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黃梅戲及其產業的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長期以來,計劃經濟思想一直主導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對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認識到位,經濟體制改革的快速推進與落后的文化管理體制矛盾加大,這是黃梅戲及其產業發展受挫的主要原因。
當前以黃梅戲為代表的戲曲高層次人才已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在戲曲戲劇理論和戲曲編、導、演等方面面臨、人才斷層、研究斷層和教育斷層。黃梅戲教育師資總體水平不高,安徽省專門培養高職專科及中專類戲劇戲曲人才的學校僅兩所,全國唯一本科層次的只有安慶師范學院設立。除此之外,一些專業劇團以團代校,相繼培養了一批戲曲人才。然而,這些戲曲教育機構所培養的僅僅是一些初等層次的戲曲專門人才,但是高級別戲曲人才的培養卻面臨困境,全國尚沒有黃梅戲藝術博士培養單位,這與安徽這樣一個擁有豐富戲曲資源大省的現狀極不相稱,直接影響了安徽省的戲曲教育質量,嚴重制約了當地戲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就黃梅戲產業鏈發展而言,導致目前黃梅戲人才匱乏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原有的優秀人才由于用人機制等原因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二是盲目引進高學歷人才而不從實際出發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使人力資源浪費嚴重。有專家估計,中國文化機構中的文化專業人才眾多,但文化產業人才卻不足總量。文化產業經營人才的缺乏是制約黃梅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優秀文化得不到有效傳播和認同的重要原因。經費投入不足,設施設備老化,創作和演出手段陳舊,戲劇改革面臨物質困境等問題突出。作為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至今尚未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級黃梅戲演出團體始終沒能真正擺脫政府撥款的臍帶束縛,再芬黃梅戲劇院上市工作運作步履蹣跚。在調研中發現,潛山縣黃梅戲劇團當家演員業余時間靠賣魚補貼家用。由于沒有真正走向市場,打造黃梅戲產業鏈的資金尚未找到出處,零星的黃梅戲產業也難以反哺黃梅戲發展的資金需求。政府有限的資金投入往往還是停留在“養人”而非“養事”上。因此,排新戲、出新作對絕大多數演出團體來說便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無論是從學術角度,還是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無論是立足皖江地域文化,還是基于全國戲曲群眾文化,我們都應該重視黃梅戲及其產業的建設和發展。
1.傾力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傳承模式,推進體制機制破舊立新。以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契機,牢固樹立黃梅戲文化生態系統的發展理念,以黃梅戲教育教學為基礎,以黃梅戲研究為動力,以黃梅戲文化產業為平臺,構建黃梅戲產學研一體化傳承模式。借鑒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以及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組建黃梅戲傳承創新聯盟,積極探索和培育黃梅戲自我發展、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良性運行機制,大膽探索黃梅戲藝術研發、黃梅戲人才培養和黃梅戲文化產業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黃梅戲文化經濟生態鏈。
2.精心培育黃梅戲藝術產業平臺,構建富有時代氣息的黃梅戲文化產業集群。黃梅戲文化產業單一化是傳承、振興、發展黃梅戲的最大瓶頸。要改變過去黃梅戲的傳播主要靠戲班子、劇團在各地的巡回演出的傳統做法,必須充分利用現代文化傳媒技術手段,努力構建富有時代特征的黃梅戲文化產業集群。一是組建不同類型的演出團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黃梅戲演出,既要體現草根文化特色,深入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又要彰顯高雅藝術,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既要走向全國,又要走出國門,拓展全方位的演出空間。二是打造黃梅戲影視制作基地,系統開展黃梅戲電影電視產品創作、制作、生產,擴大黃梅戲產業的市場占有率。三是大力發展黃梅戲產業。建議成立專門的黃梅戲文化產業集團,促進黃梅戲產業發展。積極尋求與其他產業的合作關系,策劃制作各類黃梅影視、音像產品,尤其是黃梅戲動漫產業。重視黃梅戲衍生產品的研發,黃梅戲紀念產品、文化藝術產品、服飾加工等,開發具有黃梅戲藝術特色的市場,形成獨具特色的黃梅戲文化產業鏈。
3.強化政策引導,加大經費投入。文化事業發展需要政策引航,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策激勵。建議省委、省政府把傳承創新黃梅戲作為實施文化強省戰略的重要抓手,在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中充分考慮到黃梅戲藝術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對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梅戲藝術表演院團給予政策性保護。建議省委、省政府成立以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結合實施“十二五”事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省市兩級發展黃梅戲的中長期規劃。建議政府統籌設立黃梅戲發展基金,加大投入力度,擴大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踴躍投向黃梅戲事業發展,最大限度盤活市場資源,引導黃梅戲自覺走市場化發展道路,使黃梅戲真正走面向市場、依靠市場、走向市場,贏得市場、回報市場,實現黃梅戲及其產業可持續發展,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作出應有貢獻。(本文作者:張紅飛 單位:安慶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