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政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和基本原則,提出了增加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發揮朋輩互助作用、加強學科交流研討等具體措施,將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以實現心理育人與思政育人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思政元素;心理健康;教育
0引言
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整個教學體系,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該文件要求,各學科教師要不斷在課程教學中扎實開展思政教育,將思政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課堂,構建多維度、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部分高校的必修課,關乎到大學生的身心協調和人格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推進心理學課程思政,是全面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新時代合格人才的必然選擇。在教學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起到了良好效果,既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覺悟,使學生形成了看待事物的正確觀點,又提升了學生個人素質,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有學者分析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的可行性與相應對策[1]。思政元素進課堂并不等同于將專業課變成思政課,而應該是“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的結合,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如何自然合理、有感而發、有的放矢地融入,而不是牽強附會、毫無價值地生硬植入[2],需要研究者系統論述兩者融合的可行性、堅持的原則及具體的融入舉措。本文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論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堅持的原則,以及具體的融入舉措,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改革進行了初步探討。
1“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思政教育主要是提高學生政治素養,培育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心理健康教育”課旨在幫助學生維護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調節能力,塑造良好人格。兩者雖然存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的差異,但在教學目標、教學理念和育人效果等方面,存在較高的融合性。
1.1“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具有一致性
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終身發展。教學目標的一致性使兩者可以更好地融合,引導學生發現和體驗幸福,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1.2積極心理學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相通性
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多地融入積極心理學元素,注重發現和培育學生內心中積極、正向、充滿能量、鼓舞人心的特質。積極心理學源于人本主義思想,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幫助人們最大程度地開發潛能,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和諧發展。從個體和社會層面上來看,積極心理學有兩類研究對象:一是積極的情緒和人格特質,如友善、好奇心、感恩、修養、仁慈、智慧、自信、希望、天賦和能力等;二是促進幸福生活的社會因素,如友誼、婚姻、家庭、教育、宗教信仰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與基本特征,其內容與積極心理學的目標追求具有相通性。
1.3“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可相互促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是提升學生心理調節能力,而這通常與崇高的理想和堅毅的意志密切相關。因此,加強學生思政教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幫助學生養成堅韌的意志品質與頑強的性格,能促進學生更好、更快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理想信念尚未完全確立的青年學生,通常具有多元化的價值傾向。因此,分析學生的認知和道德發展規律,發揮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尤為必要。同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將心理教育的關懷性與思政教育的引導性相結合,幫助學生養成看待事物的正確觀點和積極的心理狀態,可以使學生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更透徹地理解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樹立遠大目標,堅定理想信念,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2.1堅持有機融入的原則
作為促進學生心靈成長的課程,心理課有很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道路的選擇等育人元素。心理課教師要重新挖掘、梳理這些內容,將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融入到教學中,而非生搬硬套地加入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愉快學習的同時,心靈受到熏陶,更好地發揮心理課的育人作用。
2.2堅持學生為本的原則
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備完善的個性特征是大學生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的先決條件。將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將政治方向引領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將傳播科學思想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相結合,將社會的發展要求與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相結合。
2.3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可針對學生群體中比較集中、普遍存在、有代表性的思想觀念或價值判斷問題進行集中輔導或專題講授;針對個別學生存在的不合理、不規范的行為習慣進行個性化心理干預,最終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品德與行為規范。
3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
3.1利用正面時政要聞引導學生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有關內容注重發揮學生自身的優勢與潛能,其教學主題通常與幫助學生構建積極的反應模式、塑造陽光心態、體驗幸福有關。在每個專題講授中,教師都可以加入相應的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時政要聞。例如,在“心理健康與成長成才”專題中可融入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青年學生的殷切希望、對青年成才的高度關注、對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指示,引導學生將自己成長目標融入到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中,增強學生的歷史擔當。在“樹立理想目標與規劃美好未來”專題中可通過案例教學,融入新時代青年人的先鋒榜樣,引導學生見賢思齊,理解自己應有的責任與擔當。在“認識與體驗幸福”專題中可以介紹“幸福生活的心理維度”,包括“人間有大愛、生活有愉悅、人生有貢獻、工作有意義”等方面,由此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友善”等內涵。在“情緒管理與積極心態塑造”專題中可融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等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到黨和國家對國民心理健康工作的高度關注及有效調節情緒、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3.2利用榜樣人物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觀是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社會文化、學校和家庭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在青年期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班杜拉學習理論中的“替代性強化”認為:一般來說,學習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為、獲得獎勵的行為,就會增強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如果看到失敗的行為、受到懲罰的行為,就會削弱或抑制發生這種行為的傾向。因此,心理課教師可以通過“心靈的啟迪,榜樣的力量”“我的偶像”等班級心理活動,讓學生分享心中的榜樣,分析榜樣人物所能體現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這樣,既可以提升課堂趣味性,又可以利用“替代性強化”這種“模仿”機理,引導學生對榜樣人物進行觀察、體驗,進而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內在動機。以“學習動機”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各自的學習動機,當學生各抒己見時,教師倡導大家要向那些用知識武裝自己并立志報效祖國和奉獻社會的楷模人物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3.3發揮學生優勢品格
積極心理學流派認為人生下來就具備一定的優勢與美德,如文獻[3]認為人類具有“正義”的美德,這其中就包括了“公民精神、責任、團隊精神、忠誠”等積極性格特征。學習的過程就是挖掘人性之“美”、性格之“德”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優勢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幫助學生走向成熟和實現自我。受個人主義思想影響,部分學生以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作為價值取向,過度關注自我得失,缺乏集體主義觀念。一方面,心理課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的自我介紹”等課堂活動,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積極性格,激發和培養大學生內心的積極力量,抑制消極力量,促進大學生更好地面對外界環境的挑戰[4]。另一方面,心理課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實際情況,針對個別學生公民精神不足、責任意識不夠的思想問題,開展專題講授或個別輔導,讓學生從內心真正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公民精神和責任意識。
3.4探索體驗式教學模式
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優美的場景、溫馨的氛圍和幽默的語言,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教學、馬上投入到學習狀態中。作為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水平和辦學效果[5]。以“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影視教學法,播放愛國教育影片,讓學生融入濃厚的愛國教育氛圍,引導學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培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樹立為國家興旺而努力奮斗的學習動機和理念[6]。文獻[7]認為,積極情緒可以擴展人的思維,增加人的創造力,拓寬人的視野,增加心理韌性,讓人百折不撓,為個體帶來間接、長遠的收益,構建美好的未來。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多安排趣味性強的班級活動,通過獎勵等手段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創設不同情境,達到體驗式教學的目的,讓學生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夠更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增強學生踐行理想信念的自覺性。
3.5發揮朋輩互助作用
人們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相近、興趣愛好相同、長期共同生活的同伴或朋友的意見和建議。朋輩心理互助就是利用學生共同擁有的生活空間進行心理互助的教育模式,具有實施方便、推廣性強、見效較快、學生參與度高、易被學生接納等優點,可有效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因此,在朋輩心理互助活動中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同齡人“現身說法”,能讓學生敞開心扉、分享體驗,取得統一的認識。當然,心理課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特別在一些敏感問題上,必須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與習慣。
3.6培育雙重角色的師資隊伍
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要培養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雙重角色的師資隊伍。這要求教師提升政治素養,把握時政要聞,提升授課能力,注重言傳身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同時,通過集中備課、教學研討、課堂聽課、開展培訓、掛職鍛煉等途徑,促進兩門學科的教師切磋融合、共同進步。
4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思政,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了積極影響,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何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拓寬應用領域,融入校園生活,實現“心理育人”與“思政育人”的高度融合;如何通過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將心理課教學與思政教育統一起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統一起來,培育又紅又專、蓬勃向上、積極有為的青年學生,是每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繼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斐.淺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J].心理月刊,2020,12(5):73.
[2]劉桐菲.課程思政建設下的教育心理學教學[J].文科愛好者,2021(12):16-17.
[3]馬丁·賽利格曼.真實的幸福[M].洪蘭,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180-181.
[4]甘啟穎.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考試周刊,2014(54):149-150.
[5]張金華,葉磊.體驗式教學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6]李曉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設計——以“學習動機”為例[J].晉中學院學報,2020,37(4):93-96.
[7]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積極情緒的力量[M].王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8-96.
作者:崔樹軍 邱夢怡 亓曉航 單位: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技術學院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