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視覺元素的分類及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李一亨、石華龍 單位:蘭州大學藝術學院
我國少數民族視覺元素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部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接受和關注少數民族視覺元素,尤其在近些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保護和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許多機構也開始對少數民族視覺元素進行系統的發掘、征集、保護和整理。自覺強化其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使具有民族特征的藝術元素與現代設計進行有機的結合,不僅有利于傳統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承,也有利于現代藝術設計的繁榮與發展。
一、少數民族視覺元素及其分類
少數民族視覺元素是各個少數民族在為滿足其自身物質需求所進行的生產勞動以及為滿足其精神需求所進行的文化藝術創造中,被本民族所認同(即通過視覺所能感知并在心里所能接受的)且體現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切形象符號。我國少數民族視覺元素,簡單地說就是華夏各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并體現共同心理特征、文化精神和價值追求的可視形象、符號以及風俗習慣等?!鞍ㄍ獠啃问健炔烤褚约拔幕驹?。外部形式指的是用以表達這種元素的載體的外表形態。內部精神指的是其外部形式及載體外表形態所傳達出來的精神含義。文化本源指的是這種元素產生的歷史過程,及其所受的中國文化的影響。”[1]
少數民族視覺元素是各少數民族數千年以來在他們自身的生產實踐中逐步和形成的。這些色彩、樣式以及風俗習慣,往往以相對固定的形式在人們的審美習慣中成為傳統并流傳下來。它不僅是本民族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結晶,而且通常也具有識別該民族特征的文化標示作用。在視覺藝術中,色彩和圖形樣式往往是最先抓住人們視線的,正是因為少數民族的這些不同的視覺元素的存在,才使得我們可以以此來區分各民族之間的視覺差異。也就是說人們往往通過各少數民族視覺元素特有的形態來識別其民族特征。就像西北回族的白小帽、黑坎肩,維吾爾族的艾德萊斯、囊坑、麥西來普、熱瓦普,具有新月標志的伊斯蘭清真寺,哈薩克族的氈房、奶茶,蒙古族的馬頭琴、蒙古包,藏族的轉經筒、酥油茶、布達拉宮等,都是本民族的標示形象。說到馕,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新疆維吾爾族,說到蒙古包自然而然想到蒙古族,說到轉經筒自然想到藏族等等,這些少數民族的視覺元素實際成為各民族的形象代碼,是我們通過視覺感受來認知該民族特征的文化要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各少數民族的視覺元素成為藝術設計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更是創作富有民族意味藝術設計作品的根基。
一般來講,少數民族視覺元素有三大類:文字符號、色彩符號、圖形符號。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載者,其本身也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拔淖址柕脑O計是將概念性的語言轉換為可視的視覺性語言的一個途徑,是將設計內容的文字語言給予形象化、條理化,并建立起整套的視覺形象化符號。”[2]通過文字不僅能很好地傳遞、傳承其中所表達的文化含義,而其在表述內涵的同時也通過其自身的外在形式表現視覺的審美意義,具有多方面的綜合的能效。
文字在設計中的適度和創新應用對于豐富設計本身,拓展其應用元素,增強視覺效果作用明顯。色彩符號對于設計本身來講是重要的手段和元素,色彩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義,它所體現出的色調和色相、彩度、明度給人心理上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也是各少數民族表達心理和審美的重要方式。如紅色表示吉祥、喜氣、熱烈、奔放、激情、斗志,在許多國家和一些民族中,紅色有驅逐邪惡的功能。比如在中國古代,許多宮殿和廟宇的墻壁都是紅色的。黑色則代表穩定、莊重,也表示凄慘、悲傷、憂愁,像“黑色的星期五”,黑色在繪畫、設計、文學作品和電影中常用來渲染死亡、恐怖的氣氛。而白色在漢文化中與死亡、喪事相聯系,白色是枯竭而無血色、無生命的表現,象征死亡、兇兆,但也表示潔凈,如伊斯蘭喪葬中用白布包裹尸體就是如此。綠色是一切萬物的根,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顏色,表示環保和希望,它可以代表生命以及生命的狀態,等等。但不同的民族有時對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寓意和偏好。
圖形符號本質上也是人類認識和審美情趣的外在表達和固化。與文字符號和色彩符號相同,都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對自然、對人自身的認識和心理感受的審美表達,是文化的歷史積淀。由于各民族所處自然環境、所處發展階段的不同,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精彩絕倫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包括建筑、飲食、服飾、家具、器皿、樂器、兵器、各類勞動和生活工具,以及風俗習慣、宗教儀式、各類紋飾圖案等等,都成為藝術設計中極具特色的民族圖形符號。這也是最為廣泛的一類視覺符號。
二、少數民族視覺元素的應用
我國幅員遼闊,有五十六個少數民族,在數千年的社會實踐中,各民族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共同創造了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構建了華夏文明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其中當然也蘊含著現代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和養分?!艾F代設計是20世紀中葉興起的一門美術學科,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科學。它研究生產技術、藝術、社會生活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如何既符合生產工藝和產品性能,又符合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研究怎樣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生產出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新型產品?!盵3]由此可見,設計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說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設計。設計是人們在每天的實際生活中的一種設想、構思、計劃和打算,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做任何事都需要預先的設計和計劃,因此設計是未來的事,其目的是達到預期目標和為人們創造未來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前面已經提到,少數民族視覺元素是各個少數民族在為滿足其自身物質需求所進行的生產勞動以及為滿足其精神需求所進行的文化藝術創造中(或者說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這些少數民族傳統的色彩、樣式以及風俗習慣,為民族文化融入現代藝術設計,走具有中國民族和民間地域特色的藝術設計之路提供了契機,因此我們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對少數民族視覺元素加以有效利用,使現代設計創作更具地域和民族特征或本土風格,不僅有利于我們華夏優秀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有利于發展我們民族本土化的藝術設計。
從全球范圍來看,無論哪個國家、地域和民族,其優秀的藝術設計都是扎根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類在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化進程的推進,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中國要想成為設計強國,就需要自己的設計,需要具有自身特色或本土風格,如果一味跟從西方,學習和模仿別人的套路,那么必將失去自我。數千年來,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一直保留著濃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文化大海,自然是我們設計發展和創新之路上可研究利用和吸取養分的源泉。在少數民族視覺元素中,如很多織錦圖案及抽象的幾何構成紋樣、造型、色彩等都可以成為設計師去借鑒的設計元素,設計師在自己的設計中對少數民族視覺元素自覺加以應用,正確體現和把握好民族內涵就可以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和思想。因此,現代藝術設計要想富有特色、極具創新,就必須走民族化和本土特色化的藝術道路。作為當代的藝術設計師,在設計中緊密結合藝術設計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傳統的視覺元素,注重和強化少數民族文化素材和視覺元素的挖掘,積極推進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藝術設計的相結合,無疑對豐富和發展現代藝術設計具有積極作用。
近年來,隨著一批批設計師的不斷努力,利用民族元素進行設計的成果也得到世人的充分認可。如中國紅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成功應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設計的“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和奧運火炬上祥云圖案的應用,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鳳凰圖案,甘肅武威出土文物“馬踏飛燕”作為中國國家旅游標志等都是成功的案例。近年來以靳埭強為代表的一批設計師,成功地將中國傳統的水墨應用到設計制作之中,在設計界掀起了一場“中國人自己的設計”的一場革命,使作品散發出濃郁的東方神韻。日本是設計比較發達的國家,他們把本民族獨特的一些視覺元素,如武士道、茶道、和服、櫻花、紅太陽等糅合到現代設計中,極大地豐富了日本的設計內涵,把傳統日本文化意蘊、意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而我國少數民族視覺元素的應用同樣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如少數民族文字和圖形符號在書籍封面和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維吾爾族植物纏枝紋在服裝、家具用品、建筑裝飾、首飾上的廣泛應用,云南苗族蠟染花紋圖案在服裝上的應用等。這一切都說明民族視覺元素中蘊含著極其豐富和珍貴的藝術設計源泉。
少數民族視覺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是個艱難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對少數民族視覺元素的應用,絕不是簡單意義上對傳統的少數民族視覺元素中的造型、色彩、以及樣式和表面形式上的簡單模仿,更不是對色彩和樣式的重復與堆積,而是根植于中國民族根性之中的,是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審美趣味、風俗習慣的融合和深入的挖掘、升華及創造。要想在藝術設計中對少數民族視覺元素進行合理應用,大膽而科學的創新,除了對其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并在思想上給予重視以外,在實際的應用中,還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點:
1.正確理解少數民族視覺元素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各少數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各自燦爛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賦予本民族視覺元素特有的文化內涵,必須對其理解透徹,避免因理解錯誤或者掌握不夠深入而錯誤表達。只有正確深入理解其真正的文化含義,才能創造出富有新意和民族氣息的成功之作。如對于彝族而言,黑色是其民族崇尚的色彩,黑、紅、黃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三種顏色,而蒙古族對綠色、橙色、紫色則更偏愛,在服飾和各類日用品中廣為使用。而新疆維吾爾族的“艾德萊斯”,則以藍色為基調輔以紅色、黃色、青色、綠色,相互搭配,視覺感強,極具民族特色,不僅在服裝衣料設計中使用,而且拓展到其他領域。如阿克蘇博物館的外墻裝飾就采用“艾德萊斯”色調進行裝修,不僅標示清晰獨特,且很有民族韻味。只有真正理解本民族元素的含義才能正確表達設計的風格和思想。
2.注重形式和內容、元素和元素之間的有機結合。藝術設計中既要做到形式表達中視覺元素之間的有機結合,也要做到表達形式與所要表達的內涵之間的和諧統一。前者來講,應用少數民族視覺元素必須與其他元素相互融合、貫通,渾然一體,自然和諧,避免生搬硬套、元素的生冷堆砌。而后者來講,更是要關注通過形式表達其所要表達的文化內涵,防止出現只重形式而忽略內涵實質的現象。元素與元素之間、形式和內容之間實現有機結合和高度的和諧統一,才能達到元素間完美的結合與重組。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馬堅翻譯的《古蘭經》封面“,綜合運用了傳統的回族伊斯蘭文化的視覺元素。淺綠的底色,白色的伊斯蘭紋飾框型構圖,白色的宋體中文書名、譯者名,顯得莊重沉穩,而富有鮮明特色的用阿拉伯文顯示的書名和譯者名,則給人強烈伊斯蘭宗教文化的視覺沖擊力。”[4]既顯示了漢字、阿拉伯文之間的審美協調,也通過文字、色彩、圖形表達了與圖書內容的高度融合,給人莊重、嚴肅、神圣的感覺。
3.在適度應用的基礎上并準確把握其比例關系。少數民族視覺元素,文字符號、圖形符號、色彩符號在藝術設計中的具體運用一定要根據所表達的內容和受眾的具體情況而定,并非越多越好。也要注意元素之間的合理匹配和比例關系。如西藏地區建筑色彩的構成和比例就比較講究,主色彩主要有紅、白、黑、黃四種,大多橫向構成,按照一定的比例關系排列,色彩鮮艷明快,對比強烈,而又渾然一體,和諧與共,在高原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突出,極具風格。
4.重視少數民族視覺元素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如前所述,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蘊藏著極其珍貴和豐富的設計元素。但客觀講我們對少數民族視覺元素的挖掘整理還不夠,特別是對其進行加工提煉和再創造更不夠。因此,一方面要從理論上提高對少數民族視覺元素進行進一步挖掘整理的認識,更加重視對這一方面的投入和研究整理。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少數民族視覺元素進行進一步再加工再創造的力度,在推進視覺藝術設計國際化的進程中,實現民族元素的彰顯和升華,促進藝術設計的繁榮發展。
三、結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對大眾審美需求超多元化趨勢發展的今天,把東西方和各民族間不同審美觀念下所表現的不同的審美趣味進行融合、互補和強化,是我們當代每一位設計師不可回避的責任和義務,設計師所要探索和追求的就是讓民族精神融入于世界精神,讓古代精神融于未來精神,設計師自覺從各少數民族視覺元素中尋找靈感并運用到自己的設計創作,不僅可以既弘揚民族藝術文化又可以豐富自己的設計。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的是,我們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對少數民族視覺元素的有效應用,不僅要根植于中國民族根性之中,而且要對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及風俗習慣、審美心理和趣味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融合、升華及創造,在正確把握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自覺加以合理應用,強化形式和內容、元素和元素之間的有機結合,注重形式和內容的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征和極具地域特色的好作品,才能為廣大觀眾提供滿足本民族審美需求及審美情緒的好作品,從而讓大眾從設計中感受到我們民族文化悠長、古樸、博大的民族情懷,感受到各民族生產生活及傳統文化的根基和現代氣息。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傳統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承,也有利于現代藝術設計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