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沿海與內陸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差異性分析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由2007一2009年居民消費支出情況計算得出,每年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的支出約占消費總支出的9%一10%。近些年,我國文化產業機構數量持續增長,2010年比2006年增長了29.7%,文化產業從業人員與2006年相比,增長了11.1%,主要分布在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等領域。2010年是我國文化產業取得突破式增長的關鍵性一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了一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75%。其中,電影票房過百億,連續6年增幅超過30%,進人全球電影市場前十名;網絡游戲產業規模達349億元;動漫游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網絡視頻、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和創意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可見,文化產業的發展勢頭強勁,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差異性
在文化產業發展穩步前進的氣氛中,對于國土面積廣闊的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地域上存在著顯著的不平衡性。本文根據地理位置將我國大陸的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分為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通過相關數據的比較和分析,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差異性進行研究。其中,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共12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內陸地區包括河南、湖南、湖北、四川、重慶、云南、安徽、江西、甘肅、新疆、西藏,寧夏共19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根據《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11》的數據整理,由表1可以看出,在全國31個地區中,2010年文化文物總收人超過二十億的地區共12個,其中屬于沿海地區的7個,屬于內陸地區的5個,且排名前四位的均為沿海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以上表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在空間分布上不均衡,存在較為嚴重的沿海與內陸的地域差異性。沿海地區經濟基礎較內陸地區好,文化產業已逐漸形成規模,首都北京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上海的文化產業發展蒸蒸日上,是中國兩大文化產業聚居地的代表。2010年浙江省、海南省的文化文物總收人分別約為2004年的3倍、7倍,并正不斷壯大著屬于各自沿海省份的特色文化產業。內陸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雖然較落后于沿海地區,但一些省份的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展前景相當樂觀,如四川省2010年的文化文物總收人是2004年的3.7倍,河南、陜西、山西、湖北等省作為中國文化資源的富礦區,發展勢頭足且具有無限的潛力。
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差異性分析
(一)資源享賦的差異
沿海地區作為與世界交流的窗口,吸收著世界先進文化與技術,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文化產業類型多樣性,作為高科技與專業性人才集聚的沿海地區,文化產業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績尤為突出。近海地區,地勢平坦,沙灘面積廣闊,適合與海洋相關的文化產業如體育、休閑、旅游等文化產業的發展,近些年,沿海地區的一些城市利用其近海的優勢,大力開發海洋文化資源,發展海洋文化產業,而海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僅在于創造自身價值,還在于它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如,海洋旅游文化產業帶動著餐飲、賓館、交通、手工藝品加工業、旅行社等產品及服務產業的發展;海洋節慶會展產業推動廣告業、通信產業等延伸產品的市場;海洋文藝產業也將帶動音像、影視產業的發展;海洋休閑體育產業則會帶來相關體育產品制造市場的擴大。內陸地區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由于地形及意識等原因,大多數民族都保有原始性、淳樸性、獨特性的特征,正是這些風格特異的各民族文化,造就了豐富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故事等,使之成為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各民族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與產業相結合衍生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在全國范圍內,甚至是海外影響頗廣,如,以麻辣著稱的川菜館遍布世界各地,并有著不錯的口碑;傣家的潑水節吸引著來自國內外無數旅游者好奇的眼光;香格里拉作為“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更是鎖定了不少影視制作者的目光,在獲得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此外,內陸地區復雜的地質地貌環境,也使得許多古老的珍稀動植物在一些山區仍得以保存,形成珍貴的物種基因庫,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臥龍自然保護區等,進而成為生物文化的聚居地,為旅游文化產業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資源。
(二)市場需求的差異
沿海地區率先開放,經濟發展起步早,因此,經濟水平較內陸地區發達。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收人的不斷增長以及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使得我國人民對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居民文化消費潛力充分得到挖掘,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內驅動力。同時,在競爭激烈的文化經濟時代,人們逐漸意識到,只有獲得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己,才能與社會、與世界接軌。例如,現代社會里壓力倍增的工作者們對回歸自然的渴望與日俱增,深具內陸期盼親臨大海,品嘗海的味道,感受海的文化的心情此起彼伏,因此,在與海洋相依相存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海洋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為海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內陸地區多山地盆地高原的地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地區與外界的交流也導致了資源流通不暢,人們對新事物的不渴望大大降低了內需,這不僅制約著該地區文化的傳播擴散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給外界對內陸地區文化的認識和關注帶來了一定的束縛。由于經濟發展起步較晚,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一直是內陸地區發展的首要任務。近些年,內陸地區交通條件得以改善,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文化消費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增加,使得內陸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市場,并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旅游者和投資商的目光。
(三)開發程度的差異
沿海地區自古以來便是大多數王朝都城的所在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必先得到重視。國家的一些開發發展新政策也大都是以沿海某地區作為試驗點,先于其他地區領先發展。經濟全球化以來,世界各國相互借鑒與吸收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作為影響力逐年增加的世界大國—中國吸引著世界的目光,中國文化在國際交流和國際貿易中向世界各地傳播開來,促進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此外,沿海地區創新型人才聚集,也有利于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把海洋資源開發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振興經濟的重大措施,對海洋戰略投人和政策傾斜逐步加大。內陸地區不便利的交通是制約其文化產業開發與發展的首要因素,這使得該地區的人們彼此之間交流貧乏,思想觀念保守落后,求平、求穩、安于現狀的心態重,濃厚的文化積淀更使他們缺乏開拓精神。創新意識不強,對國家政策反應慢,常常是步東部后塵而錯過了發揮政策效益的最好時機〔2〕。其次,向著經濟和科技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的創新型人才流使得內陸地區缺乏一定的從事文化產業的專業型人才。在經濟穩步發展的今天,國家和地方政府增加了對內陸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湖南、四川等省都紛紛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成都旅游就于2003年提出了“打造文化觀光旅游、美食文化旅游、購物文化旅游以及娛樂文化旅游”四大系列產品,全面提升成都旅游文化品位〔3〕。
沿海與內陸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對策及前瞻
十七屆二中全會強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為此,沿海地區應利用其優勢條件把文化產業做精、做大、做強,內陸地區應進一步挖掘其潛在的文化資源要素,充分體現并發揮其擁有的發展潛能。
(一)沿海與內陸文化產業發展對策
沿海地區經濟基礎較好,文化產業已形成了一定規模。(1)應注重文化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最大限度地發展關聯產業,組成文化產業鏈,在實現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基礎上,獲得更多的邊際效益。(2)注重創造性思維和科技與實際相結合,開發出具有創造性的文化和服務產品,更多地放眼于以高科技為依托,如動漫、網絡游戲、數字內容產品、創意設計等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部門,發掘并形成自我特色,發展創意文化產業。(3)根據海洋文化資源特色,結合現代科技,合理開展海洋創意設計、海洋文藝創作、海洋影視制作,帶動海洋文化創意企業的發展,打造海洋文化產品品牌。(4)著眼于世界,推動文化產品“走出去”,吸收世界文化精萃,大力支持文化企業參加國際文化會展、開拓國際巡演。如,繼續辦好國際影視節、國際文化博覽會等國際化節慶活動,促進文化產業國際化。(5)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在資金與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對加強文化立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系,以激發現代文化人才的創作激情,為更多的原創作品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內陸地區的文化產業對城市的依附性相對較小,廣泛地流散于自然空間范圍,這有利于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1)應合理利用內陸地區豐富的現有文化資源,開發潛在資源,以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民間藝術制作與表演的方式,形成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樹立文化品牌。(2)積極舉辦或參加文化產業博覽會,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企業和資源展現在世界面前,吸引有實力的開發者進行投資川。(3)結合少數民族文化特點,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促進古樸的民族文化資源和文化要素與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合理發展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及以傳統工藝和民族風俗為依托的各類相關產業。(4)廣泛開展科普和人文知識教育,推動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應用,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5)國家和政府應加大對重點文化領域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在資金與優惠政策上的扶持,并多多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文化建設,支持優秀文藝作品創作。
(二)沿海與內陸的文化產業發展前瞻
沿海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的可能性極大,主要有以下原因:(1)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文化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都超過5%,已經成為支柱產業。(2)陸地資源逐漸消耗,環境不斷遭到污染和破壞,隨著對海洋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并有海洋科技為前提,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海洋開發〔別。(3)從北至南,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發展的競爭力同時也是各自發展的動力。因此,三大經濟地帶與特色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沿海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內陸地區由于經濟基礎、開放程度、專業人才等方面原因,發展文化產業雖然有待改進和創新,但前景仍是不容小覷,近幾年,人藏游盛行,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加,長期處于繁華喧囂都市里的人們越來越向往西藏這塊凈土,渴望享受這“世界屋脊”片刻的寧靜、祥和。據西藏自治區旅游局統計,2012年一季度西藏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3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23.7%,實現旅游總收人22910萬元,同比增長27.9%。今年在甘肅敦煌舉行的第二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中,甘肅省接待游客13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人100.6億元。各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勢如破竹、爭先恐后,因此,以中西部旅游為基礎的內陸文化產業發展具有無限的潛力,期待著進一步合理地開發與規劃。(本文作者:周嬌、林憲生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