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武術文化中和諧意識現代教育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武術文化中“和諧意識”的現代教育價值進行了深入的闡述,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盡些綿薄之力。該研究認為,武術中“和諧意識”提倡“天人合一”,對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中國武術將這個道理發揚到了極致。通過人對自然美的形態模仿,是人與自然最佳的和諧表現;以君子的態度對待和處理他人關系,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共處;持有和諧統一、貴和持中的精神,有利于推進國際間的和諧關系。
關鍵詞:武術文化;和諧意識;教育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五千多年,以其豐富多彩、瑰麗獨特長存于世。中華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并發展起來的。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武術受蕓蕓眾生高度的價值認同和自覺實踐,使它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以中華武術文化為理論基礎,武術中“和諧意識”強調“內外合一,和睦平衡”。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大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文化沃土。”受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思想的影響,武術形成了追求內練與外練的練功方式和武術文化中的“和諧意識”。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文化,“和諧意識”在武術文化中極為重要的體現。在復興傳統優秀文化及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武術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在當今社會顯得更加珍貴。該文就武術文化中“和諧意識”的現代教育價值做出論述。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查閱大量關于我國武術文化發展的書籍和資料等,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在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作用進行整理、分析。
1.2訪談法
先后走訪了一些武術教師,了解了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在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作用。1.3邏輯分析法運用邏輯分析法對所了解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2結果與分析
2.1武術文化中的“和諧意識”
和諧意識是中華文化精神的一項重要內容,包涵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關系。武術是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而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不僅豐富多彩,而且還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獨特風格。中國武術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內在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神形兼備”體現了中國哲學思想的特點。武術在傳承過程中特別重視武德,“未曾學藝先識禮”等都從不同角度對人的道德進行了教育和引導。中國傳統武術兩大主導思想儒家、道家思想,都提倡“天人合一”,習武者把“天人合一”看作是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內涵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中國武術將這個道理發揚到極致。可是它們有共同之處,都認為人的規律與天的規律一樣,天(即宇宙天地萬物和自然),天與人的變化可以相互影響,天與人的最佳狀態的相互和諧。武術文化深受和諧意識的影響,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最后的體現在于武術文化中極力追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如人與動物和諧統一的象形拳:鷹抓拳、猴拳、螳螂拳等;也有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拳。武術文化中有要求人們練功是神形兼備,即人體的構成分為形與神兩個方面,也就是要求外練筋骨皮,內練形與神,達到自身的和諧統一。
2.2武術文化中的“和諧意識”的現代教育價值
2.2.1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共處
武術文化中“和諧意識”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性格、道德信仰。在金錢權利包圍的當今社會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很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發展,可是,武術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對當今人們自身進行正確的價值定位有很多的幫助。在對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孔子以君子之禮對待他人,孔子認為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蕩蕩”是最好的待人方法。孔子說的“仁者愛人”,對待他人要像對待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一樣,把自己的真情普及于天下,世界到處是美好。除了“仁”以外,孔子還以“義、禮、智、信”來作為自己的人格要求。“和諧”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原則,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是一個國家的基本生命細胞,雖然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也不相同,可是大家相互敬愛,就可以和睦相處,形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2.2.2有利于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
術文化中“和諧意識”深深影響著人和自然的關系。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人與自然、天地是分不開的,天與自然雖不會說話,但天造萬物,萬物又以人類為生長,人類能認識自然,效法自然,適應自然,并掌握規律來改造自然,可是自然影響人類。大自然往復無盡變化規律,能影響人類的行動和思維。“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正是人類作為萬物生長的智慧。孔子提出要順應自然,要“使民以時”,既是種植農作物時順應四時運轉,根據氣候變化耕種,要因地因時開展耕種作物。這些思想實質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而這只是人對自然的影響,可人類只有自己遵守道德法則,以道德法則來約束人類的行為,這樣才能與自然真正的和諧相處。人類如果破壞了地球看到是生態失衡,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制約。保護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最基本的前提。
2.2.3有利于推進國際間的和諧發展
武術文化中的“和諧意識”為主要思想,處理國際關系。在武術文化中“和諧意識”的“和生、和處、和達、和愛”的觀念下,形成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百家齊放的局面。在處理國際關系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和諧統一、貴和持中的精神,和平生活的世界次才能共同富裕。現代社會是和平發展的年代,但由于各國都從自己的利益點考慮,以強權主義、霸權政治主宰著世界,奪取他國的資源,帶來了無限的戰爭、如果用“和諧”的思想來處理國際事務,人類就可以減少殺戮,達到“諧和萬邦”
3結語
“和諧意識”中主要關系是“天人”關系,“天”和“人”的和諧可以實現人格的完善以及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武術中的“和諧意識”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通過這些思想,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共處,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有利于推進國際間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偉華.孔子的和諧意識及其現代價值[J].管子學刊,2005(2):63-66.
[2]劉衛琴.《論語》的“和諧”意識[J].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2003(3):27-30.
[3]湯一介.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學學報,1995(1):3-10.
[4]金紅菊.《論語》和諧意識及其現代教育意義探析[J].社科縱橫,2011(2):264-265.
[5]任海.國外大眾體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6]曹國圣.論儒家人文精神的現代教育價值[J].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0(2):49-51.
[7]李寶俊.儒家文化中和諧意識的現代意義[J].創造,2003(10):46-47.
[8]張立文.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與二十一世紀[J].學習與探索,1998(2):72-77.
作者:辛瓊 王勇 單位:江西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省宜春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