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碳排放權交易會計核算實施思考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傳統經濟增長理論框架中沒有納入生態系統,而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環境因素與人類之間相互影響程度不斷擴大,單獨將環境因素進行反映、管理和控制被提上日程。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開始在國民賬戶系統(SNA)中的資產類賬戶核算環境資產。不久聯合國又頒布了SNA的子賬戶———環境經濟核算系統(SEEA),明確將生態系統作為環境資產核算的范圍,這個系統核算生態及其退化,將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分為供應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
實踐證明,環境資源是有經濟價值的,可以為人類帶來物質利益和非物質利益;同時環境資源遭到破壞,又會給人類帶來巨大損失。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威廉﹒諾德豪斯認為大氣有限的溫室氣體容量和具有全球外部性的溫室效應,可以顛覆經濟發展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2016年,主席在G20杭州峰會上承諾“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按照低碳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近年來,我國積極探索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化機制,先后在北京、上海等七個省市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所,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截至2019年,我國碳市場共納入20多個行業,電力行業全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
為配合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開展,規范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會計處理,2019年12月16日,財政部頒布了《碳排放權交易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要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業務的重點排放單位中的相關企業,按照規定進行會計處理。具體核算方法為:重點排放企業通過購入方式取得碳排放配額的,應當在購買日將取得的碳排放配額確認為碳排放權資產,并按照成本進行計量。碳排放配額可以購入或售出,差額記入“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在信息披露方面,重點排放企業應當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與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信息,包括參與減排機制的特征、碳排放戰略、節能減排措施等。頒布《碳排放權交易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小步”,但卻是建立環境會計體系的“一大步”。
1.會計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中可以發揮獨特作用。長期以來,對環境資產進行會計核算是個難點,特別是環境資產的產權、價值等難以清晰確定等因素,制約著環境會計體系的發展。碳排放權交易會計的建立為進行山、水、林、田、湖、草等每一項自然資源的會計核算,研究它們的資產負債表、生態補償價值計量方式和跟蹤環境治理的績效評價等提供了借鑒。
2.開展環境會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策協同。環境會計標準的建立和實施需要在政策、法律、市場、交易、補償、價格、評價、獎懲等方面建立一整套體制機制,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落地”。環境會計核算建立和實行后,通過提供環境資產的實物量、價值量等資產負債信息,又為環境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客觀依據。
3.讓市場在環境資產的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通過建立環境資產的市場機制,可以為會計核算提供核算的前提和會計假設。通過建立對經濟社會有巨大影響的碳、水、土壤、森林和空氣等生態系統要素市場,形成市場主體的交易關系和產權關系,為環境資產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提供基礎。
4.進一步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的會計標準體系。在新的《碳排放權交易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中沒有設立“碳排放權負債”科目,不利于明確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機制而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因此,應通過設立“碳排放權負債”等會計科目,進一步加大對污染企業的環境約束力度。從長遠看,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符合中國實際需要的碳排放權交易會計準則。
作者:夏燁 單位:中國會計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