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類高職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面對“專業”與“通識”機械分割、涇渭分明,通識教育流于表面的現狀,建筑類高職院校應秉承“全人教育”理念,依托行業基礎,將人文素養與專業特點相結合,挖掘人文素養資源如文學作品中的建筑歷史文化、審美意識、意象內蘊、哲學理念和人文情懷,研發出與建筑類高職院校相匹配的文學與建筑并舉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將文學作品中的建筑書寫貫穿于通識教育各個環節,讓學生自主地從文學作品中找尋和搭建已消失的建筑世界,在建筑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中打通學習瓶頸,文理工相通,文學、建筑、哲理、美育、歷史等知識融會貫通,陶冶情操,洗滌心智,成為技術高超、品格高尚和心懷天下的現代建筑者。
[關鍵詞]文學;建筑;高職;通識教育;改革
通識教育又稱博雅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強調知識的理性和人文的感性相結合,目標是基于人格塑造“全人教育”,使受教育者在真理與信仰、理性與情感、學問與人格、身與心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1]。通識教育能有效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高職教育的知識整合,積極實現高職職業能力的終身化,高職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立足于通識教育。但現今的高職通識教育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課程設置范圍局限,沒有系統建構,涉及領域少而單一,主要是傳統人文素質教育理念下形成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模式,“專業”與“通識”之間壁壘高筑,機械分割,通識教育沒有整體規劃,課程與課程缺乏內在銜接,難以成為專業必修課程的有益助力,也難以推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2]。這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影響學生塑造適合自身知識結構的可能,甚至影響整個學校的綜合競爭力。
一、建筑類高職通識教育發展的現狀
在建筑行業轉型升級、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推進“雙一流”“新工科”和“雙高”建設,探索多元化協同育人體系,建構復合型專業,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德才兼備、全方位發展的人才,其中,“多元化”離不開人文通識教育[3]。而現今的建筑類高職偏重職業教育,人文課程邊緣化;人文知識與建筑技能兼備的教師缺乏;學生偏理工,談文色變,因此人文通識培養流于表面,難以推廣,亟待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在此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拓展思路,依托行業基礎,掌握專業特點,將人文素質培養與職業背景相結合,挖掘人文素養資源如文學作品中的建筑歷史文化、審美意識、意象內蘊、哲學理念和人文情懷,研發出與建筑類高職院校相匹配的文學與建筑并舉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將文學作品中建筑文化和建筑行為貫穿于專業課程、公共選修課、實驗實訓、課外實踐和校園文化活動中,將通識教育立足于建筑專業特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地從文學作品中找尋和搭建已消失的建筑世界,在《阿房宮賦》《岳陽樓記》《水滸傳》《紅樓夢》《十二樓》等文學作品的亭臺樓閣、園林山水、古城廟宇、宮殿庭院等建筑意象中,以及這些建筑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地理中打通學習瓶頸,文理工相通,文學、建筑、哲理、美育、歷史文化等知識融會貫通,全面發展。
二、文學與建筑交融視野下建筑類高職通識教育創新與發展的可行性
(一)文學與建筑相依相存
建筑為人類提供遮蔽之所,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背景和空間,為文學提供素材和意象原型,凝聚人類情感。而文學是人學,反映人類生活,傳承建筑文明,真實記錄和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建筑文化和審美,建筑的研究離不開文學。如《詩經》中周代宮殿形態、城市發展、宅院構造和園林萌芽等;《楚辭》中依山傍水的建筑意識;諸子百家作品中建筑的起源、審美理念和哲學思維等;詩詞歌賦中市井民居、名都王城和亭臺樓閣等[4]。文學與建筑作為記錄人類歷史發展的工具,存在著割舍不斷的聯系。文學與建筑相通,互為手段。文學以建筑為意象,借助建筑敘事,搭建故事空間,營造意境和表達感情。在建筑營造的空間書寫中,文學描述故事背景、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動情節發展,在結構形態、敘事方式、意象特征、意境營造等方面與建筑互動互證,相融相生。如林徽因的《橋》將環洞、橫梁、泥石、欄桿、橋墩、石板等建筑元素引入詩歌,表現人類的剛健、力量、雄偉和堅定;《中夜鐘聲》中,參差歪斜的詩歌排列對應搖搖欲墜的建筑形態,揭露時代的壓抑和人性的無望;《笑》中的“深笑”在“飛檐”狀詩歌造型中由平地清泉而起,直飛矮墻,越過高塔,靈動輕盈。文學作品中的建筑景觀、建筑行為、營造制度和倫理等都是建筑類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堂上最生動的素材,可引導學生立足專業興趣,在建筑形態體制中自覺接受審美和人文的洗禮。學生可以通過文學作品所反映的嚴謹科學的勘測規劃感受建筑發展,沉淀歷史文化精神;在莊嚴秀麗的古建筑中肯定民族偉大,樹立文化自信;在精巧絕美的建造中體驗美,提高審美水平;在“法天象地”的建筑觀中感受自然理念,培養綠色和諧的人文關懷。文學素養和職業技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也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有力保障。建筑觸動文學靈感,推動文學發展,文學作品中展現著空間的符號、跳動著建筑的音符和流動著營造的軌跡。文學書寫建筑,通過建筑抒發情感,實現“詩言志”。在文學與建筑交融的世界中沒有文科、理科和工科之分,也沒有專業和學術的壁壘。“文”“建”并舉是建筑類高職促進通識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文學蘊含的建筑審美可促進美學教育
文學和建筑基于特定歷史文化以一種共同的審美向度和體驗觸摸人們的心靈,給人在精神上帶來顯著的積極的感受,在體驗美、感受美的過程中喚起對美的向往[5]。建筑是人類力量和智慧的凝結,是美的藝術,其形體、結構、裝飾和構件等都是美的存在。而文學體現著“人的尺度”,真實呈現著人類的建造活動、空間感知和審美情趣,展現著歷代中國人的建筑喜好、追求和想象。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唐杜牧《阿房宮賦》)中精巧壯麗的造型美;“九天閶闔開宮殿”(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和“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唐杜牧《過華清宮》)中威震四方的氣勢美;《紅樓夢》中的樓閣交錯、曲徑通幽的設計美[6];“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明人計成《園冶》)的意境美以及《桃花源記》中落英繽紛的人間仙境美。文學作品中的建筑美,是通識教育美的養分,可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打開學生美的視野,如“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封。蘿懸千澗月,風落半空鐘。”(明吳禮嘉《題懸空寺》)在造型、色彩、高度、動感和聲音的整體氛圍營造中使山西懸空寺動人心魄的氣勢沖擊人們視野,讓其領略建筑天斧神功的震撼美。“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衣冠繁會文昌夜,旌戟森羅武庫秋。美酒名謳陳席座,凝笳咽鼓送華車舟。”(金李汾《汴梁雜詩》)更是通過顏色、光亮、味道、形態、動作等打開人類全部美的感官,使其身入其境,淋漓盡致地感受帝王古都開封的繁盛似錦。建筑與文學碰撞中的美不是單一的,是融合了文學、建筑、書法和音樂等各種藝術的美,是美的集合,可使學生在感受建筑美的同時觸類旁通,吸收其他藝術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品格。如宮殿、正堂或園林中懸掛的匾額、對聯和題名等,點名了建筑空間意蘊又展現了文學風格,是書法、文學、工藝和建筑美的有機結合。再如《桃花源記》中“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視線由外而內,逐層深入,步調分明,節奏清晰,空間序列明確,充滿音樂和韻律感,給人以美的享受[7]。
(三)文學記載的建筑歷史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流血成渠的殺戮。”《平郊建筑雜錄》中承載著歷史,述說著人類的光輝歲月和優秀文明,有助于學生提高思想意識,樹立文化自信。因此,在文學作品中追尋我國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建筑奇跡和建筑文明尤為重要。我們可以從歷代文學作品的文學敘事中構架出中國建筑歷史文化的宏偉藍圖。我們可以從《韓非子•五蠹》的“構木為巢”中看到中國木構建筑的源頭;從“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史記》)和“……古人謂之綺井,亦曰藻井,又謂之覆海。”(《夢溪筆談》)以及“椒圖,其形似螺螄,性好閉,故立于門上。”(藝林伐山)等描寫中看到建筑構件的發展;從《詩經•公劉》的遷居—堪地—營城中看到堪輿學和風水意識的萌發;從“內之為城,外之為郭”(《管子•度地篇》)看到城市的規劃[8];從司馬相如《上林賦》、揚雄《蜀都賦》、班固《兩都賦》和張衡《二京賦》中看到我國古代恢宏壯觀的名都古城以及宮廷禁苑。這些都是中華兒女建筑史上的豐功偉績,是國人優秀文化的結晶,它們印證著中國人民高超的技藝、改造自然的勇氣和蓬勃奮發的精神狀態,是大學通識教育必須要植根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自信的來源。我國近代后的建筑發展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建筑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國際影響力不大。中國設計師們也走過了從全盤接受西方到回歸本土文化的艱難探索過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魯迅語),現今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從中國建筑歷史文化中吸取養分,從文學作品中獲取靈感,如《離騷》的仙人承露、《桃花源記》的桃花園林、《紅樓夢》“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大觀園以及“曲水流觴”等文學意象都促進了許多建筑的形成和發展。因此,作為輸送國家建筑類人才基地的建筑類高職院校,在通識教育中,應培養學生文學與建筑交融的視野,從文學作品中吸取歷史養分,實現文化認同。因為我們不只要培養學生的建造技術,更要健全學生身心,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讓其擁有正確的政治站位,堅定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操[9]。
(四)文學蘊含的建筑理念可提高學生的哲學思維
文學與建筑都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成果,凝聚著人類的思想與智慧。文學與建筑交融視野下的文學文本,有建造技術、工匠精神和工程法則,更有建筑思想和營造理念,表現著人類自然探索過程形成的宇宙精神、哲學意識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與邏輯。如中國文學建筑書寫中就凝聚著中國古人“法天象地”過程中所形成的親近自然、天圓地方、天人合一、陰陽相合、風水五行等宇宙觀和哲學思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中國古人很早就有了“法天象地”的自然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莊子》)因此他們在拓展生存空間的建筑活動中貼近自然,天人合一。如《楚辭•九歌》“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人與萬物和諧共筑最佳居住環境。中國文學作品中山水環繞、花草溢香的“筆下園林”;松竹梅等君子“比德”意象;《葬經》中的風水意識等也都體現了古人樸素的自然建筑觀[10]。古人觀天地、萬象和規律都根據自然,自然有四季,交替運轉,變化流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講究陰陽相合,互動相生,如建筑中“且柱為陰數,天實陽元,柱以陰氣上升,天以陽和下降,固陰陽之交泰,乃天地之相承。”(《舊唐書》)取之自然、回歸自然,人類是自然的開拓者而不是終結者。愛護自然、貼近自然、綠色建造、和諧人居的建筑理念具有世界格局,它有助于優化學生的通識教育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人格和品質,拓展其建筑視野。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人類的渺小和自然的偉大,培養建造的信心與勇氣,樹立改造世界的決心。同時,陰陽互動相生的老莊哲學也讓學生懂得事物的發展性,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建筑營造活動中體悟人與自然的相依相存,明白建造要依循自然規律,實施建筑的同時營造良好環境,愛護地球,保護我們的遮蔽之所,讓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五)文學塑造的建筑意象蘊含深刻的人文情感和關懷
當下中國教育主要存在著三方面的缺失或不足,即知識本位主義、人文精神的失落、生活世界的疏離。通識教育是一種啟發心智、喚醒心靈的教育,體現人文關懷,在主體性與客觀情境互為主動中完成“人之覺醒”。文學與建筑意境相生,蘊含深刻人文情感的意象塑造是建筑類高職通識教育提升的重要助力。文學與建筑交融視野中的意象凝聚文學色彩、建筑審美和人類情感。人們以建筑為原型,通過亭臺樓閣、宮殿城池、寺廟塔橋、門窗廂房、匾額對聯等意象表達情感,抒發意志[11],有“十里長亭”送別的惋惜之情;有“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宋秦觀《鵲橋仙》)纏綿悱惻的愛情;有“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唐李白《夜宿山寺》)的豪邁氣概;有“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唐白居易《廬山草堂記》)懷才不遇避世的傷感;有“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宋晏殊《浣溪沙》)傷春惜時的惘然;有“雨洗東坡月色清”(宋蘇軾《東坡》)縱情山林的愉悅;有“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保家衛國的熱情;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心系天下的偉大志向。文學與建筑通過意象塑造意境相通,友情、愛情、親情,人生體驗、仕途感悟、家國情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各種情緒和感受包羅萬象,全方位展現人類的情感認識、價值衡量和世界思考,意蘊深沉,啟人神智,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這都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宇宙和人生的認識,在學習工藝的同時充沛情感世界,豐富人文情感,展現人文關懷,理智與心智共同發展,實現通識教育的“全人教育”目的。
三、文學與建筑交融視野下建筑類高職通識教育改革與創新的路徑
(一)構建“文”“建”交融的通識教育體系
契合國家文化傳承的重要戰略政策,基于“全人教育”的通識培養,文學與建筑并舉,研發出與建筑類高職院校相匹配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包括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教學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目標、考核機制和評價制度等,并在教學實踐中推廣和實踐。新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要有全局意識,兼顧專業課程、實習實訓、校園文化、校外實踐等各方面各環節中文學與建筑交融的可行性與實施路徑,改變生硬普及的教學模式,立足建筑行業特色,從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出發,深挖文學世界中的建筑審美、歷史和人文情感,讓學生在中國建筑世界、建筑歷史以及中華偉大建筑文明的重構中自覺主動地接受美學、哲學、社會學等各方面知識;在建筑審美和意境空間中洗滌心智,陶冶情操,豐富內心世界,形成辯證性科學的思維邏輯和愛心、仁心縈繞的人生理念,成為技術高超、品格高尚和心懷天下的現代建筑者和優秀的文化傳承者。教學實施模式應多元化,要突破“專業”與“通識”的壁壘,將“文”“建”交融運用于學生教育各方面。專業課程,如建筑歷史、工程材料、施工工藝、識圖構造等知識的講授中,教師可以以文學作品中記載的中國古建筑形體、造型、裝飾、材料、制度和技術等為例,幫助學生打通古今文明,在中國建筑發展和營造活動中快速樹立立體空間思維和建筑審美意識;實習實訓中,如規劃、設計、施工、測量等實操,教師可以給同學們展現文學作品中中華大地上發生的宮殿營造、城市規劃和堪地測繪等偉大創舉,激發學生改造自然、規劃美好家園的信心和勇氣,傳承工匠精神;戶外建筑實踐中,教師們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和實地丈量建筑遺址、民居宅院和鄉村園林,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探尋建筑行為痕跡,感受建筑風情和民族特色,建立綠色建筑、和諧自然的建筑觀和人生觀;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通過文學閱讀、文化宣傳、寫作比賽、知識性演講等展現文學書寫中的建筑世界;通識課程中,可以開設文學與建筑交融的人文選修課程。
(二)設置契合“文”“建”交融理念的核心課程
突破學術分科,文學與建筑并建,通識教育與專業必修課程相交融,綜合考慮學生的基本通用能力、可遷移能力以及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科學精神的結合,立足文本閱讀和建筑歷史景觀,研發出一批經典、高水平的文學與建筑交融的通識教育體系下的核心課程,如開設“文學與建筑”“儒家建筑學”“道家建筑審美”“中國建筑文化”等人文通識教育課程。文學閱讀融入專業角度,專業視野激發人文素養拓展,以建筑文化追尋帶動知識全盤性整合。同時,依據文學和建筑都具備空間感、動態感和立體感的特點,核心課程的教師還可以嘗試微課、慕課或虛擬仿真的教學模式,將文學敘事中的建筑結構、造型、色彩和意境等通過視頻、動漫、VR、AR等途徑立體鮮活地展現出來。核心課程并不拘囿于人文通識課,也可以在專業課程中建立,根據專業教學中建筑與人文結合的深度和廣度來選擇,這更將有助于改革建筑類高職通識教育中原有的人文與建筑相分離的培養模式。教師引導學生從專業知識出發,讓文學作品中“靜態”的建筑景觀鮮活展現,讓學生消除對人文知識的本能排斥,自覺自愿接受人文通識熏陶,形成能動性思考和判斷,加強與教師對話,獲得人文素養的實質性提高,實現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教育理念和全人教育目的。
(三)建立“文”“建”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人文與技能素養兼備的師資團隊是新型通識教育體系實施的重要保證。單具文科思維的教師無法實現建筑文化的通識引導,只有建筑專業知識的教師也無法完美地承擔人文知識的講授和中華文化的普及和推廣,只有同時具備人文素養和建筑領域視野的“雙師型”教師才能勝任其核心課程的講授,才能立足人文基礎,交融建筑文化視野,引發學生的通識學習興趣,拓展文學、建筑、音樂、繪畫、歷史等各方面知識和能力。依托新型通識教育體系,培養課程教師的“雙師”素質,兼具人文和建筑專業能力。要鼓勵教師多元化發展,人文和技能兩手抓。同時,依托學院師資平臺,整合學校各系部的專業學科適合人才,并利用校際和校企合作,尋求社會資源。可依據課程設計,長期聘請一定數量的文化育人導師作為授課主體。導師來源于校內外,學科背景和興趣領域也要多樣。導師的職業和職位背景也可多元化發展,聘請業界資深的專家、行業領袖作為導師,如聘請建筑企業專家、文化名人、景觀設計大師等,以提升課程師資的多元化,增強課程的趣味性。面對“專業”與“通識”機械分割、涇渭分明,通識教育淪為專業教育的“附加品”的現狀,建筑類高職院校應發揮專業優勢,深挖“建筑”本身承載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氣質,利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中記錄的建筑發展、營造活動和審美原則整合學生對文學、建筑、歷史、地理、美學以及哲學等各種知識的認知。引導學生立足專業興趣,在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營造行為中感受建筑發展,沉淀歷史文化精神;在雄偉壯麗的古建筑中肯定民族偉大,樹立文化自信;在精致絕妙的工匠技藝中體驗美,提高審美水平;在“法天象地”的建筑觀中感受自然理念,培養綠色和諧的人文關懷,實現通識教育整合知識、啟迪心智,促進身心各方面發展的“全人教育”目的[12]。
作者:馬麗君 單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人文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