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問題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古希臘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們一直想解決關于美德的教育問題。柏拉圖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美德知識已由神賦予在人的理性靈魂中,也就是說美德是人生來就有的,是上天賦予人的。智者學派的普羅泰格拉就是一個執著的探索者,作為一個開拓者他大膽地采用類比的方法,把美德與教育的關系類比于希臘嬰兒來學母語,美德可教與美德無老師之間并不矛盾。希臘沒有專門教母語的老師,嬰兒母語能力是通過后天學習得來的。蘇格拉底的弟子亞里士多德也采用類比的方法解答蘇格拉底之惑。有許多技能的學習主要需要學習者觀察、模仿、自己體會等方式來進行,如學習駕車、學游泳等,不一定通過專門的老師教授。美德的教不同于普通知識的教,也不同于母語和技能的學習。美德實質是一種態度,是情感、意志、信念的綜合,傳遞的是一種“心靈的知識”。教美德就是教一種態度。從學的方面看,知識通過記憶教學可以學到,技能通過練習也可以學到,而態度靠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從教的方面看,知識靠傳授,技能靠訓練,而態度靠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美德的教是可能的,也是有條件的,它不能直接教,只能間接教,即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滲透美德。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之間不能畫等號,但二者可以相互借鑒,因為在學理上具有可通約性。道德教育所涉及的范圍最小,是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包括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范圍最大,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法律觀念、文化傳統、道德規范,使他們形成符合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其內容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讓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從而進一步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并且改造世界的能力。如若用教知識和技能的方式來教,則是不可教的。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具體的知識和技能,采用一種潛移默化式的教,則是可教的。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現實性
1.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科發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具體來講是對美丑、善惡等價值導向、價值觀念等認識的充分接收。受教育者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讓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受到有效的教育。正因為存在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才能讓受教育者接受到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相互轉化成為可能”。此外,從學科發展來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研究過程中,可以在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充分引入人類優秀的認知方法,進而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更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成果并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2.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成效提高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總是會發現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很低,甚至會出現失效的現象,從而讓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抱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做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低,甚至有一些人還存在令人難以理解的“虛假接受”現象。“在封閉的社會,對與不對、接受與不接受,與其比較的結果有關,即道德選擇方式由‘習俗型’轉向‘理性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心理接受與行為接受之間、感性接受與理性接受之間使教育者不易接受的客觀情況。針對這些接受問題,緊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研究確實可行的方案和實施辦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由他律走向自律,也是讓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成效得以提高的具體需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路徑
接受與教育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接受標志著人作為主體對于客體的認同、承認、接納的態度和認知發生改變的情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可能的、必要的,也是科學的。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路徑,學界很多學者主要是從接受主體方面進行論述,普遍提出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就不能忽視接受主體的接受,分析接受主體的水平高低、興趣偏好,要認清定位好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地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心理層次、理論水平和接受程度,針對教育接受者制訂符合受眾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對接受客體的社會性傾向以及階級性方面進行涵蓋,一般指的是美丑、善惡的價值導向、價值準則以及相應的價值觀念。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確定是在相應的社會背景下以及特定的社會要求,同時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進行系統的分析,從而給受教育者提供相應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對象實施教育的具體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兩個特征,一是知識性和教育性的統一;二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要讓接受客體的接受度得到提高,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發揮理論的具體作用,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科學性,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提高認同度。不同價值觀之間存在著認同程度上的差異。在不同層次的接受主體間形成共識,消除唯心論、機械論、片面的、孤立的形而上學的影響,樹立唯物的、辯證的、全面的、聯系的辯證統一的形象,克服過低或過高要求的主觀主義傾向。在出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道路上,腳踏實地,一切從實際出發。第一,要擴展自己的眼界,放眼世界,提高認識,要放到整個世界的大局中來觀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普適性、公認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度。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遵照自己的基本規律,從當前的社會現實出發,科學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從實際出發,讓思想政治工作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符合人的思維發展規律,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應有的、積極的作用。
2.注意利益共同性。馬克思說過“:人們的一切行動,都與它的利益有關‘。思’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利益原則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取得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有巨大的威力,能喚起廣大群眾對黨和國家號召的認可,根本原因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群眾利益無小事,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與群眾利益根本一致的堅實基礎之上。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形成強大的革命隊伍,因而能夠喚起群眾的無窮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果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根本利益上是對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不能被受教育者接受的。總結歷史上和現實中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經驗,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只有更加貼近接受主體利益的實際需要,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處處為群眾的利益考慮,站在廣大群眾的立場上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接受主體樂于接受所教授的內容,使受教育者樂于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加強針對性。假如接受主體同接受客體有著較大的差距,或者互相產生抵觸,就無法讓接受主體接受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無法取得相應的教育效果;相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有針對性,就容易達到預期目的,接受效果較好。認識國情,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著眼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基本的實際,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借鑒以往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繼往開來,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在一定物質條件下,人的思想高度決定歷史發展的高度。在提高人的思想覺悟的過程中,不斷解放思想,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實踐基礎上獲得新認識,在新認識的基礎上再指導實踐,形成新的飛躍。如果思想問題只停留在道理上、概念上,而忽視客觀存在和已經變化的事實,嚴重脫離實際,違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實質,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就很難被接受主體真正接受。
作者:張海波 黃洪雷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