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耕文明下武術文化演進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武術是國粹,武術亦是精神,中國武術,代表了精妙的中國功夫文化,象征著中國人堅強不屈的品格。中國文明起源于農耕文明,武術文化也不例外。中國武術文化的起源同其他文化藝術一樣,同樣來源于農業文明,這要從中國武術的功能演變開始說起。農業文明時期,古人主要的生活方式是男耕女織,男性承擔起主要的家庭農業勞動以及狩獵責任,在與野獸搏斗之時,采取以退為進的搏斗方式,久而久之產生了傳統武術的博弈形式,在這種文明背景之下,中國武術文化具有濃厚的農耕文明特性。
筆者在主持參與2021年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資助課題(SGYYB2021-42)的過程中,就武術文化與農耕文明之間的流變關系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認為武術文化的演變和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同農村地區體育文化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期間研讀了《多維視角下的農村體育研究》。在該書中,編者認為,農村地區的體育運動建設是對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因此針對農村體育的現狀和發展做出了詳細的研究。全書立足體育運動文化在農村地區的普及需求,依次論述了體育文化的基礎知識和多視角下農村體育建設的目標,在此研讀過程中,筆者受益匪淺。
武術文化的演進與農耕文明的發展一脈相承,同時與社會需求相聯系。在古代,農業的發展狀況既決定了國家的發展水平,又決定了男性在家庭中需要付出的勞動力程度。傳統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促進了男性對自身健美的要求,在以農耕和狩獵為主的生活方式中,男性需要具備一定的精力和武力來進行勞動。顯然,武術起源于勞動,由最初的體能勞動轉變為具體的武術,并且隨著歷史的發展產生了豐富的武術類別。商周時期,武術是舞蹈表演形式,用于鼓舞士氣,有時還用于祭祀表演中,春秋戰國時期,亂戰漸起,劍道逐漸產生,許多策士與俠客皆習劍道。秦漢時期劍道已經發展為主要備戰的內容,這個時候的劍道可做武術,也可做舞蹈,著名的“項莊舞劍”便在這個時候產生。
早期武術的演變呈現為勞動技術、劍道武術和舞蹈藝術三者的統一形態,魏晉時期至唐代,農耕技術的發展逐漸進步,農業發展水平也逐漸提高,武術在勞動中發揮了作用,同時,在魏晉亂世中逐漸衍化為一種自覺性的行為,成為了一種自保的武器,許多文人、戰將皆有或多或少的武術本領,北魏時期少林寺也產生了著名的少林武功。唐代武術多見于俠客,唐人李太白有“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俠客名句,可見武術在唐代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宋代農業經濟與工商經濟發展并茂,農耕技術的發展與工商貿易相聯系,許多平民階級對武力的需求逐漸上升。另外,市井商業的開拓也促進了民間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武術作為一種舞蹈藝術,在宋代是一種賣藝內容,許多市井表演者自小習武賣藝。武術的發展到明清時期逐漸廣泛,內容也逐漸多元化,以往武術的形式大多以劍道為主,明清至民國時期,拳法武術漸漸受到重視,太極、詠春等拳法武術皆在這個時候產生,太極至柔至剛的招式表現出濃厚的儒、道二家學派的思想,詠春攻守兼備,實戰性強,十分靈活。這個時期的武術文化空前強盛,楊露禪、孫祿堂等武術大師皆是這個時期的風云人物。
農耕文明催生了武術文化,也推動了武術的多元化發展形態,現代工業文明時期,農耕技術的發展與武術文化之間的聯系已經產生了脫離,但是不可否認,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得益于農業的發達和文化的進步。時至今日,中國武術文化作為一種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在現代文化活動中不可缺少,在文化繼承中亦不可忽視。
中國武術文化的繼承一方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另一方面是對忠義精神的發揚。誠如著名武術大師黃飛鴻、霍元甲、葉問、李小龍等一代宗師身上所表現的不僅僅是中國武術的精妙,更多的是中國人的忠烈精神。近代中國內憂外患,舊社會的落后讓中國遭受列強嘲笑,武術大師致力于恢復中華威嚴,不卑不亢,用中國獨有的武術文化展示大國精神,李小龍自創拳法,踢碎“東亞病夫”的招牌。自近代以來,中國武術文化成為一種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李小龍化身為中國功夫之王,雙截棍與連環腿享譽全球,讓世界各國對中國武術刮目相看。
武術文化是武俠精神的表現,中國武術文化得以廣泛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武俠精神的傳播,現代人對于武術文化的繼承主要受到近代武術宗師和武俠文化的影響。在武俠文學大師金庸的江湖構想之下,許多人對中國武術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從本質來來說,武俠與武術本就是一個概念,既有高深的武術功夫,又有俠肝義膽的精神。金庸武俠功夫的構建,諸如武當太極拳、少林拳法、五岳劍法的武術構建都以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為基本要義,在其武俠文學中,通過武術來構建俠客應有的精神,這種精神放在現代社會中,也是習武的重要條件。
中國武術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得益于農耕文明的進步,在古今眾多武術大師的努力下,中國武術文化已有詳細的功夫分類和完整的動作。在武術文化的不斷傳承下,許多古老的武術功夫至今廣為大眾喜愛,然而許多人一味習武,卻沒有深究習武的真正意義,以至于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了武術精神,甚至產生了戾氣。古人所謂“先習德,后習武”,就是主張武術與武德的統一,唯有真正做到二者的完美融合,在學習武術功夫的過程中保持傳統武術精神,才能實現武術文化的真正傳承意義。
作者:王濤 劉永強 單位: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