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設施農業發展特色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基本情況
目前,臨汾市設施農業面積6400hm2,以栽培蔬菜為主,全年預計總產36.36萬t,平均產量56.85t/hm2。據農業部門統計,平川7個縣市區,設施農業總產值6.468億元,純增收3.647億元,僅設施蔬菜1項,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70元。臨汾市設施農業分三大類:一是日光溫室,面積達到1930hm2,主要栽培蔬菜為越冬—大茬西紅柿、黃瓜、西葫蘆,3種作物占日光溫室面積的82%,甜椒、茄子、豆角次之;從1999年開始日光溫室種植作物多元化,早熟葡萄、油桃、杏及甜瓜、花卉等,面積逾66.67hm2。二是大中拱棚,面積達到3000hm2,種植以春提早和秋延后茄果類、結球類蔬菜為主,也有一部分面積栽培西甜瓜、草莓、花卉,畜禽養殖等。三是小拱棚,面積達到1470hm2,以韭菜栽培為主,有133.33~200.00hm2西甜瓜。全市各級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山區抓特色,平川抓精品”的農業調產思路,進行資源合理配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隨著臨汾市設施農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生產基地,在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上有了新進展。日光溫室形成10個特色區,如堯都洪堡———智能溫室藥材、花卉、蔬菜種苗組培中心;曲沃太子灘———現代化農業設施示范園;堯都屯里———“四位一體”生態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區;翼城南梁、里砦日光溫室黃瓜生產區;侯馬香邑,襄汾大陳、鄧莊,堯都大陽,洪洞馬牧日光溫室反季節菜生產區。大拱棚5個較大規模生產區,有侯馬鳳城66.67hm2早春黃瓜生產區,襄汾賈罕春西瓜秋番茄生產區,襄汾汾城大棚秋延后西紅柿生產區,堯都北郊大棚春甘蘭生產區,洪洞縣城效大棚西紅柿生產區。小拱棚以堯都區喬李韭菜生產面積最大,達466.7hm2以上,洪洞縣大槐樹鎮、蘇堡鎮2012年掀起小拱棚韭菜熱,計劃其種植面積發展到1335hm2左右。
2發展特點
2.1設施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發展規劃,在設施形式、種植模式、栽培品種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基地,促進了市場的形成和產品銷售。各地既有以越冬茬為主的,也有以一年兩茬為主的;既有以西紅柿為主的,也有以黃瓜為主的。襄汾縣400hm2日光溫室,西紅柿面積280hm2,占70%;翼城縣300hm2日光溫室,有234hm2是黃瓜,占到78%;堯都區喬李一個鎮就發展小拱棚韭菜467hm2。通過專業化基地建設,充分發揮了規模效應。以前販菜的客商收一車菜跑幾個村,進好多個棚,農民有時要自己去市場批發,產品銷路不暢。如今基地有了名聲,依據基地,形成產地批發市場,如南吉蔬菜批發市場、喬李韭菜批發市場、賈罕西瓜批發市場等。在上市旺季,菜販主動上門,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局面。
2.2注重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發展
無公害生產是蔬菜發展的方向,也是人們步入小康生活后追求的時尚。制定了全市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并要求各縣市依據自己的生產條件制定相應的生產技術規程,規劃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著手進行環境評估、產品檢測和品牌注冊工作。堯都區屯里鎮綠萬家示范園生產的“萬家綠”牌8個大類30多種蔬菜,通過了臨汾市農藥監督管理部門檢測,成為全市首批“無農藥殘留放心菜基地”,產品進入超市和飯店。曲沃縣太子灘應用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生產櫻桃西紅柿、羽衣甘藍、紫碧天葵等無公害特菜,也達到了無農藥殘留殘毒標準要求。
2.3設施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提高
在各級領導重視和技術人員的努力下,設施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注重了溫室大棚溫濕度科學控制,二氧化碳施肥普遍應用,防蟲網、生物農藥開始應用,無支柱新型溫室、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滴灌、滲灌、雙層膜覆蓋、自動化卷簾機等新技術、新設施、新品種大量引進、示范、推廣。襄汾縣引進了以色列西紅柿品種“R-146”,該品種顏色鮮艷,果個均勻,耐運輸,比普通品種售價高0.3元/kg左右。堯都區進行重點項目技術攻堅,半年時間先后完成了劉村前進農藝園脫毒馬鈴薯、洪堡示范園與智能溫室相配套的藥用鈣果組織培養及組培室建設、100棟新型復全保溫材料日光溫室的建設開始起步、段店鄉日光溫室西葫蘆無農藥殘留G1314—2000的技術攻關。
3設施農業效益
高投入、高產出在蔬菜生產上得到了充分體現。臨汾市露地菜平均產值達10963.5元/hm2,拱棚菜產值達6.3萬元/hm2,是露地菜的5.75倍,而日光溫室的產值達到了18.9萬元/hm2,分別是拱棚菜和露地菜的3.00倍和17.24倍;這3種形式的純收入分別為6988.5、34500.0、102000.0元/hm2,拱棚菜純收入是露地菜的4.94倍,而日光溫室純收入又分別是拱棚菜和露地菜的2.96倍和14.6倍。但是從投入情況看,設施栽培的投入遠遠高于露地栽培的投入。如拱棚投入25500元/hm2,是露地3975元/hm2的6.42倍,日光溫室投入為87000元/hm2,分別是拱棚和露地的3.41倍和21.89倍。產投比分別為露地菜2.8∶1.0,拱棚菜2.4∶1.0,日光溫室2.2∶1.0。由此可以看出,效益越高產投比越低,也就是說要實現高產出,就必須高投入。
4影響日光溫室效益的因素
4.1茬口對效益的影響
一年多茬效益高于一年一大茬效益。一年多茬,延長了溫室土地利用時間,產量高,而且價格不低,效益相對較高。堯都區段店鄉孫喬村,種植茬口是西葫蘆接番茄,西葫蘆9月初就育苗,11月初上市,3月中旬拉秧,產量90t/hm2左右,番茄12月下旬育苗,3月中旬定植,5月初上市,產量60t/hm2左右。2茬收入21萬元/hm2左右,而同等種植水平下單種西葫蘆或番茄,收入19.5萬元/hm2左右,相差1.5萬元/hm2左右。曲沃縣樂昌鎮東韓村某農戶種植西葫蘆接番茄,收入20.25萬元/hm2,西南街某農戶種植芹菜接黃瓜收入17.25萬元/hm2,東韓村某農戶黃瓜間作苦瓜,收入27萬元/hm2,而樂昌鎮太子灘單種黃瓜,調查4戶,最高收入17.25萬元/hm2,低者14.25萬元/hm2。
4.2上市時間對效益的影響
由于育苗時間遲早不一,上市時間不同,效益也有差別。育苗時間適合,收獲期長,產量高,效益高,育苗晚,溫室利用時間短,后期價格低,效益較低。
4.3蔬菜種類對效益的影響
黃瓜、番茄、西葫蘆種植面積大、時間長,菜農技術熟練,雖然價格稍低,但產量高,效益在15萬元/hm2以上,而豆角、茄子、尖椒、青椒等,由于技術不熟練,對溫度、光照要求高,雖然價格高,但產量低,效益在12萬~15萬元/hm2之間。
5發展對策
5.1多方籌資,完成2萬hm2農業設施基地建設
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為發展設施農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要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大上設施農業,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市委、市政府確立“121”工程,決心從2012—2015年,在臨汾市的侯馬市、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堯都區、洪洞縣、霍州市等7個縣(市、區),發展設施栽培基地2萬hm2,其中日光溫室為6666.67hm2,拱棚為1.3萬hm2,基地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突出名、優、特,中高檔,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總產量達120萬t,總產值20億元,純收入增加12億元。
5.2依靠科技,推進設施農業現代化進程
以科技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發展設施農業,占領高新農業科技的制高點。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們生活富裕安康,消費觀念向純天然、無公害、營養保健方向轉變。臨汾市設施農業要率先發展,先走一步,首先消除農藥殘留殘毒,進而進行無公害生產,下一步,生產A級、AA級綠色食品。設施農業基地用3~5年時間,制定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標準,并配備一套完整的農產品檢測儀器及相應設備,配備專職化驗技術干部,統一按技術標準規范化生產,應用各種高新農業技術,轉化最新科技成果,依靠科技促進設施農業提質增效[1]。
5.3擴大宣傳,抓好設施農業產品的營銷
各級政府、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要齊心協力,狠抓營銷。各地從2012年著手注冊自己的品牌,并申報國家綠色產品證書,拿到市場銷售的“準入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農民,無法面向復雜變化的國內國際大市場,因此要下大力氣培養經紀人隊伍,通過經紀人把生產與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各級政府應大力鼓勵經紀人走南闖北設“窗口”,到大江南北搞銷售。技術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門協調好,盡快建立綠色通行證制度,開通綠色通道,創造蔬菜營銷的良好環境。積極探索新的流通方式,全面推廣襄汾農業局建立營銷中心,農產品上網銷售,運用電子商務的經驗,嘗試網上銷售,適時研究期貨銷售等[2]。
5.4開展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群眾科技素質
農民是設施農業的投資主體,也是設施農業的生產者、經營者,只有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才能創造出理想效益。因此,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一是要加強專業技術隊伍建設,搞好基層干部、專業技術人員的系統培訓;二是利用廣播、電視、教材、資料等多種形式,通過農民夜校、專業協會的組織,系統性、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培訓,廣泛宣傳[3];三是積極開展科技服務工作,每縣要有2~3名高水平技術員進行巡回技術指導;每個重點基地至少要有1名專業技術人員蹲點,進行跟蹤技術服務;每個生長季節至少要舉辦3次技術培訓活動;每個種植戶至少要有1名懂技術、會管理的明白人。
5.5加強領導,圍繞設施農業做好服務工作
發展設施農業是市委、市政府決定大抓優化農業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一個重大舉措。各級領導和業務部門要高度重視,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加強領導,因地制宜,合理規劃,以服務為宗旨,協調好各涉農部門的工作,積極組織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社會化系列服務工作,如建立科學的、符合農民意愿的土地流轉制度,金融部門劃拔設施農業專項貸款,稅費改革,給設施農業發展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等[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