按25%計征,超過100萬元但不超過300萬元的應納稅所得額減按50%計征,優惠力度相比開始時有了很大的提高。
2.2增值稅方面
增值稅的優惠措施主要從降低征收率和擴大免征范圍兩方面進行。從2013年開始,國家陸續頒布了多項增值稅的減稅政策文件。其中免征條件中關于月銷售額的上限不斷提高,從2013年規定的2萬元以下(含2萬元),到隨后2014年將此上限提升到3萬元,2019年繼續將免征上限提高至10萬元,再到2021年頒布的財稅〔2021〕11號文件規定月銷售額不超過15萬元的小規模納稅人均可享受免征增值稅的稅收優惠政策。這使得增值稅優惠政策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滿足免稅條件[6]。而在征收率方面,2016年我國“營改增”全面推行,營業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增值稅稅率方面分別設立了0、6%、11%、13%和17%五檔稅率;到2017年取消了13%稅率檔次,一并歸入11%檔次;到2019年增值稅稅率再次下調,設立0、6%、9%和13%四檔稅率;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了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財稅〔2020〕13號文件出臺規定,對湖北省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免征增值稅,其他省份地區的小規模納稅人減按1%征收,征收率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稅收負擔。
2.3其他方面
1)個人所得稅方面,針對個體工商戶主、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的自然人投資者實行每月3500元的費用扣除優惠;2018年起規定前三季度的減除費用由3500元每月上調至5000元每月;2019年起正式實施的《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對六項專項扣除作出具體規定。2)除上述政策以外,其他方面的優惠政策主要包括小微企業印花稅優惠、行政收費優惠、教育費附加、水利建設基金、地方教育附加優惠以及固定資產稅前扣除等具體減稅政策。例如印花稅優惠政策方面規定2020年年末之前,對金融機構與小型企業、微型公司訂立的貸款契約免收印花稅。
3當前小微企業就業現狀分析
3.1總體現狀
就業是民生大計,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才穩固,才能健康發展。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一定要貫徹就業機會最優的戰略地位和積極的就業政策,以促進更優質和更全面的就業機會。就業情況不僅在數量上得到顯著增長,就業質量也有顯著提升[7]。首先,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小微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就業崗位,小微企業從業人數超過1.5億人次,占全部企業就業人數的比重約為四成左右,說明小微企業確實是我國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和提供者。再看就業質量方面,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小微企業研發人員數量得到顯著增加,從2016年的23萬人到2020年超過40萬人,研發人員在小微企業總體就業人數規模中的占比也有明顯提升,小微企業總體就業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3.2地區差異分析
3.2.1不同地區企業數量分析。根據表1可以發現,全國小微企業個數約1568萬個,占到了全國所有企業數的76%。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小微企業最多的地區,有近967萬家小微企業,約占東部企業總數的81%;東北地區的小微企業個數不多,有100萬個,但也將近占到東北地區企業總數的70%;中部小微企業約270萬個,占比約為63%;西部地區小微企業為230萬個,占比約為78%。綜合來看,各個地區小微企業所占比重還是很可觀的,都高于50%。3.2.2不同地區企業從業人員數分析。如表2所示,2020年我國東部地區的企業總體從業人數約為1.87億人,中部地區約為0.73億人,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企業總體從業人數分別約為0.64億人和0.23億人。再看小微企業的地區間就業吸引情況差異,我國東、中、西、東北地區的小微型企業從業人員數量分別約為0.84億人、0.31億人、0.23億人和0.09億人。除西部地區外,全國其余三個地區的小微企業從業人員數量占當地企業從業人員數量的比重均超過40%,西部地區比重略低為35%。這些數據都反映出,我國小微企業帶來了諸多就業崗位,對于社會就業這個基本點來說意義重大、功不可沒。且不同地區間小微企業的就業吸引作用有所差異,東部地區的就業人數最多,其次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最后是東北地區[8]。
3.3行業差異分析
3.3.1不同行業企業個數分析。將從2020年的各行業小微企業單位數量統計表展開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首先占總數比例最大是屬于服務業的行業種類的小微企業,其企業數量占據總量的超六成左右,其中批發和零售行業小微企業數量最多,大約有545萬個。其他的服務行業占比均不到10%,租賃和商貿服務業占比近10%,其余諸如建筑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行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物流服務等等乃至文化、體育、娛樂等行業占比均在5%以下。其次是第二產業類型的小微企業,數量也名列前茅,企業數量占總數比例約三成,在這部分小微企業中以制造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的約有438萬個。最后農、林、牧、漁業占比最小,占比僅為0.61%。3.3.2不同行業企業從業人員數分析。從小微企業就業人數分析,通過比較各個產業的小微型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數量表4得出,在第一產業中的農、林、牧、漁業的小微型企業從業人員,占小微型企業法人的總體從業人員的比例只有0.5%。在第二產業中工業類占比約為47%,建筑行業占比約為11%,在第二產業當中,小微企業行業從業人員占比高達六成。第三產業中的批發行業零售占比約為15%,第三產業行業從業人員總數占比在38%左右。
4政策建議
4.1進一步減輕小微企業稅收負擔
要營造公平公正的稅收環境,必須遵循量能課稅原則,由于小微企業自身的局限性,導致在市場競爭中容易處于劣勢地位,在市場議價、融資等方面有很大約束性。因此政府必須使用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幫助和扶持,針對小微企業出臺更多稅收優惠政策,擴大優惠范圍、加大優惠強度,進一步減輕小微企業的稅收負擔[9],一方面有助于小微企業發展、輕裝上陣,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動稅收征繳的公平、有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4.2提高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立法層次
法治是以德為本之重器,善法是善治社會之前提。良好的法治環境能夠為小微企業營造更好的營商條件,促進企業健康成長。但目前,在中國關于小微企業發展的專項立法還比較少見,對小微企業發展來說,在稅務征收方面的法律規定和政策規定相對匱乏。因此國家需要針對小微企業本身的特殊性出臺有關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的專項立法,形成系統完整的小微企業立法系統,做到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法可依,稅收合法[10]。
4.3減稅政策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
通過現狀研究可以看出,我國減稅政策對不同區域中小企業的就業吸引影響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對勞動力的聚集能力強,稅收政策的激勵效果也更加顯著,這與中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的就業困境形成鮮明對比。因此下一步的減稅政策應該考慮與區域現狀相匹配,并向中西部進行傾斜,針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小微企業推行更多優惠政策,加強中西部小微企業的就業吸引能力[11],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同時一定程度上緩解東部地區就業總量壓力。
4.4加大對服務業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
聯系現實情況可以得知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提供就業機會的能力也比較強,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且增速在逐漸加快,是我國就業市場主陣地。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但也說明我國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還有未發掘的空間,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7]。因此,未來減稅政策可以繼續向服務業傾斜,針對現代服務業、高端服務業如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出臺更多稅收優惠政策,在激發服務業小微企業帶動就業的同時,還能促進服務業內部自身結構的優化升級。
作者:柳祎明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