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耕文化在現代景觀設計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已從視覺方面的觀賞逐漸上升到與環境的互動式體驗。如何將獨特的傳統農耕文化融入景觀設計,改善千篇一律的景觀現狀,提升景觀內涵,突出景觀的地域特征,是景觀設計師亟須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農耕文化;景觀設計;應該手法
改善人居環境,滿足現代人對環境的需求,是景觀設計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這一問題,可追溯到我們的自身文化根源——農耕文化,而如何使農耕文化底蘊與現代景觀設計相融合,[1]可以從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景觀設計手法來體現,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5種應用手法。[2]
1借鏡
借鏡,不是原樣照搬,是將傳統農耕文化中的適宜元素符號、人物、圖像等,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參考、汲取,從而起到突出主題的作用。[3]農耕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兒女幾千年來進行長期生產生活的智慧的結晶,是構成農耕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景觀設計中,可通過鋪裝這一設計要素,利用地面浮雕和鋪裝形式結合,將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夏至”“谷雨”等節氣名稱,以文字雕刻的方式體現在鋪裝材質上,或將節氣諺語雕刻在景觀柱上。在景觀設計中,將農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雕塑的形式體現出來,以人物雕塑為中心,營造寬敞的休閑廣場,并配置休憩設施,供人們參觀、敬仰。這樣既可以營造主題性的景觀空間,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又使得傳統農耕文化實現更廣泛的傳播。
2保留
保留,是保留農耕文化中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生活中的物質要素及活動等。結合景觀場景,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造設計,可進行一定程度的刪減和增加,從而提升景觀文化內涵,突出地域特色。在景觀設計中,可保留原場地中的特色場景,如傳統民居、傳統村落布局形式、生產農田等。在此基礎上對瑣碎的細節雜物可適當刪減,對于突出主題的元素可進行一定程度的強化,從而更加體現場景的文化主題。如傳統村落中的戲臺、宗族祠堂等建筑。通過現有的保留建筑,結合與建筑性質相關的祭祀、節慶等民間習俗活動,刪除不相關的細節部分,突出地域文化。結合場地保留建筑功能,提供相應的景觀空間。如在民俗文化主題的景觀設計中,提供祭祀、節慶等活動場地和觀演空間,舉行傳統的民俗活動,再現當時的勞動情景,提升景觀的文化內涵。
3重現
重現是以景觀的方式,重新設計或布局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物體或場景,使其歷史原貌呈現。在重現的過程中,通過藝術、科學以及工程技術等手法,因地制宜地提取和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元素,達到與原始物體或場景相近或相似的狀態。為創造出歷史韻味,再現歷史文化原樣,可結合技術和藝術的手法,挖掘、提煉歷史文化細節,以達到重現歷史場所的韻味,從而喚起人們對農耕文明的記憶和遐想。如景觀中的傳統建筑、設施及場所,了解其功能及構造,通過重現的表達方法,利用現代技術與藝術手段,對其進行保護和重構。
4提煉
提煉,指為強調景觀地域及文化特色,從傳統農耕文化的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中,選取或挖掘農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符號。如在農業景觀設計中,在農耕文化中的農耕農具、農業場所、活動中,提煉出與當地文化特色相關的要素,賦予其景觀的觀賞或互動功能,利用景觀的形式體現出來。如景觀小品、道路鋪裝、植物、建筑等。在景觀設計中,可利用農耕勞作的工具與設計要素相結合。如利用傳統的農耕勞作器具磨盤作為道路鋪裝材料,與草地結合,這既可體現現代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又增添景觀的趣味性,豐富設計素材。
5象征
象征,是用具體的景觀實體,如雕塑,景墻,植物或諸多元素組成的景觀空間,來代表農耕文化中的意境或思想內涵。前者是后者意義的載體,是后者精神的呈現,兩者所蘊含的內容相似,但表現形式和方法完全不同。象征的表達手法是人們觀賞景觀實體時,激發聯想,利用農業景觀設計中的現代景觀小品、構筑物等表達農耕文化,從而產生精神場所與觀賞者之間的共鳴。在民俗文化主題的景觀設計中,可以賦予戲臺、宗祠等建筑點景、休憩等功能。在景觀植物設計中,可根據農作物、經濟類作物等生長習性、形態特征,進行植物造景;在滿足園林綠化功能的基礎上,使人們參與進去。在果實成熟時節,組織采摘活動,增強景觀的參與性;并根據不同節氣進行農作物的輪番種植,做到四季有景可觀。將農耕器具與景觀小品、服務設施相結合,如保留傳統的按壓式取水器,人們在使用的同時,能更好地融入環境中,體會勞動的艱辛。
6結語
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越來越多景觀世界設計手法類似。農耕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手法,可通過文化與景觀結合的方式,突出現代景觀設計的文化主題、地域特征,提升景觀文化內涵,豐富景觀設計素材,增強景觀的休閑娛樂性和參與性,滿足人們對景觀環境的體驗式需求。景觀作為傳承農耕文化的載體,推動著農耕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袁雪雯.農耕文化在現代中國景觀設計中的價值和影響[D].江南大學,2008.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43-44.
[3]孫丹丹.基于農耕文化的農業博覽園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作者:孫丹丹 單位:渭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