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鹽城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循環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本文作者就鹽城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背景、路徑的探索進行系統闡述,并對生態循環農業“五化”同步發展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對推進全省生態循環農業有序、健康、快速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農業;循環;思路;探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綠色發展。鹽城作為江蘇省農業第一大市,農業總產值及糧食、蔬菜、畜禽、水產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全省首位。近年來該市就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進行了多方位、深層次的探索,提出了生態循環農業“五化同步”發展之路。
1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
基礎領域,對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需要
“三農”問題嚴重制約和深刻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其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的壯大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必須認真解決好“三農”問題。實踐證明,解決“三農”問題靠“輸血”不行,只能靠農業自身發展功能的增強、產業鏈的延伸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踐證明,生態循環農業既能最大限度地釋放資源潛力,又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還具有擴大生產門路、增加就業機會的社會效益,并能產生良好的生態與環境效益,是一條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出路、拓展農村經濟、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效途徑。
1.2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緩解環境壓力的重要舉措
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在較大程度上是靠消耗資源、犧牲生態、惡化環境為代價的,帶有掠奪式的開發性質。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農業內部層次物質、能量相互交換,互為原料,廢棄物資源化,使農業生產條件、環境得到改善。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可減輕資源環境壓力,有效地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清潔環境,提高農產品安全性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維系農業可持續發展。
2立足“生態、綠色、循環”理念,積極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
鹽城始終堅持把生態市建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戰略定位,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構建了以綠色環境為前提、綠色生產為基礎、綠色產品為標志、綠色生活為追求的“四位一體”綠色農業體系。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鹽城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條例》、《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于大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意見》,緊緊圍繞“資源利用高效、產品安全優質、農業廢棄物充分利用、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的目標要求,以“一控二減三基本”為抓手,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加快形成“項目內部小循環、產業鏈接中循環、片區經濟大循環”的三級生態農業循環體系,積極構建“功能布局合理、資源利用節約、農耕文化傳承、農村環境良好”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統一。
2.1探索“四大模式”,典型亮點不斷涌現
一是農牧復合生態循環模式。以沼氣為紐帶把種植業和畜牧業鏈接起來,將農作物秸稈作為畜禽飼料,畜禽糞便投入沼氣池發酵產生沼氣滿足生活用能,沼液沼渣施入農田提高土壤生產能力。二是農工復合生態循環模式。生態循環農業是一種綜合性循環方式,必須依靠各行各業的參與。通過產業融合發展,建立以工建農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拓寬循環農業模式路徑。三是農旅結合生態觀光模式。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積極探索農業生態旅游,形成集行、游、住、食、購、娛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旅游景區,并配套建設沼氣工程,為園區的生產生活提供優質、潔凈的能源,形成以沼氣為紐帶,實現農產品生態種植、沼肥養魚、沼液喂豬等具有生態園特色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四是農能復合經營模式。利用鹽城市灘涂和農村豐富的風、光、生物質等資源優勢,建成了具有鹽城特色的清潔能源利用模式。
2.2構建“三大體系”,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健全的體系是推動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工作體系、標準化生產體系、監督管理體系的建設,大力提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監管水平和保障能力。一是建立生態循環農業工作體系。建立健全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農業、林業、海洋漁業、環保、科技、財政等部門密切協作配合,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二是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標準化生產體系。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和農業標準推廣應用體系。制定了江蘇省地方標準60個,鹽城市農業地方標準72個,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規程和各類農產品質量企業標準652個,初步構建了鹽城農業生產的標準體系。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大力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創建,“三品”產量占比達40%以上。三是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監管體系。農產品質量監管基本形成市縣鎮村“四級網格化監管”體系,創建1個國家級、1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建成產地準出示范基地104個。五級檢測體系逐步完善。全市擁有各類農產品檢測站點171個,已建的各類檢測站點初步構建起市、縣、鎮、基地、市場等五級農產品檢測體系。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初步建成。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因地制宜、財政補助、保險聯動”的原則,已建成5個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中心。
2.3重抓“三個關鍵”,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一是重抓技術攻關,實用技術不斷完善。經過幾年的行政推動、典型促動、項目帶動,實現了鹽城生態循環農業的關鍵技術不斷革新改進。農業生產技術由“兩高一低”(高投入、高污染、低利用),向“兩低一高”(低投入、低污染、高利用)轉變,實現了農業生產過程的清潔化。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由“單一的能源化利用”向“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和工業原料化”等多種利用形式利用轉變等,形成了秸稈“五化”利用新格局。畜禽養殖由“單一注重生產”向“生產、生態、生活并重”轉變,有力的推動了健康生態養殖模式的形成。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由“單一的肥料化利用”向“肥料化、能源化”轉變等等。二是重抓生產方式轉變,廢棄物利用水平不斷提升。按照“無害化、低排放、零破壞、高效益、可持續、環境優美”的思路,加快轉變循環利用等生產方式,統籌規劃農業產業發展,大力推廣農業資源循環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相關農業產業發展,廢棄物利用率達88%。在利用方式上,夏季以機械化全量還田為主,加快發展大中型收割機及還田機械;秋季以多形式綜合利用為主。探索以沼氣為紐帶的農牧配套、種養結合等循環農業模式,引導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和現代農業園區等市場主體,實現農業功能向生產、生態、生活并重轉變,促進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鼓勵推廣沼肥施用,鼓勵發展沼肥生產、銷售、配送、施用等一條龍服務組織,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進一步延升產業鏈。通過項目引導和政策激勵,協調好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三是重抓污染治理,使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全市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提高,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明顯增幅。全面啟動了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到2015年底測土配方施肥年推廣應用面積達1720萬畝次,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85%,氮化肥利用率達35%。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綜合運用抗病(蟲)品種、生物防治和應用化學農藥等措施,有效控制病蟲危害,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7%。出臺了《鹽城市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集中開展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加大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力度,切實消除畜禽養殖的污染問題和隱患,促進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
3以“五大理念”為指引,以五化同步為要求,全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生態循環農業是現代農業的戰略選擇,在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和江蘇沿海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建設、黃河故道開發等眾多機遇疊加的獨特優勢的時代背景下,以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為抓手,以生產布局科學化、發展方式模式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投入品使用精準化和面源污染防治規范化“五化同步”為要求,大力推廣“三清五化”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致力發展畜禽業“四位一體”養殖模式,積極推行農牧結合、立體種養等循環農業模式,為鹽城空氣好、全國走在前作出積極貢獻。
3.1大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科學化布局
要大力優化農業區域布局。以“三區一圈”(里下河生態農業區、渠北生態農業區、沿海生態農業區、城郊都市圈)建設為重點,積極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建設一批富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帶、產業群,增強產業集聚效應。要大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根據鹽城市農業資源稟賦、環境承載、消費需求、發展潛力等現實狀況,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科學安排大農業結構,擴大優勢產業、優質品種、優良技術的應用,提升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
3.2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化
要按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產業融合、功能多元的要求,不斷探索完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和推廣種、養業內部循環發展模式。在種、養業內部實行立體混套種養,有機生產,構建一個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生態循環產業鏈;積極探索和推廣農林牧漁循環模式,實現農業廢棄物相互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稻鴨共作、稻田養魚、魚菜共生等模式;積極探索一二三產融合模式。以農產品生產為基礎,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以冷鏈物流、農村電子商務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創意農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建立以工建農、以游促農、產業深度融合的生態經濟大循環和開放復合式的結構;積極探索以清潔能源為紐帶的鹽城模式。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風、光、生物質等資源優勢,發展清潔能源,形成新能源與種養業相結合的循環模式。
3.3農業廢棄物利用資源化
突出把秸稈機械化還田作為綜合利用、實現禁燒禁拋的主要途徑和關鍵措施來抓,擴大聯耕聯種、深耕深翻,提升秸稈機械化還田水平。進一步完善秸稈收儲利用體系,切實解決秸稈收儲難題,拓展秸稈利用新空間。鼓勵規模畜禽養殖場建設沼氣治理工程、發酵床養殖、林下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積極發展生物有機肥生產加工、堆漚直接還田,促進畜禽糞便就地、就近利用,實現種養銜接、農牧循環。鼓勵建設畜禽糞便處理中心,帶動分散養殖戶畜禽糞便的收集和利用。鼓勵使用加厚地膜,開展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逐步建立回收網絡。推動建立農業投入品包裝物等廢棄物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鼓勵開展屠宰廢水等農產品加工廢水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
3.4農業投入品精準化
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不斷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積極開展耕地質量評定,嚴格把關占補平衡。完善耕地監測體系,保障耕地質量建設。積極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和有機無機肥,改善土壤生態環境。積極推廣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推進病蟲防治專業化組織穩步增長。加強植物檢驗檢疫,確保從源頭上控制外源病蟲侵入。畜禽飼料、飼料添加劑、獸藥、獸用生物制品等投入品要根據需求和免疫程序,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要求規范使用,禁止使用規定以外的任何物質添加到飼料中,堅決杜絕違禁物品、有害有毒物質和藥物殘留。
3.5農業環境污染防治規范化
認真開展全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行動。著力推廣農業節肥、節藥、節水技術,逐步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加快推廣低毒低殘留農業投入品和生物防治技術,做好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提高農業清潔生產水平。嚴格執行《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在禁養區內,禁止建設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對新建的規模畜禽養殖場,要認真搞好環評,落實好“三同時”制度。
作者:任彬 倪圣亞 薛民琪 陸勝龍 王亞杰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農業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