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正確對待新聞傳播下高科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當下的新聞傳播,面臨多維度變革。其中之一是來自高科技所帶來的巨大變革。這些高科技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及量子科技。第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下,在第二次、第九次、第十八次、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分別就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進行過專題學習。2020年3月4日,正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時間節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要求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高科技和互聯網一起,不僅深刻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在相當程度上已經融入信息傳播的過程,甚至深度介入新聞傳播,使新聞傳播的格局有所改變或進一步加速改變。大數據技術,使一部分新聞產品的生產和相當一部分新聞傳播過程,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之上,全源數據在其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使一部分新聞媒體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出現了“智媒”現象,新聞作品的某些制作工作借助于人工智能完成。而算法則幫助新聞產品的生產者更精準地了解受眾的需求,并實現新聞產品的精準傳播。無的放矢和無功而返的傳播現象大為減少。作為分布式賬本,區塊鏈確保鏈上信息可信性(可以追溯、不能篡改)的技術特征,使虛假信息原形畢露,造假者將為造假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量子科技的計算速度驚人,應用特定算法,效率可比現有計算機快一億倍。5G則在信息傳播的速度方面極大地提高了效率,既利于傳播者快捷地傳播新聞信息,又利于接受者快捷地接受新聞信息。
在新技術深度融入新聞傳播以后,有一些問題顯得相當突出,而這些問題是前所未有的,須引起高度重視。
其一,對新聞業務層面的影響。高科技對于新聞傳播業務層面所產生的影響,不可低估、不容忽視。大數據技術使得一部分據此做成的新聞報道(數據新聞)顯得更為精準,因為這一類報道是以精準的數據和對數據所做的精準分析為報道基礎,實現了對局部數據和有限數據局限性的突破。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結合,使新聞信息的傳播更為精確,能有效地傳抵目標受眾。這已經并非不易之事,也并非遙不可及之事。“千人千面”式的傳播、根據不同對象傳播不同內容的有差別的精準傳播得以實現。高科技全面深度介入新聞傳播,對新聞傳播本身來說是幸事而非災難,它們可以使新聞傳播如虎添翼。
其二,思維方式發生非同尋常的變化。
如同互聯網帶來了互聯網思維一樣,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也都會給人們帶來思維方式的相應變化。與傳統大眾傳媒的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有所不同的是,互聯網思維從本質上說是注重客戶的思維。如果處在互聯網時代卻仍然墨守成規,那么,無論進行怎樣的媒體融合,都沒有辦法取得成功。大數據思維是重視全樣本的思維(與基于有限樣本進行的思維有所不同),同時也是注重以數據說話和注重數據分析的思維(與單純憑借道理說話的思維差別頗大)。進行與人工智能相適應的思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該項技術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加強人工智能與人文精神、與人文情懷的融合。這樣一種思維異于撇開人工智能所進行的思維。區塊鏈也有與之相對應的思維。在鏈上,講究誠信,得到智能合約和共識機制的保障,區塊鏈思維是與此有關的思維;區塊鏈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與中心相對的各節點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和一定程度中心化(用于信息傳播的區塊鏈和用于交易的區塊鏈不能完全等同)的結合,區塊鏈思維是與此相對應的思維。研究與上述技術密切相關的思維的立足點是:對這些技術所發揮的先導作用不可低估,更不應無視和抵制。這些技術所帶來的新思維,已經對新聞傳播領域產生了程度不等的影響。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影響,比對于新聞傳播技術層面產生的影響本身要巨大而深刻得多。
其三,防止“雙刃劍”的另一“刃”發生負面作用。任何高科技都可能是“雙刃劍”。大數據技術在呈現諸多優越性的同時,也使公民的隱私信息保護遇到了嚴峻挑戰。而如果對于大數據缺乏理性分析和必要梳理,則往往會被大數據牽著鼻子走,大數據會成為“亂數據”,特定主體會在數據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恰當地運用人工智能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處處表現出對人工智能的過分依賴,則并非好事,會造成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受排擠、遭貶損,繼而缺失。再則,過分依賴人工智能,主動丟棄傳播者應有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那么,特定主體在新聞采寫中,會疏于調查采訪、分析思考,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惰性增加、精神慵懶,所創制的新聞作品必然思想蒼白、缺乏穿透力和感染力。對基于算法的精準新聞傳播如果缺乏必要的把關,在導向方面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通過區塊鏈傳播新聞信息,如果過分強調去中心化,那么也難免會使導向出現一定的問題。
綜上,對于新聞傳播遇到的一系列高科技,既需要有正確的態度,也需要有恰當的方法。應設法讓高科技在新聞傳播中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并避免產生負面影響。作者: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丁柏銓 單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