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是優化大學生心理品質,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這與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且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互為前提,二者在實際育人過程中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有機融合、協同發揮作用。本文從建設意義、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融合、教學方法的創新、考核評價體系的歸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六個方面進行論述。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1.1國家層面——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總書記將教育在新時代的地位高度概括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高校教育離不開“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價值導向,明確高校教育就是要為黨為國家培養人才。
1.2社會層面——解決“單向度”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
如果一味重視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培養,缺乏專業道德倫理教育,會導致學生缺乏道德選擇能力,成為單向度工具人。專業技能和道德修養的失衡有可能給社會帶來危害,例如心理學中的催眠技術可用于改變行為習慣、解決心理問題,也可成為違反犯罪的手段。專業技能需要在思政教育的引導下高速發展,“課程思政”有效解決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
1.3教學層面——為知識點“賦能”
在教學過程中單純講解知識點未免枯燥難記,通過案例導入、民意測驗等形式引出與知識點相關的思政元素,則會讓知識點變得有溫度、有情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記憶。例如在講授“道德健康”這個知識點時,如果僅講述道德健康的定義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抽象,若導入長江大學陳及時等同學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跡視頻,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則可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感觸,引導大學生積極加強品德修養。例如在講授大學生人際交往原則“不隨波逐流”這個知識點時,引入倫語“君子和而不同”、引入中國古錢幣“外圓內方”的含義,加深學生對人際交往原則的印象和理解,讓知識點變得生動起來。
1.4教師層面——提升教師樸素的育人觀,解決課程育人規范性的問題
教師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其實也會或多或少進行思政教育,比如關心學生思想變化、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指導學生就業方向,甚至是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例如經濟資助,但這種育人是一種樸素的育人觀,什么時候育人、怎么育人、育多少人完全取決于教師個人。現在我們要意識到教師身上承擔的不僅有教育責任,還承擔著國家使命、政治使命、社會使命,“課程思政”解決了課堂教學過程中育人規范性的問題,旗幟鮮明,目標明確,要求全過程、全要素,在所有課程中實施。
1.5學生層面——解決為學生提供更高層次的價值引領的問題
根據我國目前社會發展水平來看,大學生更需要在自我實現層面得到引領,包括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實現個人理想、抱負,挖掘最大潛能等,“課程思政”可以為學生提供更高層次的價值引領,解決大學生群體的“空心病”問題。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設定
本文結合教育部關于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設定了知識、技能、素質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體現在學生是否“動腦”,技能目標體現在學生是否“動手”,而“課程思政”主要體現在提升學生的素質目標上,即如何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動心”,進而形成價值觀念。
2.1知識目標
幫助學生系統掌握自我意識、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戀愛與性、職業生涯規劃、團隊合作、生命教育等基本理論知識。
2.2能力目標
挖掘學生心理潛能,使學生能夠主動將所學內容遷移到實際生活中,進行心理素質訓練與優化,學會自我悅納、掌握調試消極情緒的方法、改善人際關系的技巧、提升挫折應對能力、正確處理戀愛問題、設立切實可行的生活、學習目標,形成健全人格。
2.3素質目標
素質目標的設定既要有低階性又要有高階性,目標層次的不同會激發學生不同的學習動機,帶來不同的學習效果,同時要避免泛化不聚焦,要與課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緊密相連。
3“課程思政”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上的體現
3.1“課程思政”元素梳理
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定素質目標時融入的思政元素可分為六個維度,第一個維度世界觀,包括關注全球社會問題的意識、辯證看待中西文化的開放意識;第二個維度價值觀,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個人倫理意識和倫理判斷能力、明達的道德抉擇能力、感恩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第三個維度團結合作,包括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在服從集體的前提下實現個體發展的能力;第四個維度職業勝任力,包括工匠精神、有效組織和利用時間的能力、規則意識;第五個維度身心健康,包括審美鑒賞能力、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第六個維度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醫理念、儒家文化、中國古建筑、中國傳統手工藝、中國古詩詞等。
3.2融入思政元素的注意事項
第一,思政元素應與知識點緊密貼合,避免“心靈雞湯”式說教灌輸;第二,引入案例時可選取本校案例,起到榮校愛校作用;第三,案例中要設置沖突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價值選擇;第四,進行課程思政描述時多使用直觀的數據分析。
4“課程思政”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上的體現
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采取互動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小組活動、心理游戲、角色扮演、情景再現、視頻、案例等方式讓學生在互動體驗中進行觀察、討論、反思、總結,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新的感悟,實現對自身的完善與整合。
4.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
每節課首先引用與章節內容相關的古詩詞進行分組,按照S型順序每名同學依次站起來朗誦一句詩詞,朗誦相同詩詞的同學自動成為一組,通過這種分組方式,引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例如講授大學生戀愛與性心理這一章時,引用《詩經》當中的《桃夭》,以盛開的桃花比喻將要出嫁的姑娘,表達先秦人民對新人的祝福,引出古人的婚姻家庭觀。分組完成后本節課所有課堂活動、作業、討論均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作完成。
4.2設計課堂作業紙
課堂作業紙通常包括小組公約、身心健康狀況自評、關注國內外新聞情況、課前課后調查、討論問題、課后作業六部分內容。通過小組公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組內規則,明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幫助學生形成規則意識、集體意識;通過身心健康狀況自評,如讓學生對自己上一周的生活方式、學習效果、情緒穩定性、人際交往情況、行為自律性進行打分評估,促進學生的自省意識,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通過了解學生關注國內外新聞情況,提升學生家國情懷。
5“課程思政”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評價上的體現
“課程思政”的素質目標是否達到,主要體現在評估學生的態度、情感在課前課后是否發生了變化,如果發生了變化則說明素質目標達到了,通常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評估評價:
5.1前測(民意測驗、實操)——教學——后測(民意測驗、實操)
在講授知識點前,用民意測驗的方式調查學生某方面的情感態度,然后通過知識點的講授、課堂活動的開展,再次對學生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測驗,看學生的情感態度是否發生了變化。例如,講授大學生戀愛心理學中“斯滕伯格愛情三元理論”這一知識點時,首先在課前進行前測了解學生的愛情觀,接著通過引入建筑學家林徽因的三段情感經歷概括總結出斯滕伯格愛情三元理論,最后以同樣的問題進行后測,了解學生的愛情觀是否與課前發生變化。
5.2通過課后作業實現情感能量維護
經過學習形成的情感態度若不及時進行情感能量維護則有可能消退或發生變化,以課后作業的形式維護學生剛剛形成的情感態度非常有必要。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通常設置多種作業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選擇,例如社會調研,設計調查問卷,形成簡單的調研報告;例如制作宣傳手冊,結合所學內容和具體案例,設計制作手冊;例如授課展示,查閱相關資料,制作PPT匯報學習成果;自創作業形式,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5.3反思報告
反思報告在設計時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搭梯子、設立量規,否則學生的非標答案有可能會太空洞、太寬泛,甚至發生方向偏差。例如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核采取的方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個人成長報告》,報告內容明確包括六部分內容:我的成長經歷及其對產生的影響;自我評價(性格、能力、優勢與不足、人際關系、情緒管理);我心目中的偶像及其品質;我的理想生活(家庭、職業、生活、情感、其他);我能為我愛的人、為社會、為國家做些什么;我希望以怎樣的方式學習這門課程。
6存在的不足和尚需深入研究的問題
6.1轉變教育理念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并不是簡單的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加入思政教育,而是要從根本上轉變教育理念,將其提升到“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的高度上來,目前任課教師的教育理念有待提升,有的教師存在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現象,并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重大意義,沒有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這項工作當中。
6.2豐富教學載體
目前主要的教學載體依然是線下課堂教學,但通過對學生的調查了解發現,學生更容易接受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形式,認為這種形式更加生動有趣,更貼近當代青年學生群體。因此在今后的“課程思政”建設中應結合時代形勢,利用豐富的教學載體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公眾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設定好單元主題,組織學生設計、錄制短視頻,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錄制心理健康微課,宣傳學生感興趣的心理健康小知識,以學生們喜愛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6.3優化師資隊伍
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任課教師應具有全面的心理知識和實踐經驗以及豐富的思政理論知識和時政儲備。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主要為心理咨詢中心教師、輔導員、校外兼職教師,優化教師隊伍,提升任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是今后工作的重點。在今后的工作中,需進一步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讓任課教師在培訓的過程中加強交流和學習,進一步提升任課教師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研室作用,加強任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定期組織任課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磨課活動;建立“課程思政”優質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邀請校內外專家開展經常性的經驗分享交流,組織開展現場教學觀摩活動;組織任課教師參加“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比賽,實現以賽促學。最終確保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作者:趙晨晨 單位:新疆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