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教學中高職證券投資學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證券投資學以提高證券投資技能為教學目標。開展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理解中國股票市場是如何在各種歷史因素的作用下演變和發展的,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股票市場運行的規律和特點。不僅探討了在高職證券投資學課程中引入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必要性,也指出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證券投資學;股票市場歷史
高職證券投資學以提高學生的證券投資技能作為教學目標。它要求學生在掌握必要的證券投資理論和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具備將理論應用到投資實踐的能力。多數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普遍缺乏對證券投資的了解。對于一門理論綜合性強、高度強調實踐性的課程來說,要在短時期內提高證券投資技能具有很大的難度。高職證券投資學究竟應該教什么、怎么教,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開展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教學是提高證券投資技能的有效方式。“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雖然在歷史進程中沒有兩件完全相同的事情,但人類行為的固有特點一直沒有發生變化。無論用什么原因解釋價格的波動,它終究只能通過投資者的買賣行為得以推動,這就奠定了歷史教學在提高證券投資技能方面的理論基礎。歷史不僅告訴投資者過去發生了什么,更能夠在類似事件發生時為投資者的決策提供參考。
一、為什么要學習中國股票市場的歷史
(一)市場的漲跌有規律可循
自1984年發行第一只股票,中國股票市場已經走過了30多個春秋。經歷了多個牛、熊市的轉換。仔細分析市場的歷史背景,可以明確一點,市場的漲跌至少與以下三種因素密切相關:資金、股票供給和監管層的干預。1.資金是股價上漲的驅動力量。資金進場是股票市場上漲的必要條件。資金離場則會導致股市下跌。離現在最近的一次熊市發生在2015年。證監會于2015年4月開始采取多種措施降低資金杠桿,之后不斷強化,最終在7月強行關閉了為場外配資提供入市渠道的HOMS端口。資金供給的急劇減少和股災的形成密不可分。與之對應,我們早在1996年就看到了相反的案例。1994~1996年,中國出現了較明顯的通貨膨脹。1996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了關于停止辦理新的保值儲蓄業務的緊急通知。面對通貨膨脹壓力,停止辦理新的保值儲蓄業務迫使投資者將資金從貨幣市場轉出。1996年是中國股票歷史上著名的牛市年。2.股票供給的大規模增加是市場下跌的重要原因。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授權國務院在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中調整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有關規定的決定》,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由于擔憂注冊制實施后可能出現的股票大規模發行,股票市場出現了持續性的下跌。更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1993年。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擴容,恰在這一天,股市由上漲轉為下跌。既然股票大量供給易使股市下跌,那么為了阻止股市下跌暫停股票發行也就自然成為救市手段。在中國股票市場歷史上,至少出現8次IPO暫停。3.監管層對市場的干預更是長期以來影響著中國股票市場的漲跌。2017年4月,證監會主席稱“10送30”中國式高送轉世界罕見,一些公司的股價當天便以跌停開盤。諸如此類案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人民日報和新華社也常常發表股票市場的評論性文章。“政策”由此成為中國股市的重要特點。
(二)重大投資機會的出現離不開特定的歷史事件
回顧中國股票市場中出現過的牛股,大多與歷史上的特定重大事件有關。2017年雄安新區建設促成了河北省股票的全面上漲。2016年供給側改革造就了華菱鋼鐵、2015年南北車合并創造了中國神車、2014年“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中國交建等中字頭股票、2013國家安全委會的成立帶動了英飛拓、2012年溫州金改下的浙江東日、2011年十七屆三中全會將文化產業確定為支柱性產業下的天舟文化……就內容來看,這些事件沒有任何的關聯;但就其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而言卻是相同的,它們都是特定歷史時期最具有影響力的事件。這對高職證券投資學的教學實踐具有重大啟發。一方面,通過歷史學習,學生可以了解歷史上的牛股及其成因,獲得寶貴的市場經驗;另一方面,這為高職證券投資學的教學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供給側改革為例,依照傳統教學思路,教師首先要向學生解釋什么是供給側改革,然后分析供給側改革對相關公司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樣的教學模式對高職學生是不合適的。高職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分析能力難以應對這種教學方式,它會讓高職學生疲于應付快速變化的市場,陷于無止境的學習之中,喪失學習的興趣。高職《證券投資學》完全可以弱化相關事件對公司在經營、財務等方面的影響力分析,抓住其對投資者心理具有重大影響這一共性,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市場追逐熱點行為的理解上。
(三)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為風險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證券投資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對于剛剛接觸證券投資的學生來說,如果只是對風險進行說教,是不可能真正提高風險意識、培養風險應對能力的。回到中國股票市場的歷史中去,以史為鑒是培養風險意識、提高風險應對能力的有效手段。證券投資實踐活動絕對不能紙上談兵,需要豐富的經驗才能在充斥著危險的市場中生存和發展。沒有經歷過市場大起大落的投資者是永遠無法理解投資風險之大的。在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學習中,通過對風險事件的反復強調和相互對照,能夠有效培養起風險意識。2007~2008年,上證指數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內,從6124.04點跌到1664.93點,跌幅為72.8%。2015年,上證指數從5178.3點跌到2638.3點,跌幅達到49%,“千股跌停”刷新了人們對風險的認識,只有將這樣的事實擺在學生面前,他們才能真正認識到市場的兇險。
二、如何開展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教學
要講清楚30多年的歷史,單獨開設一門課程也不為過。高職證券投資學要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講授中國股票市場的歷史,就必須選擇好恰當的介入點。高職證券投資學以培養證券投資技能為教學目的,這就決定了應從投資的角度開展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教學。(一)以時間為序向學生介紹證券市場的漲跌及其成因了解股票市場每一輪牛熊市的成因是學習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第一步。滬深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上證指數和深圳成指在股票行情軟件中分別起始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4月3日。以此為起點,高職證券投資學應詳細介紹每一輪牛熊市的宏觀經濟背景、政策動向和重大事件。這對于學生了解歷史、獲取經驗具有重要作用。以監管層對市場的干預為例,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就為投資者上了重要的一課。交易所的成立向市場傳遞了當局發展股票市場的重要信號。自開業第一天,上證指數便連續上漲。為了給市場降溫,交易所先是在1990年12月27日將漲跌停板幅度由5%下調到1%,又在1991年1月7日再度下調到0.5%,連續縮小上漲幅度最終導致市場在1月份由牛轉熊。在這一歷史階段,投資者不僅可以學習到監管層的干預對市場的影響,而且能夠體會到當市場沒有響應監管層意志時,監管層會不斷強化對市場的干預,直到市場趨勢改變。以時間為序講解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好處在于能夠讓學生接觸盡可能多的歷史事件,更好地理解市場如何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波動。這是案例教學所難以達到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分析不同時期股市漲跌的共性和差異,尋找其中的規律。此外,市場的演繹具有邏輯上的關聯性。1994年底,監管層表示出了“寧可慢、但求好”的態度。1995年的股市行情除了因國債期貨市場關閉而出現井噴性行情外,全年沒有好的表現。類似的情形不止一次出現,如2005年“使股指穩定在新的水平上”,2007年的“倒春寒”。以時間為序講授中國股票市場歷史,能夠使學生了解市場的演繹路徑及其前后關聯性,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全局觀,這對于提高證券投資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二)尋找漲跌成因的共性有助于掌握證券投資理論和分析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在介紹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同時,高職證券投資學應高度重視每一輪牛熊市成因之間相同性和差異性的分析。這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影響股市漲跌的規律,實現理論在實踐中檢驗,實踐升華為理論的認知過程。我們先看以下幾個事件。1996年3月,人民銀行宣布停止辦理新的保值儲蓄業務;1998年4月,最早的2只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上市交易;2005年7月,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后開始進入升值階段;2008年11月,4萬億基建投資;2014年,滬港通開通。表面而言,這些事件彼此間完全不同。對它們的了解也需要不同的理論知識背景。保值儲蓄與利率有關,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屬于證券的類型之一,人民幣和美元脫鉤與匯率有關,4萬億基建投資屬于財政政策,滬港通屬于證券創新。如果對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學習只是就事論事的話,學生很難理解學習的意義,很容易為了學歷史而學歷史。高職教師有必要向學生點明這些事件的共同點。它們不僅屬于特定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更具有增加資金供給的共性。通過這樣的點撥,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獲得了經驗,而且真正掌握了證券投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方法。再以“重大投資機會的出現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事件背景”為例,我們應如何讓學生掌握重大投資機會的分析能力呢?如果只是分析重大事件對公司的經營、財務等方面的影響,那么學生未來面對重大事件時還是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是由學生的知識水平所決定的。引入行為金融,向學生指出重大事件在特定歷史時期對市場所產生的影響,事情就變得簡單了。在歷史學習中,反復對照不同的歷史重大事件,用心體會,學生是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對事件重大性的判斷力的。
三、歷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從投資的角度展開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教學
股票市場的參與者眾多,各類參與者懷揣著不同的目的。同一事件對不同的參與者來說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以發行股票而言,政府希望它能夠為實體經濟輸血,公司希望通過它籌集資金,中介機構樂于借此賺取中介費,投資者卻常常對其表示反感。不同的立場決定了對同一事件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高職證券投資學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此非常清醒,不要糾纏于是非判斷,而應緊緊圍繞事件對市場漲跌的客觀影響及投資機會的判斷。對于新股發行,高職證券投資學最恰當的做法是通過向學生展示因新股大規模發行而導致股市下跌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新股大規模發行對市場的客觀作用。在投資機會上,向學生講明白持有原始股的公司及券商股的股價可能因新股發行而上漲。高職證券投資學的教學目的是提高證券投資技能。它體現在對市場漲跌及投資機會的判斷能力及操作能力上。至于各類事件的孰是孰非,它和證券投資技能的關系并不大。這就決定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高職證券投資學必須從投資的角度展開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教學。
(二)對重大歷史事件和監管層表態一定要反復對照、用心體會
“重大投資機會的出現離不開特定的歷史事件”,這句話隱含了一個前提,即投資者必須具有判斷機會重大與否的能力。高職證券投資學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對事件重大性的理解及判斷能力。是否能夠引起全體投資者的關注是理解重大性的重要依據。以前面所提到的雄安新區、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等為例,它們都在特定歷史時期被市場反復提及,吸引了市場全體參與者的關注,歷史教學就是要通過大量的歷史案例不斷強化學生對重大性的理解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學生才能夠準確理解投資者的心理,理解市場熱點的形成和發展。監管層的干預是中國股票市場的特色。監管層常常通過《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表達觀點。因此,熟讀這些媒體過去發表過的言論,用心體會它們的措辭,對于理解監管層的用意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指出“對于目前證券市場的嚴重過度投機和可能造成的風險,要予以高度警惕……做好八項工作”,隨之而來的便是漲跌停板制度的實施。2015年6月3日,新華社針對大學生炒股發表文章,告誡“大學生炒股,要理性,國家不會保證不跌”。隨后,監管層關閉HOMS系統,切斷了場外配資的入市渠道。看似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卻有著本質上的相同。監管層通過媒體釋放出態度后,隨后推出強有力的措施,造成了股票市場的快速變化。
(三)將行為金融學作為歷史教學的基礎理論
股價的波動既與特定的歷史事件有關,也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由于歷史事件的發生和演變會涉及很多方面,對每一件重大事件都深入分析是不適合高職證券投資學的教學規律的。行為金融學著眼于投資者行為的分析,為歷史教學提供了獨特的角度和一致性的分析方法。它對于學生理解市場波動具有重要作用。就內容來看,現有證券投資學教材主要介紹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以及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等證券投資理論。即使對行為金融理論有所涉及,也沒有將其作為重點。在開展中國股票市場歷史的教學時,有必要將行為金融理論作為基礎理論,以此提高學生對價格波動的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饒育蕾,盛虎.行為金融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2]阿奎.喧嘩與騷動:新中國股市二十年[M].中信出版社,2008.
[3]李鵬.中國股市影響因素趨勢分析[J].時代金融(中旬),2014(8).
[4]李幛喆.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07年)[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作者:段勇 單位:杭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