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平衡理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商標法是在商標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進行利益衡量、選擇和整合以實現一種利益平衡的制度安排。為實現這種平衡,在商標法的制度設計上,商標權的保護不僅是為保護商標所有人的利益,同時也要注重對消費者權利、在先權利的保護,對商標權進行適當的限制,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最終達到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
在商標法中,法律調整的利益關系可以分為商標權人的壟斷利益和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其中后者被泛稱為社會公共利益。商標權的保護不僅是為保護商標所有人的利益,同時也注重對消費者權利、在先權利的保護,對商標權進行適當的限制,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最終達到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雖然商標法的內容并不全部限于這種商標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但是,這種平衡仍然是最核心和最具有實質性的內容,是商標法在社會有效運行的基礎和保障。商標法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大體維持了在商標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
一、商標權與消費者權利之間的平衡
商標所有人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具有利益的趨同性。對于商標所有人而言,商標帶來的利益主要體現為引導消費者區分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與其他生產經營者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之間的區別,并購買以使其獲利;對于消費者而言,其利益則來自于運用商標來識別不同的商品,從而降低了購買成本。消費者在商品的使用過程中對商品品質的認可逐漸轉化為對商標品質的認可。而這一轉化正是商品生產經營者使用商標所追求的效果。因此,商標成為二者相互依賴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橋梁,購銷雙方都希望維護商標的穩定性。但另一方面商標所有人與消費者之間又存在著利益的沖突性。消費者對商標的認同源于對商品品質的認可,但商標品質不完全與商品品質相符。為了降低成本,生產經營者有可能利用優質商標來銷售品質較差的商品。此時,商標對消費者的引導價值就會降低,甚至產生誤導,消費者的利益必然受到損害。
保護消費者權益是商標法的重要公共利益目標。如果商標保護脫離了消費者利益,那么商標的作用將無法發揮,商標制度將失去其存在的基礎。商標法在保護商標權的同時,法律要求商標權人必須保證商品質量,維護商標信譽,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中國商標法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
1.保障消費者免于被混淆或者欺騙。商標法在確保商標所代表的商品來源一致和質量一致的基礎之上保護消費者利益。商標管理機關有權對使用注冊商標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如果使用注冊商標,其商品粗制濫造,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權依法進行處罰。
2.就商標許可而言,強調許可人對商品質量和性質的控制。從商標權本身來看,商標權人在享有商標專用權的同時,也承擔了擔保所有合法帶有統一商標的商品應具有相同質量的義務。防止商標在使用許可時發生質量問題,是商標法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商標法》第40條規定要求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的許可人應當監督被許可人使用其注冊商標的商品質量,被許可人應當保證使用該注冊商標的商品質量。經許可使用他人注冊商標的,必須在使用該注冊商標的商品上表明被許可人的名稱和商品產地。
3.從商標侵權制度來看,商標法同樣關注對消費者的保護。商標法是根據商標對消費者的影響而定義商標侵權的,判斷商標侵權時普遍適用的“混淆標準”就是看被控人侵權對相同或類似商標的使用是否有可能會給公眾帶來混淆,最終即是以消費者利益為評判標準的。
二、商標權與在先權利之間的平衡
在先權利是指在商標注冊申請日前已經依法產生的民事權利。注冊商標專用權與著作權等其他在先知識產權和其他民事權利易于發生權利沖突。商標權注冊人為了增加商標的顯著性、可識別性和美譽度,會善意或惡意地使用已經具有一定價值的載體,如他人的姓名、肖像、著作權、商號、外觀設計等作為自己商標的構成元素,這些在先權利暗含著原權利人的創造性勞動,已經有了特殊價值,將其用于商業領域,使消費者容易認可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有特有的品質和特性,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先天地就可以獲得很高的商譽,使得較少的市場投入,能獲得較大的產出,這樣就會涉及與他人已經存在的在先權利的沖突。合法在先權利的保護和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此消彼長。
在發生權利沖突時,產生在先的權利應受到法律保護。保護在先權利是處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一項基本法律原則,也是解決商標法上的在先權利問題應遵循的一項原則。因此,在解決商標領域的權利沖突時,必須遵守公平和誠實信用等民事活動的基本準則,對民事主體的合法在先權利給予法律保護。在商標權人和社會利益中,既要考慮商標權人的利益,還要考慮社會公共利益,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評判標準,商標權人不得以自己的行為損害第三人的利益。中國商標法對在先權利保護主要體現在:
1.把是否損害他人現有在先權利作為商標注冊時的審查內容。中國《商標法》第9條規定:申請注冊的商標,應當有顯著特征,便于識別,并不得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第31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
2.侵犯他人現有在先權利的商標得被撤銷。《商標法》第41條規定:已經注冊的商標,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的,自商標注冊之日起五年內,商標所有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撤銷該注冊商標。對惡意注冊的,馳名商標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時間限制。
但中國商標法及實施條例均未對在先權利進行詳細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商標權與其他權利的沖突又層出不窮,商標法應修改在先權利的條款,明確在先權利的范圍,并確定損害在先權利的標準。
三、商標權的保護與促進有效競爭之間的平衡
對于特定的商標所有人而言,不特定的生產經營者的利益也是社會利益的體現,但二者之間的利益更多地表現為沖突。一方面,一旦某個生產經營者作為商標所有人對某一商標取得商標權后,其他生產經營者對于類似標記的使用必將受到限制,從而導致其利益受損,這是商標專用性、排他性的表現;另一方面,其他生產經營者可能會假冒或模仿他人具有良好聲譽的商標促銷自己的商品,侵犯該特定商標權人的利益。因此,在生產經營者之間,商標法既要保證商標權人不受違法競爭者的侵害,同時也要禁止商標權人濫用權利侵害相關生產經營者的利益。
1.在商標申請注冊時,防止商標混淆,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在商標申請注冊時,就相同或者類似商品申請注冊的商標是復制、模仿或者翻譯他人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不予注冊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商品申請注冊的商標是復制、模仿或者翻譯他人已經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不予注冊并禁止使用。申請注冊的商標,同他人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已經注冊的或者初步審定的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由商標局駁回申請。對于是否造成混淆或誤導,其標準也是從社會公眾的角度加以判斷。
2.明確商標侵權行為,禁止利用商標進行不正當競爭,以維護有效競爭秩序。《商標法》所列舉的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不僅損害了商標權人的權益,也破壞了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四、商標權的擴張與商標權的限制之間的平衡
隨著經濟科技和社會觀念的快速更新,商標本身的形式和功能也在發生根本性的演變。商標從權利的地域范圍、客體和保護力度三個方面不斷擴張。商標法的發展史幾乎是商標所有人權利的擴張史。當然商標權的擴張是對時代變遷的正確回應,強化商標權的效力是商標法發展的合理趨勢。
然而,無論怎樣變化,商標的基本功能是保護商標對產品或服務來源的正確區別,商標權人對商標受保護的權利范圍也不能超越商標的區別功能。知識產權法律并行不悖地承擔著保護知識產權和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的職能,體現在制度構成上即形成了“權利人的權利”和“權利限制”兩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完整體系。權利限制是法律為達到各種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而設計的一種制度。商標權利的擴張只是商標法律制度發展的一面,而另一面就是對商標權利限制的強化,以防止一旦異化的商標權對公眾利益的不當侵蝕。商標法應當始終在對商標權的強化與限制中追求私權和公益中的平衡。
商標權的權利限制在中國現行商標法中沒有規定,這一現象與專利法和著作權法形成鮮明對照。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中國商標權限制制度的缺失和理論研究的滯后,導致商標權人濫用其權利,造成商標權人與其他人的權利沖突日益尖銳。從各國立法和國際公約來看,商標權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商標合理使用、商標權的用盡、商標先用權等。建議在中國的商標立法中增加商標限制條款,商標權人無權制止第三方在下列情形中對商標的使用:
1.以善意的合理使用的方法,將自己的姓名、名稱或其商品的名稱、形狀、品質、功能、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特別是零部件用途)的說明,附記于商品或服務之上,非作為商標使用者。
2.他人在商標注冊申請日前,善意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標在同一或類似的商品或服務者。在先使用人應以原使用的商品或服務為限。商標專用權人可以要求其附加適當標志以示區別。
3.帶有注冊商標的商品,經商標權人或其許可人同意進入流通領域后,商標權人不得就該商品主張商標權。但為了防止商品變質、受損或有其他正當理由的除外。
4.非商業性的使用,如新聞報道、評論、字典等參考書中的使用以及滑稽模仿等。
參考文獻:
[1]王蓮峰.中國商標權限制制度的構建[J].法學,2006,(11).
[2]謝婉婷.商標法中的公共利益[J].電子知識產權,2007,(3).
關鍵詞:戰略管理平衡論目標平衡利益平衡能力平衡
在管理過程中,任何組織都有可能出現一些失衡現象。譬如營銷近視癥過分強調產品技術與功能的重要性,忽視了對顧客真實需求的把握;“酒香不怕巷子深”則使企業在營銷要素之間失衡,過多地強調產品質量對品牌的推動效應;本位主義的產生則使各經濟主體利益和價值體系出現問題;等等。這些都說明管理也需要平衡、協調與和諧。平衡與不平衡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一樣伴隨著事物的發展,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這種一般哲學意義的規律也同樣適用于企業經營管理。
平衡論認為:宇宙是一個自發、矛盾、有序循環的整體;整體中的矛盾雙方都有首先趨向自身平衡的本性;該本性天然、無止境作用,必然導致各種矛盾產生;矛盾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消滅對方而獨立存在;對立面的存在有弊有利,辨證應對則相反相成;事物發展的方向總是趨向綜合的、最佳的動態平衡。
自然科學支持平衡論。協同學從“無序到有序”所建立的模型和方案,系統論中的“自趨”概念,普里高津“耗散結構論”的“自組織”概念、模糊數學的概念,都為平衡論“趨向自身平衡”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社會科學同樣支持平衡論。古今文化早已蘊涵平衡,如“天人合一”、“萬物負陰而抱陽”、“天道乃損有余而補不足”等。《周易》的“陰陽平衡”、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亞里士多德的“黃金中道”,馬克思的“度”等等,都是對平衡的不同表述。
戰略管理的三角平衡關系
戰略管理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個方面:企業應該明白自身的發展狀況和自身的能力;企業應該明白自己的目標;企業還應該明白自己的行動方案。因此,戰略管理可以定義為企業根據自身的能力來協調各方利益以實現自身的長遠目標的整個過程。從該定義可以看出,戰略管理包含了三個要素,即目標、利益和能力。
國產服務器陣營前三甲之一的曙光公司總裁歷軍說過:企業的目標、利益和能力之間同樣存在著這樣一種平衡關系(見圖1)。目標是企業在特定時間(When)、特定領域(Where)里要做的正確的事(What)。利益是企業實現既定目標的驅動力,表現為各類利益相關者(Who)及其行為動機(Why),是組織正確做事的一個方面。能力則指企業實現既定目標的手段(How),表現為企業的基礎能力與核心能力,是組織正確做事的另一個方面。
三角平衡中,目標、利益和能力構成了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三個角,包涵了四個方面的平衡關系:目標、利益和能力三者之間的平衡是企業穩健經營的軸心,目標的合理設置、利益的有效分配、能力的均衡發展則是企業發展的三個基本面。目標、利益和能力三者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在運動中不斷推動企業向前發展。
戰略目標中的三角平衡關系
戰略目標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確立企業的終極目標,這也是企業為之而存在的理由。企業的終極目標一般來說是企業幾代乃至幾十代人為之而努力的目標;企業終極目標不僅為企業描繪出了一個美好的遠景,而且也同時規定了整個企業的業務范圍。
其次是建設企業的中長期規劃。企業的中長期規劃期限一般是五年乃至五十年,至少不低于兩年。現在不僅西方企業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中長期規劃,而且中國的許多企業也制定有自己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此外是制定企業的年度計劃。建立年度計劃是由企業中所有管理者直接參與的一項分散化的活動。積極參與年度計劃的制定可以加強管理者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企業應當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努力,以保證年度目標恰當合理、與企業遠景和中長期規劃一致并支持企業戰略的實施。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業戰略目標包含了三大內容,即企業遠景、中長期規劃和年度目標,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聯系(詳見圖2)。企業遠景是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基礎,而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又是企業遠景實現的具體措施;同樣地,企業的中長期規劃也是企業年度計劃的基礎,而企業年度計劃又是實現企業中長期規劃的具體措施。
企業利益的三角平衡關系
作為企業必須平衡社會利益、企業自身利益和顧客利益之間的關系(詳見圖3)。首先,企業必須承擔應負的社會責任,考慮到社會的利益。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包括承擔國家的稅收、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安置好企業內部的員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重慶立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說過:“當企業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時就不再是自己的了,而是為社會所共有。”的確,企業越大,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就越多。一家大型企業為社會所創造的財富加上員工的工資福利待遇肯定比企業的利潤要大得多。社會利益包含了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與生態效益。如果國家利益不能得到保證,那么國家的安全與保衛就很難有完全的保障;如果公共利益受到侵犯,那么很容易引起眾怒,眾所周知“眾怒難犯”,這將直接影響企業的形象;如果生態被破壞,企業的生存空間也就會受到威脅,“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其次,必須考慮企業自身的利益。企業如果不能滿足自身的利益就沒法生存和發展,也就談不上承擔社會責任和滿足顧客利益了。最后,企業還必須滿足顧客利益。一般來說,顧客包括企業內部顧客和企業外部顧客。企業內部顧客即企業的員工,他們的利益必須首先得到滿足,因為企業員工是企業的資源和財富源泉,沒有企業員工的創造就沒有企業的發展;企業外部顧客,即通常所說的客戶或消費者,滿足外部顧客的需求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企業除滿足顧客需求之外,還可以引導消費者的需求。企業在滿足和引導顧客需求之時,同樣也是在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為員工提供就業機會實際上就是在減輕社會的負擔;為消費者或客戶提供其所需要的產品實際上是在推動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說,企業必須平衡社會、顧客和自身之間的利益關系。
企業能力的三角平衡關系
企業的綜合實力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其一是企業的人才。企業員工一般可劃分為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即企業的普通員工與企業的核心人才。作為人力資源的員工僅僅被看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其報酬只能按照資源分配方式進行;而作為人力資本的員工已經被資本化,他們能夠創造出企業的利潤,因此其報酬是按照資本分紅的原則進行。由此可見,企業的人才是資本化的人力。其二是企業的技術實力。既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那么企業就應該十分珍視技術。企業必須重視技術人才的培養與激勵,培訓員工的團隊精神和創新意識。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力量進行技術開拓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必須依托團隊的創新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技術創新。企業必須加強技術管理,從體制上、制度上鼓勵創新;建立相應的技術研究中心及其配套設施;妥善處理創新與維持之間的關系。此外,還有必要營造一個鼓勵創新和技術研究開發的文化氛圍。其三是企業的資金實力。一個企業的資金實力是否雄厚往往可以影響到企業的整個戰略經營決策。企業的資金實力可以從不同方面來進行衡量,可以從負債情況進行評價,也可以看企業的現金流狀況,還可以看企業的凈資產量和企業的效益狀況等等方面。綜上所述,企業的人才、技術和資金構成了企業的綜合實力,從而奠定企業戰略實施的良好基礎。超級秘書網
同樣地,企業的三方面能力的體現也存在著三角平衡關系(如圖4)。根據木桶效應,企業只有三方面能力都很強才能擁有真正的雄厚實力;即是說人才、技術與資金之中,企業任缺其一都將使其實力大打折扣。如果企業缺乏人才,很難進行技術方面的革新與創造,就不可能長久地擁有技術的優勢;同時人才的匱乏還將導致企業效益的下降,企業從而會喪失資金與現金流方面的優勢。如果企業缺乏技術,已經說明了企業在人才方面的短缺,至少技術人才是不足以支撐企業發展的,那么相應地也會帶來資金上的弱勢。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也很難留住人才、擁有自身的技術優勢。綜上所述,企業必須平衡人才、技術和資金三者的關系,使其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從而形成馬太效應,讓企業越來越好,越走越順,使企業這個雪球越滾越大。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的戰略管理實際上就是在尋求四個平衡,即戰略三角平衡、目標平衡、利益平衡和能力平衡。企業目標確定在何時、何領域做哪些正確的事;企業的利益驅動關聯著企業諸多相關者及其行為動機;企業各方面的能力說明了企業將采取何種措施去實現自身的目標。綜上所述,企業戰略管理的精髓已寄寓于此四大三角平衡關系之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新聞侵權 權力沖突 平衡
一、引 言
海南省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曾審理過一宗徐某訴某報社侵害肖像權、人格尊嚴、名譽權糾紛案件。徐某為某公司的業余模特, 2002年,徐某作為某文化藝術傳播公司的禮儀小姐參加人體攝影藝術展覽活動。某報社等數家新聞媒體派員在展覽現場進行采訪,其間,某報社記者拍攝了徐某在一幅人體攝影藝術作品前駐足觀賞的側面半身照片,刊登在該報社發行的報上,并有文字說明:“人體模特看展覽”。徐某認為自己并非人體模特,某報社刊登的照片和文字說明侵犯其肖像權、人格尊嚴、名譽權,將某報社訴至法院。經審理,法院一審判決認定某報社報道的目的是為了新聞報道,不存在以侮辱、誹謗的方式侵害原告的名譽,故不能構成對原告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權的侵犯,某報社雖刊登了原告的照片,但未用以廣告營利之目的,而是用以新聞報道、弘揚藝術,不構成對原告肖像權的侵犯,駁回徐某的訴訟請求。二審維持了原判。
此案從表面上看是名譽侵權案件,但實質上蘊含著公民人格權與新聞自由權的沖突。下面,筆者通過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曾經審理過的一些案例來分析新聞侵權糾紛中的權利沖突,同時探討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平衡這種權利沖突的途徑。
二、新聞侵權中權利沖突的主要類型:縱觀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近幾年審理過的新聞侵權案件,所涉及的權利沖突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新聞侵害名譽權 ———新聞自由權與名譽權的沖突名譽是指對特定人的人格價值的一種社會評價。此處所說的特定人既包括公民,也包括法人。名譽權是由民法規定的民事主體所享有的,獲得和維持對其名譽進行客觀公正評價的一種人格權。我國憲法第 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這是保護公民名譽權的最高法律依據。我國民法對名譽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民法通則 》中關于保護名譽權和侵害名譽權民事責任的規定;二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 1993年《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1998年《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律保護名譽權是為了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其宗旨就是為了滿足或實現人們的尊重需求。
新聞侵害名譽權是指行為人通過新聞傳播有損他人名譽的作品的行為。在新聞報道中,對公民的報道、評論如與事實不符,或有侮辱、誹謗人格的內容,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被認定為名譽侵權。誹謗是最常見的新聞侵權方式。而新聞侵權中的侮辱,主要表現為新聞作者在新聞作品中,以有損名譽的不實之辭,對報道對象進行定性、評論。實踐中主要指在輿論監督中進行過激的主觀評價和為制造新聞轟動效應而對事實進行歪曲。
2、新聞侵害隱私權 ———新聞自由權與隱私權的沖突隱私是指不愿被竊取和披露的私生活信息,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隱私權則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1]隱私權的權利主體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能成為隱私權的主體,因為法人只是法律上虛擬的人格,不存在“個人生活”和“身心。我國憲法雖然沒有“隱私權”字樣的出現,但第 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這其中便隱含著對隱私權的認可與保護。我國民法通則中也有自然人一般人格權的規定。不過,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隱私權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法律概念,通常是被納入名譽權進行保護。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中規定“: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3、新聞侵害肖像權 ———新聞自由權與肖像權的沖突肖像是指公民個人形象通過造型藝術或其他形式的客觀再現,它反映肖像人的真實形象與特征,與人的人格不可分離。肖像權是指自然人對自己的肖像所享有的利益并排斥他人分割的權利,其主體只能是特定的自然人。法人不存在法律意義上的容貌,因此不是肖像權的主體。肖像權所保護的客體是肖像上所體現的人格利益,它直接關系到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及其形象的社會評價,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一項重要人格權。司法實踐中,新聞侵害肖像權的形式主要有:未經本人同意,拍攝他人與新聞報道無關、不具報道價值的照片和錄像;未經本人同意,在新聞報刊中使用他人與新聞內容無關的肖像。本文引言所述徐某訴某報社一案,因案件所涉照片系在公共場所并經過徐某同意拍攝,且報社系為了新聞報道而使用,并非用于營利目的,媒體因報道的新聞性享有免責權利,法院最終認定報社并未侵害徐某的肖像權。
三、新聞侵權中的權利沖突產生的原因
(一)新聞自由權與人格權的矛盾是新聞侵權產生的內因
[關鍵詞]高校;教師管理;心理平衡
[作者簡介]楊旺尊,嘉應學院組織部人事處助教,廣東梅州514015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6-0201-03
現代管理的主導思想尤為注重人的因素,重視管理主客體的行為。在一個組織中,人是組織活動的執行者,是組織目標的實現者,是核心因素。人的問題解決不好,組織就會陷入混亂,組織目標就無法實現。可以說,人的管理是組織管理的關鍵。然而在高校師資管理中,常常被忽視的是教師的心理平衡問題。忽視心理平衡原則在師資管理中的運用,忽視對教師心理平衡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將難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因此,探索教師的心理平衡問題是高校師資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心理平衡在高校師資管理中具有重要意義
1.心理平衡的含義
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平衡占有舉足輕重的成分,在心理平衡的研究過程中,平衡的感覺又是研究之重點。我們將平衡的感覺簡稱為“平衡覺”。平衡覺就是司職身體平衡定位的一種感覺。平衡覺使人們產生心理上的平衡或不平衡,平衡覺也會使人們產生錯誤或正確的判斷。當人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或基本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心理平衡;反之,人們就會出現心理不平衡。心理平衡一方面標志著人們滿足的程度;同時,也標明標準制定的高低及寬嚴都會改變人們心理平衡的程度。在判明心理是否得到滿足、是否平衡時,人們不斷演示著從滿足到不滿足又到滿足、從平衡到不平衡又到平衡的過程。人們就是在這種心理平衡的推動下,推動社會不斷前進。平衡心理作為對比的心理,是人們根據自身需求的滿足程度,以客觀現實為參照物,在自身對比他人而言自我價值衡量的一種心理變化,其中既有自我價值認定的高低,也有標準制定的寬嚴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小。從范圍上講,有家庭、單位、社會之分;從時間上講,有歷史、現實、已經發生、將要發生之分;從人物上講,有性別、年齡、職業、能力、職務、文化程度之分。心理平衡上的參照范圍很廣,對比物很多,影響到一個人認識的過程。所以,平衡心理的正常與否對一個人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
2.心理平衡原則對高校師資管理的意義
在師資管理中,無論是對教師的激勵機制或是約束機制都必須遵循心理學的原則,它既是師資管理的心理依據,又是師資管理實踐經驗的概括與總結。無論是管理目標的確定還是管理工作的展開,無論是管理制度的建立還是教師積極性的調動以及各方面關系的協調,都離不開以心理學原則作指導。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應力求幫助教師實現心理方面的平衡,設法使教師行為得到改變或績效得到提高,能平衡其某種需要,使教師心理健康且心情舒暢地進行教學和工作,這是激勵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倘若教師只忙于追求自己的某種需要,爭取某種平衡,他怎能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學校交給的教學與科研任務?怎能有積極性為實現學校的發展目標而奮斗?
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不平衡原理,樹立適當的目標,引進競爭機制、壓力機制、激勵機制,以激發員工的不平衡心理,調動其積極性,為達到新的平衡,實現學校新的發展目標而努力。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必須認識到,對于產生心理不平衡的教師,都應該把他們看成是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對遭遇到挫折的教師,更應該主動熱情地去關心、去送溫暖,使他們從精神痛苦中擺脫出來,恢復心理平衡,樹立信心,繼續努力奮斗。管理者應該時刻注意,不要因為自己的管理不當,給教師帶來不良的心理不平衡,在全體教職員工中應提倡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精神,營造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一個好環境。
二、高校師資管理中引起教師心理不平衡的原因
1.漠視心理平衡的雙邊性
從心理平衡的發展規律來看,只強調教師一方的單邊關系是不夠的,必須考慮到管理者與教師的雙邊關系。在構建高校教師管理的心理平衡時,僅僅站在教師的應得或學校的應付去單方面進行探討顯然具有明顯缺陷。只有在雙方心理期望中找到交集點,從兩方面考慮彼此的所得和所付,才能保持良好的雇傭合作關系。許多高校在進行教師心理平衡構建時,一味以學校為核心,沒有多方面尋求滿足教師個性特征的需求,忽視教師對自身的期望值,不能很好滿足其所需,發揮不出教師心理平衡對高校發展的巨大作用。
2.管理層與教師的信息不對稱
構建與維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加強溝通是一個關鍵性的環節。通過雙向溝通,一方面學校可以隨時了解和關注教師的期望以及高校存在的問題,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全面了解學校的期望和當前存在的問題,通過共同商討,提出有效方案,使教師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時,也使學校的問題得以解決,有利于雙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心理平衡。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卻破壞了這種溝通,所謂“信息不對稱”是指參與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的信息,即交易雙方不能等同地具備或掌握作出實現交易的全部必要信息的非對稱狀態。在管理者和一般教師之間,管理者掌握的信息多,較綜合,有條理;一般普通教師掌握的信息少且零碎。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高校的報酬、培訓、晉升、出國等敏感問題得不到有效監督,助長了高校內部的不正之風,造成了高校出現上級無溝通意愿,下級無溝通動力,高校內無溝通氛圍的現象,從而更容易導致教師的心理不平衡。
3.激勵教師的誤區
高校教師有著區別于企業員工的不同特點,通常高校教師的文化層次較高,有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高校教師的勞動價值不容易度量,并且他們的勞動價值轉化成可度量的經濟價值的周期較長;高校教師對自己的專業技術領域有著強烈和持久的承諾,他們之中有人可能更多時候是對自己的專業忠誠,而不是對單位忠誠,對于他們來說,他們在工作中得到的主要贊賞來自于工作本身。因此,對高校教師的激勵應當增加工作的挑戰性,并且對他們的工作給予充分的支持與鼓勵。目前許多高校對教師的激勵措施大都集中在倫理道德激勵和酬金激勵上,這些措施一方面在實施過程中有失公平,造成部分教師心理失衡;另一方面豐厚的酬金并不必然導致教師的心理平衡,因為高校教師的工作動機不僅僅受到報酬的影響,一些高校教師還在培訓、晉升、出國等方面對學校寄予期望。
4.分配制度改革的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進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但是在行政工作人員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低稱職與高稱職、不同院系和不同專業、同類院校橫向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別。不少高校所建立起來的業績評估制度和分配制度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容易受到不同專業在學校中的強弱勢地位的影響,不是一個公平的評價體系。一些教師通過橫向與縱向的比較,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級別并不低于他人,但是所得的報酬和待遇卻低于他人,由此產生不公平感,從而極大地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引起了他們的情緒波動,破壞了他們的心理平衡,造成學校內部教師間的心理不平衡。
三、在高校師資管理中營造良好的心理平衡氛圍
心理平衡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生成、轉化、建立和消解的過程,是一個由平衡到失衡、失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失衡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可見,平衡是普遍的需要,不平衡是常態。不平衡需要通過一定途徑排解以達到平衡。
1.加強溝通、注重平衡雙邊的信息對稱
學校的發展戰略和目標要與教師的正當需求相符,并能逐步滿足教師的正當需求。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加強管理者和教師之間的交往。這種交往應是多渠道、多方面的,要改變過去那種不出問題老死不相往來,出了問題才找來談話,處理“危機”式的交往。管理者和教師的交往應堅持日常化、民主化、制度化、生活化,從多側面同教職員工發生廣泛的交往。因此,作為管理者不能只強調學校目標而不考慮教師正當合理的個人目標,應允許學校目標包括正當合理的教師個人目標和興趣專長;同時,應讓教師參與制定學校的發展戰略和目標,使教師把個人目標和學校目標統一起來,并使廣大教職員工產生主人翁感和自尊感,意識到自己在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自我價值,產生心理上的滿足。
2.構建高校管理的民主氣氛
民主管理問題實質上是擺正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問題。中國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就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觀念,你尊重他、信賴他,他便會努力地去工作。民主管理的關鍵在于參與,管理者不要僅把教師看作是管理的對象,更重要的是把他們變成管理的主人,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主人翁的積極性。良好的民主氣氛,可以促進學校各級領導與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減少矛盾,關系和諧,克服冷漠、猜疑、嫉妒、不合作的消極情緒,從而形成一種和諧、穩定、平衡的心理狀態,上下一致、齊心協力搞好學校的各項工作。
3.激勵措施公平合理
人都有兩種需要:一是生活需要,即物質需要,這種需要是為了保證一定的生活水平;二是事業需要,即精神需要,這種需要是為在工作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求得精神生活的豐富和充實,取得社會上的認可。報酬多少,主要標志著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成績和貢獻大小,是社會對個人的評價。在公平合理的激勵措施下,貢獻大,評價高,報酬多,就會產生一種良好的心理趨向,更加奮發向上,振作精神;貢獻小,評價低,報酬也較少,也會因之起到激勵的作用,從而奮發向上,振作精神。因此,對教師的激勵措施必須公平合理,只有公平合理,才能使教師心理處于平衡,保持心理最佳狀態,從而使精神舒暢。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離開了公平和合理,就會矛盾突起,紛擾出現,進而影響工作的正常運行。
關鍵詞:平衡,均衡,宏觀調控
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兩種既聯系又區別的經濟學理論,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兩種理論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都有其實踐性,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西方經濟學的均衡和政治經濟學的平衡的概念比較
西方經濟學的均衡是“equilibrium”在經濟學中的解釋有:1.equilibrium as a balance of forces,即多種力量的平衡;2.equilibrium as a state of rest(a stationary state),即一種靜止的狀態;3.equilibrium as a state of uniform movement(a steady state),即一種不變的運動狀態;4.equilibrium as a constrained maximum,即被約束條件下的最優化;5.equilibrium as an optimum,即最優化;6.equilibriumas rational action,即理性的行為;7.equilibrium as a situationof consistent plans,即計劃一致的情形[1]。論文參考。所以均衡被我們理解為任何一個經濟決策者都不能通過改變自己的決策以增加利益時的狀態。
政治經濟學中平衡所使用的單詞是“balance”比如“Sofar as the balance is restored by the fact that the buyer acts later on as aseller to the same amount of value……”[2], “balance”的釋義為:“conditions of being steady,conditions that when two opposing forces are equal.”。顯然政治經濟學中的“balance”與西方經濟學中的“equilibrium”有其不同的內涵。
平衡主要包括兩層含義:貨幣需求和商品價格總額相適應;社會再生產中總產品的實現。
二、馬克思的典型平衡理論簡述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創立了平衡分析法,指通過對事物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相對平衡狀態進行研究,從而揭示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種方法。馬克思在分析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分析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中都用到了平衡分析思想,但是我個人認為主要集中在第二卷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闡述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1、簡單再生產。我們知道簡單再生產的均衡條件是:
馬克思在“先不考察作為交換媒介問題的貨幣流通”的情況下,專門研究了簡單再生產中實物量在第Ⅰ、Ⅱ部類內部以及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比例,從而得出簡單再生產中價值補償與實物補償的條件:Ⅰ(V+M)=ⅡC即基本均衡條件表示第一部類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去投入的不變資本后等于Ⅱc。因此,生產時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多于或少于Ⅱc時,平衡不能實現。另兩個方程揭示出:第一部類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于Ⅰc+Ⅱc,第二部類的社會不要勞動時間等于Ⅰ(v+m)+Ⅱ(v+m)。論文參考。
2、擴大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在簡單在生產的基礎上放棄沒有積累的假設,將m的一部分用于積累,用于擴大生產追加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分別用c和v表示。設m用于消費的部分為 ,用于積累的部分為 ,則推導出擴大再生產的均衡方程式為:
馬克思所揭示的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的條件表明:社會再生產過程“既要受社會產品的價值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比例的制約,又要受它們的使用價值,它們的物質形式的制約” [3]。即要使社會資本再生產順利進行,必須使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Ⅰ和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Ⅱ的供給和需求之間保持實物量的平衡和價值量的平衡,即總量和結構都要平衡,甚至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了在第Ⅱ部類的內部必要生活資料和奢侈品的生產和消費也要平衡[4],為此要求第Ⅰ、Ⅱ部類及部類內部各部門協調發展。
所以,可以看出平衡包含了:1.在價值量上,各部門的供給和需求應相等;2.在結構上各部門提供的實物量必須供需相等;3.在進行投資時,必須應用宏觀調控使各部門間以及各部門內部的比例協調。
三、西方經濟學的均衡理論簡述
《薩繆爾森詞典》中對均衡的定義為“在經濟學中,其含義是指經濟中各種對立的變化的經濟力量處在一種均衡靜止、不再變化的狀態,其價格和數量使購買者和供應商達到愿望一致。”均衡分析方法是在對研究的問題所涉及的諸經濟變量(因素)中,假定自變量是已知的或不變的,然后,分析當因變量達到均衡狀態時會出現的情況及需具備的條件,即所謂均衡條件。均衡分析可分為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慮所有經濟變量之間關系的情況下,考察整個經濟系統完全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狀況,和達到均衡的條件。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考察單一的商品市場達到均衡的狀況和條件。
一般均衡論是研究整個經濟體系的價格和產量結構如何實現均衡的一種經濟理論,所以也稱為總均衡分析。它由19世紀末里昂·瓦爾拉斯提出。一般均衡分析把整個經濟體系視為一個整體,從市場上所有各種商品的價格、供求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前提出發,考察各種商品的價格、供求同時達于均衡狀態條件下的價格決定問題。一般均衡分析重視不同市場中的商品的產量和價格的關系,強調經濟體系中各部門、各市場的相互作用,用公式表達為:
是一種比較全面的分析方法。但由一般均衡分析涉及到的經濟變量太多,而這些經濟變量又是錯綜復雜和瞬息萬變的,因而使用起來十分復雜和困難。
局部均衡是指某一時間、某一市場的某種商品(或生產要素)的價格或供求量所達到的均衡,是一個市場上的均衡。如果假定某一市場對其它市場不產生影響,其它市場對這一市場也不發生影響,即孤立地考察某一市場的某種商品(或生產要素)的價格或供求量達于均衡的情況,就是局部均衡分析,或稱局部均衡論。馬歇爾是局部均衡論的代表人物,他在其價值論和分配論中廣泛運用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例如,他的均衡價格論,就是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即假定某一商品的價格只取決于該商品本身的供求狀況,而不受其他商品價格、供求狀況等因素的影響,這一商品的價格如何由供給和需求兩種相反力量的作用而達到均衡。
四、西方經濟學均衡理論與馬克思平衡理論的比較
1.從假定前提來看,平衡分析假定市場是出清的,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即此時供求是一致的、信息是充分的,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是自由流動的。均衡分析法的假設前提是變化的:一般均衡分析跟平衡分析一樣,假定市場是出清的;局部均衡則認為市場是不對稱的,是非完全競爭性的。
2.理論基礎不同。均衡理論的理論基礎是均衡價格論,均衡價格論主要關注的是不同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或不同商品相對價格的確定問題。這種均衡價格論只是停留在價格的現象形態上,它不涉及價格的內容——價值及價值的實體和本質等問題,因而是一種沒有價值論作基礎的價格論。平衡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之上的。對這個理論來說,價值的實體和本質是價值論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這樣,通過對商品價值的分析,馬克思揭示了被商品交換這種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所掩蓋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論文參考。從這個意義上看,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論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要深刻得多。
3.從行為主體的界定來看,平衡分析把消費者和廠商等行為主體界定為一定資本關系的人格化。“這種生產方式的主要當事人資本家和雇傭工人,本身不過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體現者,人格化,是由社會生產過程加在個人身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是這些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物。”[5]均衡分析中,一般均衡分析把經濟主體界定為經濟人,即理性行為人,“經濟人”思想把追求私利作為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公開確認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和動機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局部均衡則把經濟主體界定為相互影響的經濟人,即相對理性行為人。
4.分析方法不同。均衡理論是一套比較嚴密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從它產生至今,始終注重運用數學方法,對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穩定性及效率性等問題進行嚴格的證明。由于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定性地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暫時性和過渡性,因此,他主要是對與一般均衡有關的問題進行文字說明和理論論證,而沒有像西方一般均衡理論那樣,用高深的數學方法對一般均衡進行嚴格的證明。因此,馬克思平衡理論沒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論那樣“嚴密”的形式,盡管這一理論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
5.從主要結論來看,通過平衡分析法得到的經濟結論時有階級性的,這個結論是有利于勞動者階級。均衡分析法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階級性,因為實質是研究經濟利益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分配和協調,所以不同的結論必定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由于理論研究的目的不同,均衡理論和平衡理論對均衡穩定性的看法也就不同。一般均衡理論的目的是要證明市場經濟的有效性,而馬克思平衡理論的目的則是要證明市場經濟的局限性。一般均衡,只不過是一種與現實經濟生活無關的假想狀態。馬克思的平衡理論則認為,均衡的穩定性只是相對的。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般均衡只是作為一種趨勢而存在的,現實的狀態往往是一般非均衡,市場價格和均衡價格往往是不一致的。所以,馬克思的平衡理論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更現實,也更能經受經驗事實的檢驗。
6.從政策導向來看,平衡分析法易導向宏觀調控,其中包含的基本經濟思想是: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因此要實現平衡,必須依賴政府的調控。均衡分析分易導向自由主義,因為這種方法認為供求雙方的運動自然會達到均衡,政府的干預會破壞均衡的實現。
所以,我認為馬克思的平衡理論雖然沒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論那樣“嚴密”的形式,但它在內容上顯然要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論深刻得多。
[1] 《商場現代化》2006.1下旬刊,總第456期第27頁
[2] 《資本論》第二卷第二十一章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38頁。
[4] 《資本論》第二卷第三篇第二十章第447-458頁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the role of slide-resistant pil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ased on the existing design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design and calculating method of slide-resistant pile to get the best design scheme; while a key issue of using method of equal effects to calculate slide-resistant pile that remain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is how to carry on the reasonable equivalent of pile soil complex.
關鍵詞: 抗滑樁;計算方法;創新
Key words: slide-resistant pile;calculating method;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TU4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7-0076-02
0 引言
滑坡作為一種自然災害,是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巖(土)體的力學平衡條件受到自然或人為因素的破壞,在重力的作用下,導致山坡上的不穩定巖(土)體,沿著某一軟弱面(帶)作整體的、緩慢的、間歇性滑動的地質現象[1]。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高邊坡的穩定性問題直接影響工程建設的投資和安全運行。
目前,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預應力錨索抗滑樁已經普遍使用,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依然存在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①對抗滑樁的作用機理缺乏系統的認識;②設計計算理論還不成熟,有待進一步完善;③在實際工程中,預應力抗滑樁一般都設計偏于安全,造成一定的經濟浪費。為此,本文在已有的基礎上,對預應力錨索抗滑樁的現有計算方法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討。
1 現有的設計計算方法
預應力錨索的設計計算方法分為基于傳統的極限平衡方法和數值計算方法。
1.1 基于傳統的極限平衡方法 基于被動樁的樁土相互作用理論,進行平面分析。荷載分為:
第一,壓力法。Loehr等[2]考慮抗滑樁加固邊坡時得到樁的3種分布形式:①樁周巖土體的破壞——極限土抗力形式;②因錨固不足,在樁身周圍發生錨固段的土體破壞——極限錨固抗力形式;③樁身結構的抗彎或抗剪破壞——樁的極限抗力形式。在計算極限土抗力時需先計算巖土體,建議采用Ito和Matsui[3]提出的塑形變形理論。
第二,位移法。根據樁土相對位移分布計算樁移、樁體側向土壓力及內力的分布情況。對樁土間的相互作用通過位移法進行分析更為合理,但是,需要了解無樁時土體自由側向位移的分布,然后把位移疊加到樁上,通過彈性理論或者地基反力計算樁土相互作用,White等[4]在位移法的基礎上采用p-y曲線法分析樁的變形和彎矩沿樁身的變化。
1.2 數值計算方法 數值計算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有限單元法。該法可分為二類:一類是傳統的樁土本構有限元;另一類是復合本構有限元。通常情況下,對樹根樁加固邊坡進行穩定性通過采用樁土復合本構模型和樁土彈塑性本構模型分別進行分析,采用非線性有限元方法進行求解,得到采用復合本構模型的計算結果和實際相差不大[5]。第二,有限差分法。通過有限差分法對系統的演化過程進行模擬,通過以小變形本構關系求解大變形問題,使設計更加方便快捷,在實際工程中受到較廣泛的使用。
2 抗滑樁設計計算方法的探討
2.1 抗滑樁的受力特征 作用在抗滑樁上的荷載由滑坡推力、樁前巖土體抗力與地震震動荷載等組成,抗滑樁設計取決于滑坡推力的計算是否準確,對于單一的的情況,在推力與樁身內力分析與計算上已有很多研究,并將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應用于實際工程項目中;但是對于發育了多個滑動面的堆積層滑坡,在計算滑坡推力時并不考慮滑動面的相互作用力的影響,主要是將該滑面以上的所有巖土體作為一個整體,以最深滑動面為計算基準面來計算。計算所得到的結果并不能反映真實情況,而且有的時候相差會很大。
2.2 計算方法探討 使用極限平衡法和數值分析方法計算抗滑樁都有其局限性,目前為止,抗滑樁的破壞形式主要以滑移破壞為主,使用極限平衡法計算雖然計算過程較簡便,但是不能反映工程實際破壞情況;使用數值分析方法需要使用專業軟件,結合工程勘測數據,得出結果比較能夠反映工程實際情況。
在滑坡治理的抗滑樁中,抗滑樁的破壞主要以穩定性破壞為主,滑坡的滑移面假定為圓弧面的基礎上,建立計算模型。
如圖1所示,設滑坡為均勻土質,有兩個不同的坡度段,以鼓出下緣為坐標原點O(0,0),抗滑樁與坐標原點的距離為X0,錨索位于抗滑樁頂部,傾角為α,在鼓出下緣處切線與水平線的夾角為γ,滑坡的上部下滑位置為Β。
2.3 抗滑樁設計計算方法的適用性 兩種典型的抗滑樁設計方法和理論,結合已有的研究,可得出以下初步結論:基于極限平衡理論的方法適用于單樁計算,計算方法比較簡練,但是為了保證其安全性,采用比較保守的安全系數,因此設計結果往往較為安全,不經濟;基于數值分析的方法,該方法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功能,能夠比較合理的模擬真實抗滑樁受力情況,但是建模過程比較復雜,無法進行推廣。
3 結語
隨著我國加大西部建設和城市建設的發展,涌現出大量復雜地形,高速公路及鐵路的發展對滑坡地形的安全性的要求越來越來高。本文在總結已有設計方法的基礎上,對抗滑樁的設計計算方法及有關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特別是以滑坡的穩定性為基礎,結合極限平衡理論對抗滑樁的設計計算方法進行研究,既能保證滑坡的安全性,又能大大簡化設計過程及難度。隨著抗滑樁的應用,對其工作機制的研究也將逐步深入,其設計方法會更加完善,更加適用實際工程設計實踐。
參考文獻:
[1]王振剛.抗滑樁樁身內力分析計算研究[D].長安大學碩士論文.
[2]LOEHRJE,ANGEC,PARRAJR,et al.Design methodology for stabilizing slopes using recycled plasticre inforcement[C]//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Transportation Projects: Proceedings of Geo-Trans. LosAngeles, CA, United States: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 2004:723-731.
[3]ITOT,MATSUIT.Methods to estimatelateral for ceacting on stabilizingpiles[J].Soilsand Foundations,1975,15(4):43-59.
一、《起源》理論脈絡
愛德華在這篇論文中并未設置章節性的標題,論文可以從借貸試算平衡方法形成和發展的時間來劃分,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早期借貸試算平衡方法的形成。這部分論述了15世紀以前借貸試算平衡方法在意大利的形成和發展。第二部分為盧卡帕喬利對借貸試算平衡方法的總結。尤其是對復式記賬中賬戶余額平衡和匯總試算平衡進行了探討。第三部分為盧卡帕喬利之后的學者對借貸試算平衡方法的發展。重點介紹了盧卡帕喬利之外的幾位學者對賬戶余額平衡方法的研究情況。
二、《起源》主要學術觀點
(一)早期借貸試算平衡方法的形成 在后的意大利,伴隨著蔚為壯觀的商業的興起,產生了復式記賬。由于當時原始記錄的不足,為了記錄快速增長的外貿交易所導致的復雜交易事項,發明一種有效的記賬方法成為必要。隨著商業的快速發展,復式記賬開始不斷完善。當時商人保存的復式記賬記錄不多,學者們沒有十足的把握斷定復式記賬起源的精確時間、方式和地點,但可以推斷的是,在13至14世紀的意大利,復式記賬法確實已經趨于完善。
由于缺乏基礎的商業數據,學者們轉而開始研究早期有關復式記賬的作品,其中最早的是盧卡帕喬利于1494年出版的《數學大典》,該書介紹了當時在威尼斯十分流行的復式記賬系統。然而,復式記賬法直到15世紀才被廣泛運用并沿用至今。最早的復式記賬記錄是1340年熱那亞公社中的財務賬簿,雖然只是框架性質的,但比1494年出版的《數學大典》足足早了約一個半世紀。盧卡帕喬利在1494年出版的《數學大典》,對復式記賬法起源的闡述較少,但他所描述的復式記賬法是一套較為成熟的系統,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并得到了充足的發展。
早期著作中關于記賬術語的模糊導致了后來的研究者對于一些記賬程序或方式產生了困惑,雖然這些記賬程序或方式他們現在正在使用,如試算平衡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盧卡帕喬利對試算平衡表述不明晰,導致賬戶余額平衡和匯總試算平衡這兩個術語被等同,兩者都被認為是借貸試算平衡方法。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的,這兩者意味著兩個相互分離且彼此不同的兩個程序。
(二)對盧卡帕喬利借貸試算平衡方法的總結 為了清楚表述試算平衡表述不明晰這一問題,論文作者對賬戶余額平衡和匯總試算平衡分別加以描述,并對15至16世紀關于此問題的主要著作進行溯源。賬戶余額平衡,正如盧卡帕喬利所解釋的一樣,關注了復式記賬法中的總賬復試記賬的基本特征,并通過試算平衡表來驗證復式記賬。在《數學大典》中的第14章,盧卡帕喬利清楚地說明了復式記賬法的要義,他說道:“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總賬復試記賬法建立起來后,盧卡帕喬利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試算平衡表中借貸方平衡的驗證上,在《數學大典》的第36章,他說:“試算平衡表相當于把左邊總賬的借方匯總到一起,把右邊總賬的貸方匯總到一起,如果借貸方金額相等,說明總賬可能是正確的”。事實上,他在《數學大典》的第14章也表述了同樣的觀點,只是不太簡潔。盡管以前有人對此存有疑義,顯然,盧卡帕喬利完全了解試算平衡表的結構和功能。耶梅評價的也對,但不幸的是,他將曼佐尼的總賬平衡作為了恰當的試算平衡表。哈特菲爾德在理解盧卡帕喬利的總賬試算平衡的時候,也犯了相同的錯誤。
盧卡帕喬利用他的總賬試算平衡方法,作為結束一個舊賬并將其余額過入新賬的證明。他用了較長的篇幅來解釋這種過賬程序。在第32章,他說“現在你必須過賬,因為原來的賬戶已經登記完了,或者因為新的一年開始了”,商人們每年都實踐著這一程序。此后,過賬就此被指代作了賬戶余額平衡的第二層含義,然而這二層含義的混用造成了混亂。在第34章,盧卡帕喬利對賬戶結賬程序進行了詳細闡述。他開始介紹有關實賬戶的結賬程序,比如現金,資本,商品,設備,在建工程,債務和債權等。然后,盧卡帕喬利談到,有些賬戶(虛賬戶)可能不需要轉移到新的賬戶,如費用和收入。這些賬戶應過入損益賬戶,后者又被轉入資本賬戶。資本賬戶,類似于資產和負債的會計處理,其余額轉入新賬。
另外,盧卡帕喬利還介紹了匯總試算平衡。他說:該種方式,在前面程序的基礎上(即日記賬和備忘錄已經登入賬簿中),后面的步驟會變得清晰。接下來是,分賬戶匯總借方,并將其列于試算平衡表的左邊,分賬戶匯總貸方,并將其列于試算平衡表的右邊,然后分別將試算平衡表的左邊和右邊匯總,這就是匯總試算平衡。如果左邊匯總額等于右邊匯總額,有理由相信賬戶管理、結賬可能是正確的,反正則意味著賬戶中存在錯誤。初看起來這似乎就是一個試算平衡表,但仔細檢查會發現,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盧卡帕喬利在所有賬戶結賬后進行匯總試算平衡,除名義賬戶直接從舊賬戶過入到新賬戶,而未通過資本賬戶或任何形式的平衡賬戶結轉這種情形例外。在這種情況下,舊賬必將在所有情況下都平衡(即使這中間充滿著錯誤),因為許多項目都會因為結賬的過程被軋平,一個結賬后的試算平衡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試算平衡。
這很明顯,盧卡帕喬利的匯總試算平衡是為驗證結賬的正確的,并不具有現代試算平衡的意義。假如分賬戶中有一個沒有結賬,如果此時分賬戶匯總借方,并將其列于試算平衡表的左邊,分賬戶匯總貸方,并將其列于試算平衡表的右邊,然后將試算平衡表的左邊和右邊匯總,顯然,左邊匯總額和右邊匯總額不會相等。自然地,這也可以反推出賬戶中有沒有結賬的。這種匯總試算平衡被認為是賬戶結賬程序中的最后一個環節,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試算平衡。盧卡帕喬利也知道試算平衡為過賬提供指引所起的作用,在他的最后一章中寫道:“如果某一賬戶登記完了或到了期末,而你又想將其過入新賬戶,你可以按下面的程序做:結束試算平衡并確保其正確,然后從試算平衡表中過入到新的賬戶,為了在試算平衡表中顯示所有賬戶,必須為其預留位置。這樣,老賬戶過入到了新賬戶,老賬戶中的貸方在試算平衡表中是借方,在通過試算平衡表轉入到新賬戶時,又變成了貸方,如此循環”。
實際上在上例中,盧卡帕喬利將試算平衡表作為了一個中轉賬戶,唯一的區別是老的賬戶體系中沒有一個這樣的中轉賬戶,這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可以預見的是,在盧卡帕喬利以前,試算平衡表就已經作為了一個中轉賬戶在實踐當中使用了。威尼斯商人安德里亞?巴爾巴里戈,在1434年就使用過這樣一個中轉賬戶,顯然,他使用了同樣的程序。有趣的是,我們所考慮的賬戶余額平衡也是一種結賬后的試算平衡,因為它是名義賬戶被過入到資本賬戶后再進行的試算平衡。此外,還應注意的是,賬戶余額平衡是在賬戶過賬之前發生,而匯總試算發生在過賬之后,這也可以作為盧卡帕喬利將賬戶余額平衡和匯總試算平衡稱為試算平衡的原因。因此,它可以作為盧卡帕喬利充分理解試算平衡表和作為檢驗借貸平衡與過賬的證據。盧卡帕喬利自己也說,他僅僅是在描述威尼斯記賬的方法。現在不清楚的是,當時的記賬方法是否利用了盧卡帕喬利的匯總試算平衡,盡管試算平衡是一種被廣泛運用的記賬程序,但匯總試算平衡則如曇花一現。
(三)對盧卡帕喬利之后的學者們借貸試算平衡方法發展總結曼佐尼曾經在1540年出版過《威尼斯式總賬和分類賬》,繼續使用了盧卡帕喬利的匯總試算平衡,在他的文章里面套用了復式記賬方法,他的著作相對于盧卡帕喬利的著作實際上沒有多大的改變。
一項研究曼佐尼有關復式記賬的書籍表明,他清楚復式記賬的基本特征。然而,要想從他這獲得對試算平衡的了解這似乎是徒勞的。奇怪的是,在他的論述中,他正確地描述了試算平衡,但是,因為它是采取對盧卡帕喬利著作的照本宣科,他沒有完全理解它就不足為奇了。此外,在前四章中,他描述了試算平衡,而他使用的示例是他著作中的賬戶余額平衡,這與盧卡帕喬利的匯總試算平衡并無二致,而根本不是一個試算平衡。而奇怪的是,曼佐尼了解復試記賬的基本特征,但他沒有徹底理解試算平衡表的真正本質,這正是問題的所在。
三年后,英格蘭的奧爾德卡斯爾在他著作中的第25章,正確地描述了試算平衡,“如果某一賬戶登記完了或到了期末,而你又想將其過入到新賬戶,你可以按下面的程序做:結束試算平衡并確保其正確和平衡,然后從試算平衡表過入到新的賬戶,為了在試算平衡表中顯示所有賬戶,必須為其預留位置,這樣,老賬戶過入了新賬戶,老賬戶中的貸方在試算平衡表中是借方,在通過試算平衡表表轉入新賬戶時,又變成了貸方,如此循環”。奧爾德卡斯爾像之前的曼佐尼一樣,著作實際上是盧卡帕喬利著作的翻版。
1543年,耶梅在安特衛普出版了介紹復式記賬的專著。如奧爾德卡斯爾一樣,耶梅也描述了試算平衡表。耶梅是第一位在賬戶中恰當地運用賬戶余額平衡的,在他書中的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他的程序是簡單而直接的,首先,他將商品賬戶轉入庫存商品賬戶,然后,他將虛賬戶轉入損益類賬戶,繼而再轉入資本賬戶,最后關賬。并且分賬戶匯總借方,并將其列于試算平衡表的左邊,分賬戶匯總貸方,并將其列于試算平衡表的右邊,然后將試算平衡表的左邊和右邊匯總,這樣可以檢驗過賬的正確性。卡薩諾瓦(1558), 皮耶特拉(1586)和后來的作者都將過渡賬戶作為普遍接受的程序,從此使盧卡帕喬利尷尬的匯總試算平衡再沒有被使用過了。
三、啟示與思考
通過深入解析《起源》一文,可以發現,盧卡帕喬利作為首位論述復式記賬的作者,他完全了解試算平衡的作用和結構,曾被他錯誤地當作借貸試算平衡的匯總試算平衡,不過是一個檢驗結賬后賬戶匯總正確性的工具,并且這一工具最終讓位于效率更高的賬戶余額平衡。至于為什么盧卡帕喬利沒有使用當時已經廣泛被使用的賬戶余額平衡,不得而知,更加令人不解的是,他所使用的將賬戶過賬的試算平衡表強烈地顯示出他已經知道賬戶余額平衡的存在。盧卡帕喬利所描述的復式記賬方法并非始于他,當時的會計文獻更加傾向于推介復式記賬實務而非提升理論或創造新的記賬程序。試算平衡的起源,僅僅被發現于當時的商業實踐,然而試算平衡理論體系并未建立起來。這是因為很少有當時的復式記賬書籍保存至今,大部分保存至今的也已經殘缺不全。
[本文系郭道揚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編號:11&ZD14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A. C.Littleton and BasilS.Yamey.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ccounting.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56.
[2]Edward Peragallo.Origin and evolution of double entry bookkeeping.American institute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38.
關鍵詞:裂紋擴展 能量平衡 花崗巖 動態本構
Study on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rock under dynamic compression based on energy balance during crack growth*
Abstract: Based on the sliding crack model and energy balance during crack growth, the dynam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rock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s is establish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gre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roperties of the no-elastic strain caused by the growth to the total strain are also studi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no-elastic axial strain caused by the crack growth is larger than that of lateral strain. In addi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o-elastic strain caused by the initial crack’s sliding cannot be ignored.
Keywords: Crack growth Energy balance Granite Dynam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一、前言
巖石的動態本構模型是分析巖體結構在動載荷作用下響應的基本參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研究人員在此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于亞倫[1]用修正的過應力模型來描述巖石材料在加載速率為103s-1的應力應變關系。楊春和和曾祥國[2])用Bodner-Partam粘塑性模型描述了巖石材料在動三軸壓縮應力作用下的響應。類似地,還有Liu & Katsabanis[3]等人的工作。
隨著掃描電鏡(SEM)和聲發射等設備在巖石力學實驗中的廣泛應用,巖石材料在破壞過程中裂紋的擴展、分叉以及聚合等細觀力學行為得到了較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表明,巖石材料內部存在的微裂紋的擴展和聚合是巖石材料在外載荷作用下宏觀力學特性的根本原因。基于這些研究結果,多種裂紋模型應用于研究巖石類脆性材料在承受壓應力作用下的變形特性。在這些裂紋模型中,滑移型裂紋模型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Nemat-Nasser & Obata[4]根據滑移型裂紋擴展的集合特征研究了脆性材料的非線性應變。在他們的研究中,總的非線性應變由三個部分形成:a)沿初始裂紋的滑動;b)垂直于裂紋方向的剪脹;c)拉伸裂紋的擴展。基于Catigiano的能量平衡理論,Kemeny[5]提出一種簡單的方法計算含滑移型裂紋的巖石材料在壓應力作用下的變形特征。在他的工作中,巖石的非線性應變主要由拉伸裂紋擴展引起,忽略了由于初始裂紋滑移消耗引起的非線性應變。Basista&Gross[6]根據內變量理論研究了含滑移型裂紋的非線性應變。在他們的分析中,非線性應變的計算分成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沒有拉伸裂紋產生,能量的耗散由初始裂紋的滑移形成。在第二階段,拉伸裂紋形成,并沿著最大主應力的方向擴展。在這一階段,能量的耗散主要由拉伸裂紋的擴展形成。Ravichandran& Subhash[7]也根據能量平衡理論研究了含滑移型裂紋的非線性應變,在他們的研究中,考慮了由初始裂紋滑移引起的能量耗散以及造成的非線性應變。
本文基于Ravichandran& Subhash[7]提出的裂紋擴展能量平衡原理,分析巖石在動態單軸壓應力作用下(應變速率范圍:10-4-100s-1)的本構模型,并與實驗結果進行比較。本文還進一步分析裂紋擴展引起的非線性應變對總應變的貢獻等。
二、滑移型裂紋組模型
基于Horii&Namat-Nasser[9]和 Ashby和Hallam[10]的研究,本文采用圖1(a)所示的簡化滑移型裂紋模型。同時本文應用圖2(b)所示的一組滑移型裂紋來模擬巖石材料在單軸向壓應力作用下的劈裂破壞模式以考慮裂紋之間的相互作用。圖中,初始裂紋長度為2c, 拉伸裂紋長度為2l,相鄰裂紋間距為2w, 初始裂紋面與軸向應力之間夾角為q 。根據文[5-11]的工作,圖1(b)簡化成圖1(c)所示的裂紋構形。圖1(c)中,一組拉伸裂紋承受集中力F以及遠場壓應力作用。力F反應作用在初始裂紋面上的剪切力對拉伸裂紋的作用,在忽略初始裂紋面上的粘聚力時可以寫成如下的形式:
(1)
式中,m 為裂紋面間的摩擦系數。
根據疊加原理,圖2(c)所示的一組裂紋的應力強度因子表達式為:
(2)
式中,,是為了保證式(2)在拉伸裂紋很小時依然適用[6]。
根據文[11]的工作,在動載荷作用下,圖2所示的裂紋組裂紋擴展準則為:
(3)
式中,為材料的瑞利波波速,n為裂紋擴展速率, 為巖石材料的動態斷裂韌度。
三、巖石的動態本構模型
考慮圖2所示的二維情況,巖石單元受軸向應力和側向應力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應力矢量和應變矢量可以表述成2′1矩陣:
(4)
總的應變矢量可以分成兩部分
(5)
式中為由初始裂紋滑移以及拉伸裂紋擴展引起的非線性應變,彈性應變矢量,為不含裂紋的單元體在載荷作用下的應變,它與應力的關系可以表述成:
(6)
式中,E和為材料的彈性模量和泊松比;k為常數,在平面應變情況下,,平面應力情況下,。
根據裂紋擴展過程中的能量平衡原理,在裂紋擴展過程中,外力做功主要用于克服初始裂紋滑移以及拉伸裂紋的擴展,如下式:
(7)
式中,為由于拉伸裂紋擴展而耗散的能量,Wf為由于初始裂紋滑移而耗散的能量,W1為外載荷做的功。
假定由于裂紋發展形成的非線性應變與和成線性關系[7],有:
(8)
式中為常量,根據對稱性,有。在這種情況下,外載荷所作的功W1為:
=
(9)
式中,4bh為含裂紋單元的面積(圖2)。
由初始裂紋滑移消耗的能量為:
(10)
式中,,為外載荷作用下,初始裂紋的滑移位移。
Nemat-Nasser& Obata [4]提出由于初始裂紋滑移產生的I型應力強度因子為:
(11)
式中,= 0.083c,是為了保證式(15)在l很小時的適用性。由于由初始裂紋滑移形成的I型應力強度因子應該等于由式(2)得到的應力強度因子[7],所以,由外載荷作用形成的初始裂紋滑動位移為:
(12)
這樣,由初始裂紋滑移而耗散的能量為:
(13)
拉伸裂紋擴展所消耗的能量為:
(14)
在上式的第三項中,為了積分得方便,用l代替l+l*,則有:
(15)
根據式(9-10)、(13-15),有:
所以,有:
(16)
式中:
這樣,由裂紋擴展引起的非線性應變為:
(17)
在不考慮裂紋相互作用對裂紋擴展造成的非線性應變影響時,含N條裂紋的巖石材料單元的總的非線性應變為。
由式(8)和(17)有:
(18)
在單軸向應力情況下,有:
(19)
體應變為:
四、結果及分析
文[14]的研究表明,巖石材料的初始裂紋長度(2c)與巖石的顆粒直徑有關,一般地有,。在本文的分析中,取[14] 。根據文[13]的研究結果,花崗巖(取自新加坡Bukit Timah地區)的平均顆粒直徑約為1.5毫米,因此,取初始裂紋長度(2c)為1.5毫米。與文[5]的研究相似,在本文中,相鄰裂紋的間距(2w)取為4倍的巖石初始裂紋長度即6毫米,裂紋面的摩擦系數m為0.3,初始裂紋與軸向應力的夾角q為45° 。
確定巖石材料單元體內的裂紋數量是一個比較復雜而難以解決的問題。通常采用裂紋密度的概念來間接描述單元體內的裂紋數量的多少,如Kemeny[5]以及Fredrich&Evens[14]的工作。裂紋密度c定義為,其中,N/V為單位體積中的裂紋數量。在本文的研究中,V為單位厚度的單元體的體積,即4hb(圖1(b))。Hadly[15]較早估計過未受載荷作用的Westly花崗巖的裂紋密度c=0.25。Fredrich&Evens[14]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如果假定,那么c = 0.2 ~ 0.5基本上對應與每一個巖石顆粒周圍含0.5 ~ 1.5個微裂隙。他們認為裂紋密度的這一取值范圍是可信的。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取c = 0.25 。 其它的參數取值見文[11]。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單軸向壓應力作用下巖石材料的應力應變關系。裂紋的擴展準則見式(3)。在式(3)未滿足之前,巖石單元處于完全線彈性狀態。此時單元體的應變由式(6)確定。當式(3)所示的裂紋擴展條件滿足時,拉伸裂紋將產生擴展。此時,由于拉伸裂紋擴展以及初始裂紋滑移造成的非線性應變以及總的單元體應變由式(18)確定。文[13]關于Bukit Timah花崗巖的單軸動態實驗結果表明,花崗巖材料的楊氏模量以及泊松比隨應變速率的變化很小,可以看成是速率無關的量,因此在本文的模型研究中,花崗巖材料的楊氏模量以及泊松比分別取為65MPa以及0.25。
圖2為由滑移型裂紋模型得到的不同應變速率下Bukit Timah花崗巖應力應變曲線以及與實驗結果的對比,可以看出模型結果與實驗結果基本符合。圖3描述了應變速率為10-1 s-1時由于裂紋擴展引起的非線性應變與總應變的比值與軸向應力的關系。可以看出,這些比值隨著軸向應力的增加而增加。在軸向應力達到最大值(強度值)時,對于軸向應變,由于裂紋擴展引起的非線性應變占軸向總應變的15%。因此,由于裂紋擴展引起的非線性應變對側向應變的影響比軸向應變大。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非線性應變對總應變的貢獻在不同應變速率(10-4-100 s-1 )下基本相同[16]。
圖4描述了當應變速率為10-1 s-1時,在非線性應變中,由于初始裂紋滑移引起的非線性應變與拉伸裂紋擴展引起的非線性應變的比值與軸向應力的關系。圖5的結果表明,初始裂紋滑移引起的軸向非線性應變與拉伸裂紋擴展引起的軸向非線性應變的比值隨著軸向應力的增加而減小,當軸向應力達到最大值時,二者的比值趨近于1。而對于側向應變,初始裂紋滑移引起的非線性應變與拉伸裂紋擴展引起的非線性應變的比值隨著軸向應力的增加而增加,當軸向應力達到最大值時,二者的比值約為0.4左右。上述的結果表明,初始裂紋的滑移對花崗巖材料的非線性應變的貢獻不能忽略。因此,如Basista & Gross [6]所指出,在Kemeny [4]的研究中,忽略初始裂紋滑移形成的非線性應變是不全面的。
五、結論
本文基于裂紋擴展過程中的能量平衡原理,應用滑移型裂紋模型建立了花崗巖材料在應變速率為10-4到100s-1范圍內的本構模型。分析結果表明,模型結果與實驗結果符合得比較好。本文的研究結果還表明,在裂紋的擴展過程中,由于裂紋擴展引起的非線性應變對側向應變的影響比軸向應變大,同時,初始裂紋的滑移在花崗巖材料的非線性應變的貢獻不能忽略。
參考文獻
[1] 于亞倫 .用三軸SHPB裝置研究巖石的動載特性. 巖土工程學報,14(3):71-77, 1992.
[2] 楊春和,曾祥國. 高應變速率對巖石力學特性影響實驗研究及其損傷本構關系的探討. 中國青年學者巖土工程力學及其應用討論論文集.286-290, 1994, 武漢.
[3] Liu LQ and Katsabanis PD. Development of a continuum damage for blasting analysis. Int J Rock Mech Min Sci,1997, 34(2): 217-231.
[4] Nemat-Nasser S and Obata M. A microcrack model of dialatancy in brittle material. J Appl Mech,1988, 55:24-35.
[5] Kemeny JM. A model for non-linear rock deformation under compression due to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1991, 28(6):459-467.
[6] Basista M and Gross D. The sliding crack model of brittle deformation: an internal variable approach. Int J Solids Structures, 1998, 35(5-6):487-509.
[7] Ravichandran G and Subhash G. A micromechanical model for high strain rate behavior of ceramic. Int J Solids Structures, 1995, 32(17/18): 2627-2646.
[8] Nemat-Nasser S & Horii H. Compression-induced nonplanar crack extension with application to splitting, exfoliation and rockburst. J Geophys Res.1982, 87: 6805-6821.
[9] Horii H and Nemat-Nasser S. Brittle failure in compression: splitting, faulting, and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Phil Trans Royal Soc London, 1986;319:337-374.
[10]Ashby MF and Hallam SD. The failure of brittle solids containing small cracks under compressive stress state. Acta Metall, 1986,34:497-510.
[11]Li HB, Zhao J and Li TJ. Micromechanical modelling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nite under dynamic uniaxial compressive loads. Int J Rock Mech Min Sci,2000;37:923-935.
[12]Friedman M, Perkins RD and Green SJ. Observation of brittle-deformation features at the maximum stress of Westly granite and Solenhofen limestone.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1970, 7: 297-306.
[13]Zhao J, Li HB and Zhao YH. Dynamic strength tests of the Bukit Timah granite. Geotechnical Research Report NTU/GT/98-2,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1998, 106pp.
[14]Fredrich JT and Evens B. Effect of grain size on brittle and semibritlle strength: implication for micromechanics modelling of failure in compression. J Geophys Res,1990,95:10907-10920.\
[15]Hadley K. Comparison of calculated and observed crack densities and seismic velocities of Westly granite. J Geophys Res,1976,81:3484-3494.
[16]李海波, 花崗巖材料在動態壓應力作用下力學特性的實驗與模型研究.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1999.
[16]
(a)
(b)
(c)
圖1 本文采用的滑移型裂紋示意圖
Fig.1 Sliding crack model in the present paper
(a) Strain rate: 10-4 s-1
(b) Strain rate: 10-3 s-1
(c) Strain rate: 10-1 s-1
(d) Strain rate: 100 s-1
圖2
不同應變速率下的花崗巖應力應變曲線(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比較)
Fig.2 Stress strain curves for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圖3
非線性應變與總應變比值與軸向應力的關系
Fig.3 Change of noelastic strain/total strain with axial stress
圖4
論文關鍵詞:裝配線;工序均衡;改善管理
論文摘要:采用因素分析與定量測算的方法研究裝配線平衡問題,提出改善方案。著重研究了制約生產能力關鍵原因,提出了一種實施效果評價方法一裝配線平衡率方法。方法應用于小型輪式拖拉機傳動箱裝配線中,得到了較好的實驗結果。研究證明,生產工序均衡有助于實現裝配線科學管理。
裝配生產線各相關工序之間的作業量平均與否直接影響生產過程的整體效率,分析瓶頸工序,使生產線各工序生產負荷平均化是提高生產線效率的關鍵。
某拖拉機傳動箱軸承對壓裝配線設計生產綱領為8萬臺/年(單班),設計生產節拍為1.5min,能夠滿足18.37.101(標準機型)與20.37.101(加寬型)兩種傳動箱的裝配作業。
生產線在生產初期,當日產任務接近300臺時無法完成計劃.某些工序出現嚴重的壓線、落線現象,而某些工序生產能力還相對富余;瓶頸工序的存在使生產任務進一步增加時,不得不靠大量延長工作時間完成,挫傷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生產管理難度加大。
通過分析確定生產線工序不均衡是影響生產線能力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生產線平衡理論,,重新分配工序內容,確定合理的生產節拍是解決生產能力不足難題的關鍵。
1 裝配線運行節拍核定
在設計時小拖傳動箱裝配線已確定了工位數量,從試運行已達到的班產量(200臺)與設計班產量(270臺)比較并考慮操作人員的熟練程度,說明大部分的作業內容分配是合理的。為解決生產能力不足問題,須核定生產節拍,測定各工序的作業時間,按新的生產節拍均衡工序,以實現高的生產線效率。
面對不斷增長的市場定單需要,決定以生產線期望的班產量確定生產線節拍:
根據《機械工廠年時基數設計標準}(JBJZ—95)的要求及公司的技術協議:傳動箱年生產綱領9萬(300天、單班制、每班實做7.5h、設備利用率85%),所以:
即:有效生產節拍控制在1.3min/臺,每天可實現產量350臺。
2 改進的對策和實施效果評價
2.1裝配線平衡措施
由于該裝配線是非同步輸送線,在個別作業內容不能分解、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位進行壓裝操作時,工位前后可能會停留較多的隨行小車,所以生產線總體布置時在這些地方相應地保留了較多的線體空隙。這樣在空間上為加工操作時人員、設備、物流的合理調配提供了基礎保證。
現場實際測量作業時間.對接近甚至超出生產節拍1.3min的瓶頸工序,采取平衡措施。
首先根據生產節拍調整工序作業內容,使各工序(工位)的作業時間趨于一致。
小型輪式拖拉機傳動箱結構如圖1所示.原生產線工位布置及內容為:清洗變速器殼體—裝螺栓吊轉—裝Ⅲ軸合件—裝Ⅳ軸合件—裝Ⅱ軸合件—預放差速器總成—裝V軸合件—裝I軸及附件—裝左右半軸套管一裝左右半軸。
第一、二工位實際作業時間都在30秒以內,作業內容不夠飽滿,決定將其合并且由一人完成。調整后工序時間為57秒。
三到五工位作業內容不能調整。實際作業時間低于生產線節拍,工位六(預放差速器總成)內容單一,要求低,在不違背工藝要求的情況下將其按比例分配到第三、五工位,平衡了物流,工序節拍更接近生產線節拍,實測工序時間分別為52秒、59秒、49秒,加之準備和結束時間約為l5秒,可見工序安排基本合理。
V軸、I軸壓裝工位(未作調整)工序節拍為51秒和55秒
半軸套管壓裝盡管原設計配有2名強壯的操作工人完成,由于作業內容多,勞動強度較大,協作要求高,周轉零件時間長,工序用時1.5分鐘大于生產節拍。屬于關鍵工序。經研究決定增加一臺吊裝設備和一名操作人員,可做替換或輔工作,屆時將能保證生產線節拍要求。
雖然半軸壓裝工位作業內容也較豐富,但考慮到作為線上的末尾工序,除必須利用壓力機的壓裝項目外其余可移到線外完成,因此對其未作大的調整。其次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轉貼于
在作業內容分配合理的情況下,操作工人的操作技能決定了生產線的生產能力。為了提高線上所有工人的操作技能,公司首先對新工人進行基本理論培訓和實際操作考核,結合崗位工資獎金、人員合理流動等激勵措施。通過競爭機制大大提高了操作人員技能水平。
另外還采取了諸如提高瓶頸工序的設備完好率和加強生產計劃、加強物流管理等措施。
2.2實施效果評價
因第一、第二及半軸壓裝工位的部分作業相對獨立完成,可忽略其影響,采取平衡措施后實際測得的各個工序作業時間如表1。
衡量生產線平衡狀態的實際效果可采用生產線平衡率(BalancingRate)來定量評價。
一般情況下,當生產線的平衡率在70%—85%之間的時候,對生產線的管控基本上是在科學管理的原則下進行的,可見經過生產線節拍核定及工序均衡后解決了一些深層次問題。
生產線班產能力沒改進前基本是依靠無限制的延長工作時間來完成240臺以上任務,生產旺季壓力幾乎難以承受:改進后在2006年的9、10月份生產旺季時公司采用8+4小時的生產組織方式.月產量達到了11000臺,日均生產近400臺.有利地支持了小型拖拉機整車產量猛增的大好局面,為公司抓住市場機遇奠定了基礎。
3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