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層檢察機關文化建設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檢察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檢察工作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各地檢察機關通過多種形式和載體,積極培育檢察職業精神,繁榮檢察文藝創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結合司改要求,通過探討當前檢察文化建設的生態系統、生態環境與工作模式,理順檢察文化創建思路,分析建構新型工作模式。
在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興運,文化強民族強。”建設檢察文化是促進檢察工作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新時代檢察工作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同時也對檢察文化建設提出了相應的更高要求。本文通過探討當前檢察文化建設的生態環境與工作模式,結合司改要求,梳理基層檢察院文化建設現存問題,分析構建“五個工程”新型工作模式。
一、檢察文化生態系統:概念、特征與功能
(一)檢察文化的基本概念
從廣義上講,檢察文化是“檢察機關在長期法律監督實踐和管理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相關的思想觀念”、職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方式以及相關載體和物質表現的總和”,這是最高檢《關于加強檢察文化建設的意見》中對檢察文化概念較為寬泛的定義。從狹義上看,《檢察文化初論》中提出了“小文化”概念,即檢察文化是“檢察機關和檢察人員在檢察工作中創造、發展和積累的,體現檢察職業特征的檢察觀念、檢察倫理和檢察形象等精神成果”。本文對檢察文化持中義的文化觀,認為檢察文化是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復合體,將關注重點放在檢察價值觀念、檢察形象、檢察倫理、檢察物質文化等范疇內的建設途徑。
(二)檢察文化的特征
1.固有的政治性。檢察文化繼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與根本遵循,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面向大眾、面向未來,體現了檢察機關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內在政治性。2.內容的動態性。檢察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在檢察領域的具體體現,隨著時代變遷和檢察工作的深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新媒體時代雙向互動的宣傳模式提供了更為立體化的平臺,促使文化內容更具吐故納新的動態性。3.傳播的滲透性。檢察文化集法律工作的嚴肅性與文化建設的通俗性于一體,貼近生活、時代、需求,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傳播法治理念與法律知識,用感性的方式詮釋理性的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三)基層檢察機關文化建設的功能
1.導向功能。檢察文化承擔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宣傳、引領的主陣地作用,運用日常化活動和具象化載體開展教育,更加有效地將檢察人員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工作發展目標上來。2.凝聚功能。檢察文化是建設專業化隊伍的有力助推器,構建共同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準則,促使檢察人員提升文化自覺自信,實現檢察事業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同步實現。3.自律功能。作為提升檢察工作公信力的重要推手,檢察文化在規范、約束檢察人員的個體價值理念、行為方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激發檢察人員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檢察文化生態環境:政策、模式與現存問題
(一)政策引導下的檢察文化建設與研究
2002年至2010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相繼出臺《人民檢察院基層建設綱要》、《2009-2012年基層人民檢察院建設規劃》、《關于加強檢察文化建設的意見》等文件,將檢察文化置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范疇內開展討論,提出加強檢察職業道德建設,大力繁榮檢察文化的建設意見。2011年6月成立中國檢察官藝術聯合會,為檢察文化理論研究與文藝創作提供導向與指導。在政策支持下,各地檢察機關從不同層面對檢察文化建設規律進行了總結和研究。如徐漢明等著《當代中國檢察文化研究》、張耕主編《檢察文化初論》、《中國檢察文化理論研究文庫》等理論成果的出現,對當代檢察文化建設的概念、形勢、任務、實踐模式、發展規律、建設路徑等議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剖析,具有較高的文化理論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
(二)各地檢察機關文化建設典型模式
1.山東汶上模式。濟寧市檢察院將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與檢察工作相結合,確立“融合儒家文化、踐行法治理念、突出檢察特色、反應和諧需求”的儒苑檢魂文化品牌,探索將文化建設向個體、業務、基層、社會不斷延伸。2.蘇州十大檢察文化品牌。蘇州檢察機關緊扣時代特征、地域特點和檢察特色,培育打造“檢察官手記”專欄、“昆山雙橋法學社”、“檢察文化長廊”、“法律通搜索引擎”等10大文化名片,通過新媒體平臺拓展宣傳渠道,激發基層文化建設活力。3.廣西“山歌檢察文化”。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檢察院突出當地“三個仫佬文化特色”,唱響“山歌檢察文化”。把檢察知識用少數民族語言編成一百多首檢察山歌,推動檢察文化建設的觸角向鄉鎮、農村、社區不斷延伸。
(三)當前基層院檢察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精神內涵建設不足。存在著對檢察文化內涵認識不清、定位不準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將檢察文化簡單等同于繪畫、書法文化、文體活動、儀式文化甚至口號文化,建設趨向膚淺化與娛樂化;實現形式上重物質輕內涵,偏離了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2.創新意識不足。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面貌、民俗積淀程度的不同,檢察文化建設應獨具特色。部分檢察機關文化建設流于模仿、照搬照抄,脫離自身歷史淵源、地域環境、文化傳統、發展特質等現實因素,建設風格僵硬死板,缺乏原創、首創精神。3.與社會需求對接不足。從實踐來看,目前存在為了建設而建設、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問題。過于追求形式的多樣化,以噱頭吸引目光,沒有充分考慮時代與社會的需求,存在“自說自話”的現象,建設情況也與群眾的期待有一定差距。4.職業特色凸顯不足。《“十三五”時期檢察工作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基層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明確指出了司法專業化、職業化的趨勢。目前存在著檢察文化建設政治色彩、行政色彩過于濃厚的現象,未能與業務工作有機融合。
三、基層檢察院文化建設“五個工程”模式探析
(一)強化理念引領,推進“鑄魂工程”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人,通過主題講座、主題黨課、征文演講、新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國家觀、文化觀教育,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與感染力;以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人,以崇高的職業追求鼓舞人,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檢察文化建設的連接點與創新發力點;將檢察文化建設納入全院工作整體部署,切實抓好法治信仰、公正信念、人本理念的培育工作。
(二)提升履職能力,推進“素能工程”
深化“學賽訓”結合的多維模式,開展崗位練兵、業務競賽等活動,形成以賽促學、以賽驗訓的良好態勢;開展檢校共建,與高校合作共建實踐基地為平臺,舉辦法律講座、理論培訓、學術交流等活動,提升干警理論修養,激發干警調研興趣;從“熟、精、新”三個層面活化干警素能培養工程,探索干警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雙向同步提升。整合全院學習資源,打造學習型檢察院,促使干警學習活動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
(三)關注社會需求,引領“志愿工程”
密切關注社會需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工作,延伸檢察職能,注重法律和社會效果的統一;關愛特殊群體,詮釋為民情懷,以關愛未成年人、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為主要方向開展公益志愿服務活動,為孤殘兒童、貧困學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孤寡老人等群體送去關愛與溫暖;引領愛心傳遞,打造品牌效應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果,搭建互動平臺,擴大影響力與覆蓋面。
(四)鼓勵見賢思齊,推進“榜樣工程”
積極挖掘、培養、宣傳在新時代檢察事業發展中,苦練檢察本領、砥礪奮進前行的先進典型和事跡,講好有溫度的檢察故事,展示新時代新作為。充分發揮道德講堂“身邊人講述身邊事”的宣傳方式,讓先進典型走進身邊,帶動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以榜樣典型事跡為素材,組織創作文學、歌曲、微電影等作品,通過新聞報道、網絡宣傳、文藝作品等形式大力宣傳。
(五)加強文化實踐,打造“品牌工程”
找準自身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創造性地總結、提煉檢察文化建設成果,打造文化名片,形成品牌輻射效應。探索“網格化”建設路徑,充分結合歷史文化傳統、地域特色、隊伍特點、政策環境等因素,研究社會資源與檢察文化之間所形成的互相交叉、全面貫串聯結的關系,有效整合資源,打造文化建設亮點工程,提高檢察知名度,提高檢察執法公信力。
注釋:
1.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加強檢察文化建設的意見.2010-12-01.
2.張耕.檢察文化初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頁.
3.徐漢明,1951年10月出生,湖北鄂州人。一級高級檢察官,全國檢察業務專家。現任湖北省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黨組副書記。
作者:李夢優 單位: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政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