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文學在語文教學的融入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在中國即將崛起的“新時代”,民間文學作為語文教學中傳播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正日益被人們所重視。本文指明了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教學能夠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學意義,從民間文學的定義入手,突破性地把國歌納入民間文學的范疇,以國歌教學為起點以激發學生奮發學習的精神。然后對比外國民間,從民間文學口口相傳的本質出發,以增強民間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感染力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民間文學語文教學外國民間文學
一.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教學的意義
季羨林先生曾說“只要有民間,幾乎就都有民間文學”。民間文學作為由民間百姓口口相傳的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是我國文學界一顆璀燦的明珠。民間文學有“夸父逐日”這樣的神話,也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樣的傳說,故事、民謠、諺語民間戲曲等更是數不勝數。雖然民間文學有著較為廣泛的傳播,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上卻不被重視。由于民間文學的價值在于歷史的記憶以及民間傳統的傳承,民間文學所潛藏的歷史和傳統與現代化的21世紀格格不入,使得這兩項基本功能被大大削弱。加之對歷史的不尊重各種有意或無意篡改民間文學的案例層出不窮。如在00后群體中最火爆的手機游戲“王者榮耀”中,就曾把荊軻的名字運用在游戲角色中,并且還是一個女性角色,這種違背歷史的篡改不僅是對民間文學的不尊重,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雖然這一問題在《人民日報》的點名批評下得到了整改,但對民間文學的肆意篡改和不尊重卻依然在民間彌漫。民間文學作為傳承歷史記憶的重要途徑理應由語文教師等從小就進行積極引導和教學,以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在各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逐漸由年輕教師所替代,年輕教師有快速學習并運用新的教學方式以及更理解現代學生內心的優勢。但他們的習慣更貼近現代互聯網生活,使得傳統的民間文學在這些年輕教師的腦海里分量很輕。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教學的意義首先是要讓這些教師深刻認識和理解民間文學的價值,尊重民間文學,只有教師個人對民間文學待以尊重,學生才會爭相效仿。民間文學的價值除了傳承歷史記憶和民間傳統以及娛樂與教育功能外,還有喚醒民族意識的功能。這點在個人教學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時深有體會,那層層遞進的三聲“起來”的確振聾發聵。在2016年結合南海危局背景的國歌教學中,看得出很多學生在輕聲吟唱時眼含淚水。這種喚醒民族精神的偉力潛藏于民間文學的各個角落,口口相傳中并不引入注意,但一旦和具體事件聯系起來卻能迅速引發共鳴。喚醒民族精神,喚醒學生內心的歸屬感,屈辱感以及奮斗精神是民間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之一,其他如傳達“謙讓”“尊師”“忠誠”等優秀中華美德的故事更數不勝數。
二.從國歌教學入手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們國家的象征之一,不僅蘊含著國家的尊嚴,也記錄了國家的奮斗歷程。每當與百姓相關的重大的事件發生時,《義勇軍進行曲》都能給人們以精神上的共鳴和激勵。無論是“5.12大地震”或者“利比亞撤僑”,無論是“奧運摘金”還是“國慶閱兵”,聽到那熟悉的《義勇軍進行曲》時,每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心潮澎湃。對于學生,在《小學生守則》第一條中就要求都要會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固然是這一要求的原因之一,但就《義勇軍進行曲》本身而言,她民間歌謠的表現形式以及從歌詞內容和產生的時代背景來看都有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因為《義勇軍進行曲》是歷經磨難,通過無數次的推敲才產生的。其中的每一句歌詞都有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的苦難歷史以及艱苦奮斗歷程的作用,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和平與幸福的不易,同時也能夠在他們心里埋下愛國主義以及艱苦奮斗的種子。讓學生從小就樹立崇高的信念,在長大后回報祖國。從民間文學的基本定義來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有口口相傳,傳承歷史記憶的特點,并且激勵了中華民族數代人,是最經典也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學作品,不能僅因為他有作者署名而把她排除在民間文學之外。由此入手,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民間文學的接受,也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尤其是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陰影下,對國歌的教學更能夠喚醒學生的自強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國歌的教學不應只是簡單地對創作人物和背景進行介紹,而應結合時代背景與國情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集體完成國歌的演唱。在國歌教學中,側重點始終應該是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而不是國歌在創作手法上的表現,這其中的主次需要得到把握。
三.從外國民間文學入手
外國民間文學在中國較知名的有《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其不同于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的故事傳承和設計能夠給中國學生新的思想和精神沖擊。如在對格林童話中“灰姑娘”的故事教學中可以對“灰姑娘”在嘲諷、刁難之下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精神進行歌頌,但也正因為其來源不是中國,也能夠更正當地對其中以貌取人等負面行為進行合理批判,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再如,在對《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中,小女孩最初的寒冷與最后劃火柴的剎那溫暖相對比,學生更能夠認識的人間冷暖,珍惜自己來自家庭的關懷和溫暖。在對外國民間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那些有啟示意義的寓言故事的教學中,非常適合作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素材,是語文教學“立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外國民間文學與中國民間文學的對比教學也有很大的實踐教學意義。如《伊索寓言》中《農夫與蛇》的故事可以和中國《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進行對比教學,這兩個故事都有警醒世人對惡人不要心慈手軟的作用,但進一步看兩個故事中東郭先生還活著而農夫卻被蛇咬死。從結局對比來看,中國的民間文學依然暗示著好人有好報,能夠引人向善,而農夫的死卻有暗示“禍害遺千年”的可能,會使得故事的本意被曲解。類似的民間文學對比更有利于民間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融入,學生也更有學習興趣。由于很多民間文學學生在口口相傳中接觸過,因此,民間文學在語文教學中往往缺乏新意,學生對老生常談且顯而易見的啟示并沒有真正的認識,但在與國外類似作品的對比中卻可以使得學生發現新的東西,從而對民間文學有更多的學習興趣和認識。
四.回歸“口口相傳”的本質
民間文學的本質是口口相傳,但在語文教學中卻從思想上及價值上做出了過多的攝入,對于故事本身演繹所帶來的戲劇效果卻沒有過多的涉及。民間文學的本質是口口相傳,在語文教學中,應盡可能還原口口相傳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合作演繹民間文學中的神話、傳說以及故事,如在《木蘭詩》的教學中,“磨刀霍霍向豬羊”的文字表現是非常有渲染力的,但如果能夠在讓學生進行演繹卻會變得十分風趣。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并不少見,但教師往往限于維護課堂紀律,不愿放手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參與到民間文學“口口相傳”之中,這既限制了民間文學的表現力,也減少了很多課堂樂趣。再如,在經歷民間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教學中,教師也會限于題材而對其中的部分內容一筆帶過,在給學生留下梁山伯與祝英臺是類似于“好兄弟”的朋友關系的錯覺。口口相傳是民間文學的本質,其中很多以諺語歇后語以及歌謠等形式存在,由于在考試中很少涉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常常被一筆帶過。如“二十四節氣歌”等常見諺語其實帶有很強的經驗傳承作用,指導了五千年來中國多代人的農業勞作和生活。再如,《三字經》《弟子規》等的傳播,為中國多代青年培養良好學習、待人的習慣有著重要作用。“融四歲,能讓梨”宣揚了友愛精神,“玉不琢,不成器”宣揚了艱苦學習的精神,其中的例子還有很多,有著極強的教學意義。
結語:
在中國即將崛起的“新時代”,繼承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任務。愛國主義以及集體主義作為民間文學中蘊含的精神之一理應得到更多重視,在語文教學中也能夠與當今時事背景很好地結合。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教學應首先從國歌教學入手,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以更高的學習熱情對待語文,對待民間文學。然后還可以從外國民間文學出發,以外國民間文學與國內民間文學對比的方式給學生更多的啟發,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人生感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民間文學與語文的融入還應回歸“口口相傳”的本質,以演繹的形式吸引學生學習民間文學的興趣。作為語文教師,應注意有針對性地搜集、積累國內外民間文學的相關資料,有的放矢地靈活運用于語文教學,于教于學都有非常多的好處。
參考文獻
[1]李姣玲.民間文學如何有效融入語文教學[J].文教資料,2018(25):42-43.
[2]初瀅瀅.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教學的意義與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6(03):78-79.
[3]孔寶媛.認識•理解•表達———《國歌》一課的教學反思[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14):235.
作者:李珉 單位:濟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