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驗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主旨,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體驗教育,發現動手制作教學輔助器具,提高課內知識鞏固;課堂實驗動手操作,促進學生直觀地理解知識內容;多樣化的課后活動,豐富地理教學。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實施體驗教育的策略與原則,以期對初中地理教學有所啟發和借鑒。
關鍵詞體驗教育核心素養初中地理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生活中不少人存在著分不清東南西北、不能很好地使用地圖等的情況。這些不會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情況,表明學校所學和實際生活需要的知識出現了偏離。怎樣才能讓學生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呢?通過查閱相關研究資料,筆者對體驗教育有了一些了解。體驗教育最早源自外展(OutwardBound)訓練學校,通過野外訓練讓參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際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質。到了現代,體驗教育發展為教育者依據德育目標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個體經歷,創設相關的情境,讓未成年人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感悟,通過反思體驗和體驗內化,形成個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品質,在反復的體驗中積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為。體驗教育倡導以體驗為核心的學習方式。它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筆者開始嘗試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體驗教育。
二、體驗教育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
(一)動手制作教學輔助器具,鞏固課內知識
根據《上海市初中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以下簡稱《教學基本要求》),經緯網部分的學習要求達到“理解地圖上經度、緯度的標注”和“運用經緯網地圖,判讀某地的經緯度”等。這些內容根據學習水平的劃分標準,已經屬于“應用”級別。1.簡易地球儀制作材料:乒乓球、鐵絲過程:①在乒乓球的中部畫一個圓圈,作為赤道。②在乒乓球上再畫兩個經線圈,這兩個經線圈的交點就是“北極”和“南極”。③將經線從“赤道”至“極點”三等分,然后以極點為圓心,分別經過經線上的兩個等分點在乒乓球上畫兩個圓,得到緯度為30°和60°的緯線圈。④將兩個“極點”各鉆一個孔。把鐵絲彎成半圓形狀,并把完好的鐵絲穿入乒乓球中,簡易的帶有經緯網的地球儀就做成了。根據需要,學生還可以在這個地球儀上添加其他更多的內容。2.實踐活動收獲通過繪制經緯網,學生對經緯線的認知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相關課后練習中能更好地自主完成習題。有些學生則增加了諸如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等內容,還有學生畫了各大洲的輪廓并用彩色填充。
(二)課堂實驗動手操作,直觀地理解知識內容
1.以“海陸的變遷”中板塊實驗為例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于“海陸的變遷”一課的相關要求包括“識記全球六大板塊”“理解地震與火山的分布”“理解板塊運動與山脈的分布”。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讓他們理解后面兩點是比較難的。于是筆者準備了彩色紙打印地圖,并裁剪成板塊,讓他們根據要求操作演示。(1)課例摘錄動手做活動1:利用彩色大陸紙片和練習單,結合課本第28頁“世界海陸的變遷”,分辨書中練習圖中的ABCD分別表示哪個大陸?他們的相對位置是如何變化的?試一試:能否將這幾塊大陸大致拼合成為一塊大陸?動手做活動2:利用兩張大陸紙片模仿兩個板塊,平整地放在桌面上,將兩個板塊相對地互相沖撞,會有什么樣的現象?學生實驗的時候還發現,紙張拱起來了,或者一張紙被另外一張紙頂起來了,而世界上很多的山脈也就是這樣被“擠壓”出來的。那么結合地圖和板塊示意圖,你可以找到哪些被板塊“擠出來”的山脈?又分別是哪兩個板塊的擠壓?除了擠壓,在板塊之間還有什么其他的運動形式呢?教師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增生邊界”視頻。在不同板塊之間,運動形式有所不同,除了剛才看到的互相擠壓,還有張裂,從而形成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對巖石圈格局產生不同的結果,并且板塊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能量容易造成地震。運動中產生的縫隙容易使得地幔層的巖漿溢出,有時甚至會造成火山噴發。教師接下來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和板塊示意圖。(2)實踐活動收獲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識,通過動手演示板塊運動,學生能比較直觀地看到自己的實驗結果,并由此引申到板塊運動,在實驗之后進行解釋,學生能很快吸收內化。實驗器具也經歷過幾次更新。從最初的讓學生自行剪裁大陸板塊,到后來教師準備好彩色大陸紙塊,分發給學生,在課堂上結合世界空白地圖辨識大陸、板塊運動等,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合作。2.以“黃土高原地區”中的水土流失實驗為例根據《教學基本要求》,對黃土高原地區的學習要求是“地表特征、歷史文化、生態治理”。黃土高原地區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水土流失嚴重。筆者在有的課堂使用了各種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的,知識的獲得不夠主動。(1)課例摘錄實驗準備:裝有不同類型土塊的托盤、支撐木塊、燒杯、噴瓶等。實驗名稱:檢驗覆蓋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實驗步驟:①燒杯放在水池內,支撐木塊靠近水池。②放置托盤于木塊上,托盤一角對準燒杯。③用噴瓶將500毫升的水,從土塊上方澆淋。④觀察比較同組的水土流失情況,填寫活動單。不同小組實驗結果進行反饋,請討論:影響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有哪些?(2)實踐活動收獲課堂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比,認識到了植被、土質等自然要素會對水土流失產生影響,這樣的實踐經驗比被動吸收更有效。同時,學生在實驗中學會合作,學會思考探尋事物表象背后的原因,促進了其地理實踐能力的形成。
(三)多樣化的課后活動,豐富地理教學
地理統計圖表是根據數據資料繪制成的直觀圖形,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過程和信息量化處理的一種形式,具有將地理信息數據化、直觀化的優勢。在地理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利用地理統計圖可以使枯燥的數據變得直觀、生動,便于分析和比較各種地理事物“量”的變化和相互關系。
1.活動內容
根據所學知識,自選一個城市進行相關數據查詢,填入表格后再根據數據繪制統計圖,并完成說明部分填空內容。橫坐標軸上標注時間,縱坐標軸上根據所用數據設定相應的降水量數值。最后進行整體裝飾。
2.實踐活動感悟
有不少作品反映出學生容易混淆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問題。他們將氣溫畫成了柱狀圖,降水則用曲線圖表示。氣候圖表的學習本身就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通過活動展示學生能力的同時,也給了教師發現學生學習難點的機會,從而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學習難點。
三、實施體驗教育的策略與原則
體驗教育在教學中有多種實施方式,本文主要對教學實踐中較為有效的三類方式進行梳理。
(一)以輔助課內教學為主,在課堂內進行的體驗教育活動
此類在課堂內操作進行的活動,大多以實驗類型為主,內容多樣。一般適用于新授課,從而幫助學生在第一時間較好地掌握重要的知識點,突破教學難點。因此,需要教師注意:(1)合理安排活動在教學設計中的比重。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授課時間里,將設計的教學內容有效地完成。(2)提前做好活動準備。教師應該在學生操作活動之前做好一切準備,包括活動中的實驗材料、器材等。還要教師自己事先將設想的實驗進行預演,以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或論證實驗活動的可行性。(3)教師在活動中需要關注進程,及時引導。教師應該在過程中進行關注和一定的指導,因為實驗結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認知。同時,在實驗中會發生預期以外的課堂生成情況,教師若能合理指導、利用,不僅可以幫助現場的學生更好地發現、認識該現象,還可以為后續的教學做好相應的鋪墊。
(二)鞏固課內教學知識,在課堂外進行的體驗教育活動
此類活動在課堂外進行操作,目的是為了鞏固教學知識,所以種類較為豐富,前文提及的簡易地球儀制作、氣候統計圖繪制等屬于該類型的活動。此類活動不僅可作為新授課后的作業,還可進一步完善作為后續課程或者復習課等課型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課內未能順利解決的難點。該類型的活動一般在課后進行,但因其內容的特殊性,需要做到:(1)設定完成的時間節點。比起課內活動,對課后的活動部分學生的完成效率有所下降,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內容規定完成時間,一般以一周以內為佳。例如氣候統計圖的繪制,在學生學習氣候類型的時候就可以布置為家庭作業,既能將學生所學知識及時鞏固,同時又和平時成績聯系起來,促進學生有動力地去完成任務。(2)加強指導反饋,及時修正錯誤之處。同課后作業會反映出學生不能理解、掌握的內容一樣,此類活動也可以將學生有關該內容的不足暴露出來。所以,教師應在控制時間節點的前提下,及時對學生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糾正,幫助學生盡早地解決相關難點。
(三)開展以拓展學生能力為主的體驗教育活動
比起前兩類活動,此類型的活動需要更高層次的能力要求,所以教師不僅要分層指導,還要強化過程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地理。真正的教學要達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善于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學生只有感覺到地理知識對自己是有用的,學習積極性才會高漲,并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配合適當的體驗教育活動,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教給學生能指導以后生活的知識,鼓勵學生將地理知識更多地運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而努力。
作者:劉秋華 單位:上海市梅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