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平衡數字經濟給女性帶來危與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數字經濟及互聯網的發展,創造數字性別紅利,擴大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價值,減輕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弱勢,為女性開創了新的就業空間和領域,為推動女性更平等、充分、高質量就業、創業提供了新契機。但互聯網發展高速期,我國性別差異指數卻有所增加,分析原因是數字技術類崗位中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女性從事STEM專業人數少,數字技術和能力不足,“未來工作”機會受阻。需要警惕“她經濟”中消費主義思潮,利用數字文化環境、配合教育、政策支持,引導女性角色轉變為“生產者+話語者”,推動女性走在數字經濟時代前列。
關鍵詞:性別差距;女性;數字經濟;未來工作
1.數字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為我國女性發展帶來契機
隨著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不斷提升,中國信通院白皮書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同比名義增長9.7%。“十四五”規劃指出,我國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切實保障女性群體發展權利和機會,深入實施女性發展綱要,持續改善女性發展環境。阿里研究院2021年出具的《數字經濟與中國女性就業創業研究報告》指出數字經濟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數字性別紅利,推動女性實現更高水平、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實現更大的經濟收益與社會效益[1]。在數字經濟發展中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優勢對產業價值鏈扁平化塑造的能力,通過去掉產業價值鏈條中冗余的中間環節,使得商品或服務可以直達用戶,因此在線教育、家政到家服務、電商直播、網絡客服、外賣配送等減少了中間環節,成為擴大女性就業規模的重要領域,減少了對女性的就業、創業歧視,推動女性工作與生活平衡度提高。但我國女性實際現狀在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和預期出現一些差異,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1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我國在156個國家中排名第107位,而2008年此數字是130個國家中排名第57位,數字經濟的發展對于女性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也蘊含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2.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女性就業和收入
數字經濟中互聯網平臺的扁平化鏈接減輕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弱勢,數字經濟互聯網在線化跨區域的就業形態方便了女性對工作的自主安排,滿足女性對于工作時間靈活性的需求,讓女性“既賺錢,又養家”。這為女性贏得家庭支持,以及進一步增加勞動供給提供了經濟基礎。國家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由于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國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從5000萬人增長至8400萬人,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0年靈活就業從業者調研,2020年我國新就業形態中女性從業者占比率達到了32.7%,基本達到了三分之一的水平。但與此相對應,2021年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終期統計監測顯示,全社會就業人員中女性比重保持在四成以上。女性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3.5%[2]。由此可見,整體女性就業比率比新就業形態中女性就業占比仍然高出10%,數字經濟中目前的女性占比相比較社會整體就業占比還是較低,女性在數字經濟發展中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戚聿東、劉翠花《數字經濟背景下互聯網使用是否縮小了性別工資差異——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經驗分析》中基于2010年、2013年、2015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的數據,考察了數字經濟背景下互聯網使用對性別工資的影響及工資差異分解,該調查認為互聯網收益率差異拉大了中高層群體性別收入差異,減小了低層收入者性別差異[3],也就是說數字經濟的互聯網使用讓更多的女性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中來,和男性站在了較為平等的位置,但對于數字技能需求較高的行業,比如AI技術、智能制造、區塊鏈等中高收入的職位,性別工資差異確有拉大的趨勢。世界經濟論壇《2021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指出,在數字技術的就業領域,女性比例很低,比如在云計算領域,女性比例僅為14%;在工程學領域女性約為20%;在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女性占到32%。這一點在我國也得到了驗證,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2021中國職場性別薪酬差異報告》顯示,2020年,數字技術類崗位中女性占比僅為17.9%,女性數字技術崗位占比較低[4]。數字經濟在全要素生產率得到大幅提升,在一般性的工作上降低了性別的差異,降低了性別收入的差距。但在數字經濟時代,重復性、機械性的一般性勞動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和數字系統替代,而女性對于數字技術革命帶來生產力飛躍發展的數字技能的“未來工作”崗位,如數據處理、軟件編程、人工智能、區塊鏈和云計算等就業和創業機會和空間較為不足,數字經濟可能造成性別的崗位分化和收入分化。
3.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的女性教育
從高等教育上看我國的女性數量的占比逐年增加,女性的整體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這與多年來我國義務教育普及以及高等教育擴招分不開,高等教育女性比例的增加,極大地減小了性別的素質水平差異,國民整體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2012年開始,我國女大學生比例就超過男大學生,2020屆大學生中女生占比52.04%,男生占比47.96%,這點非常值得欣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工作占據主要位置的STEM學科,主要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男生比例遠高于女生,其中工學類男生占比達63.89%;理學類男生占比達54.61%。STEM學科女生比例低意味著女性從事“未來工作”數字技術相關職業機會降低。2021年我國985大學中女生僅占約35%的比重,985院校中女生只占3成說明女生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所處層級不高。未來機器人換人引發的一般性工作崗位失業可能會對女性造成更大影響,而在學科專業上學習STEM專業對適應云計算、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未來工作”非常關鍵。
4.數字經濟時代“媒體+商業”形態對女性的構建
數字經濟擴大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價值,由于女性的性格特質,在軟技能方面的優勢可以得到更好的發揮,尤其是洞察消費者和感知市場能力,女性軟技能的特質契合了互聯網平臺多元化和生態共贏的基礎特征,在互聯網平臺上女性的軟技能和男性的硬實力的生態合作,實現了最大化價值創造。因此,女性在互聯網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特別適合電商客服、銷售貿易、直播主播以及自媒體類型基礎型工作,這些工作中更多女性的參與和融合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模式,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使得“她經濟”如一股巨大海嘯席卷互聯網及數字經濟平臺,形成福柯所說的女性話語。女性群體活動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以小紅書、拼多多為代表的網絡電商、社交電商,它們成為公域流量匯聚地,數字經濟時代特有的自媒體——以朋友紐帶為連接的微信社群、朋友圈也成為女性消費的私域流量匯聚地,女性以體驗經濟、旅游消費、健身消費、學習提升作為“她經濟”的呈現方式。需要警惕的是,無論小紅書還是微信公眾號的自媒體寫作最終需要通過粉絲來變現,無論是抖音創作還是西瓜視頻、快手視頻號傳播,最終也通過網絡店鋪銷售來支撐,網絡直播和帶貨更是如此。“媒體+商業”是目前數字經濟互聯網平臺的底層商業模式,女性契合了這樣一種商業模式,形成了話語。福柯的話語理論認為,話語即權力,權力通過話語而在文化機制中起作用[5]。女性話語通過數字媒體平臺以自媒體和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海量地表達出來,重塑了現代女性從傳統家庭型向獨立悅己型轉變。“她經濟”特征鑄就了女性經濟迅速發展的新時代,但值得警惕的是,“消費者+話語者”的話語模式看似自主,但其實也是數字經濟互聯網平臺對我國文化洞察而實現的智能算法對于女性消費者欲望和焦慮的捕捉。近年出現了所謂“口罩腰”“A4腰”“iPhone6腿”、直角肩、蝴蝶背等以女性身體標簽為主的視頻挑戰,這些視頻挑戰中所謂的女性話語,讓女性身體物化作為工具來獲得經濟收益,構建了此種話語語境中的物化的女性身份[6]。性別構建主義認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塑造出來的,這種數字經濟互聯網平臺為了實現商業目的女性性別的構建,強化了女性被物化的地位,附庸了并不獨立和平等的價值觀念,迷惑了真正的女性價值和女性意志。
5.結語
綜上所述,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她經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女性成為新時代消費的主力軍,女性的消費方式從家庭型消費向悅己型消費轉變。數字經濟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數字性別紅利,推動女性實現更高水平、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給女性帶來極大的發展機遇。但仍然需要平衡數字經濟及互聯網平臺給女性獨立和進步帶來的一些問題,表現在女性數字技能較弱,女性高等教育中符合“未來工作”優勢專業上的比例以及國內頂尖學府的性別比例都相對較低。特別讓人揪心的是,女性在數字時代獲得的“消費者+話語者”的角色模式雖然獲取了表達自己的機會,卻被消費主義思潮裹挾,喪失了獨立的審美和價值,從而讓處在“消費者+話語者”角色的更多的女性被物化、被規訓、被構建和被塑造。聯合國大會紀念北京世界女性大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指出:“女性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讓性別平等落到實處,推動女性走在時代前列,建設一個女性免于被歧視的世界”[7]。如何讓女性走在時代的前列,在數字經濟文化的環境下激發女性意識的獨立,獲得“未來工作”經濟參與度和政治賦權的平等,逐漸縮小性別的差距,需要引起整個社會極大的關注。首先重視和強調主流媒體引導作用和價值標桿,以身作則主動使用理性、客觀的話語建構女性形象,盡力摘除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抵制或消除對女性的偏見。需要培育良好的數字文化擬態環境,讓處于互聯網平臺“消費者+話語者”角色的女性話語被引導和監管,數字經濟中的話語是由互聯網平臺自媒體短視頻以及直播的方式來表達的,但整體價值觀的輸出和良好的輿論體系依然需要被引導和建構,社會需要和諧的音符和促進女性意識健康發展的話語體系,讓各個符合核心價值觀,促進女性獨立精神、正確價值觀念和意識的話語在互聯網平臺中被更多地呈現。如李子柒的一系列中國文化傳統視頻彰顯了中國優質的傳統文化和中式美學,也傳達了中國文化傳統中女性尊重老者、勤勞樸實、心靈手巧的文化特征,更是樹立了一個獨立自由、自尊自強的新女性的形象,這樣的優質內容在國內外廣泛地傳播,起到了非常正面的輿論影響和傳播效果。其次應該倡導并培育女性在適應“未來工作”的STEM的學科專業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增加女性數字技能的免費培訓,降低一定分數讓更多的女性進入STEM學科學習,消除女性在STEM學科專業學習和就業弱勢的刻板印象,樹立一系列女技術員、女工程師、女科學家、女航天員的榜樣形象,消除在工程、數字、技術技能、數學學科的性別限制,強制比例甚至優先推薦錄取女性。2021年科技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通知,放寬女性科研人員的申請年齡,逐步提高女性專家參與比例,同等條件下要優先推薦女性科技人才,就是我國消除女性刻板印象倡導女性在科研、技術、生產領域實現人生價值的體現。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考察了女性作為“他者”的形成過程,女性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極少參與社會生產活動,進而失去話語權,致使社會地位逐步下降的。要警惕數字經濟中的“她經濟”女性僅作為“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的形象,努力增加女性的經濟參與度,樹立“生產者+話語者”的女性角色。女性在數字經濟及互聯網平臺中雖然更容易兼顧家庭場景和工作場景,但數字經濟帶來的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界限的模糊,將對女性高效利用個人工作時間提出更高的要求,應增加相關社會公立機構和民辦機構,將女性的嬰幼撫育、家務勞動等進一步社會化,同時倡導男性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和家庭教育工作,舉辦各類數字化培訓強化女性數字技能掌握“未來工作”,促進女性從消費者向生產者轉變,促進女性走在時代前列。數字經濟以及互聯網平臺所營造的文化環境和群體話語權給予女性平等的話語及表達機會,但要跳出“消費者+話語者”的角色模型,營造適合女性經濟獨立和個性發展的社會環境,建立“生產者+話語者”的角色模型,在數字經濟和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洪流中利用數字文化和數字媒介的聲音去涵化女性獨立主體的價值,跳出思維的禁錮,努力消除刻板印象和歧視,降低經濟參與度、教育、健康、政治賦權等兩性性別差距,努力消除性別歧視,推動女性走在數字經濟時代前列。
作者:張楨 單位:中國核學會數字化與系統工程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