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自主性下大學生參與社區管理的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生主動參與社區管理,最終實現社區學生自我管理,這是目前部分高校參與探索社區管理模式之一,本文擬從大學生主動參與社區管理的制度框架上方面入手,從三方面展開探討,一是探索完善大學生主動參與社區管理制度層面,二是如何發揮院系指導和監督作用,三是如何發揮學生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三方面發揮合力,尋找突破點,為大學生主動參與社區自我管理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主動參與;社區管理
大學生社區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在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更是學生在校讀書期間安全穩定的避風港灣。大學生社區的管理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校園的和諧穩定。從學生自身角度,其渴望管理有序、干凈整潔、和諧友善、文體生活豐富多彩的社區環境,正是因為有這些訴求的存在,為大學生主動參與社區管理提供了內生動力,如何將該內生動力轉化為學生主動參與社區管理的實際行動,這就需要學校、學院、學生三方協同作用。
一學校協調統籌自管社區建設,完善頂層設計
要發揮大學生主動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在社區管理的制度層面,就是建立健全各項社區管理制度,為大學生主動參與社區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健全社區管理制度的頂層設計,明確責任和目標,在高校黨委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成立校級學生社區自我管理領導小組,由分管校領導擔任組長,學生處和后勤處負責人擔任辦公室主任,各學院分管學生工作黨委副書記擔任成員,校公寓中心和各學院負責社區工作的輔導員負責具體執行者。領導小組要發揮在大學生社區自我管理中的規劃、監督、評估、激勵、決策等作用,從而共同推進大學生社區建設。對全校大學生自管社區進行統一管理,校級學生社區自我管理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為制定、統籌規劃大學生主動參與社區建設的相關制度安排,一是從學校層面,完善大學生社區自我管理的保障機制,將大學生社區自我管理納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中,與學校的總體發展相配合,如修訂綜合測評加分機制,鼓勵學生參與自管社區建設;二是按照校園建設總體規劃,將大學生自管社區建設納入校財政總預算,給予財力保障;三是監督各個社區自我管理建設現狀,重點檢查各個社區在執行學校相關規定的落實情況,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矯枉過正,建立投訴和信訪接待機制,了解大學生自管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解決大學生自管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實際問題和困難;四是嚴格大學生社區自我管理的考核激勵機制,考核激勵機制的建立,不可或缺三個要素,分別是制定實施目標、完善考評制度和落實激勵機制,把社區自我管理納入工作考評體系,把參與自我社區管理的個人在社區管理中的表現情況作為考核、評先表彰的重要內容,如給參與自管的學生,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綜合測評獎勵等,調動參與學生自管社區建設者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造性[1]。
二各職能部門及院系積極參與,加強監督與指導
各管理職能部門及院系是大學生社區自我管理建設的規劃、協調和發動者,是決定著自我管理社區建設能否成功運行的核心環節。在大學生自我管理社區建設過程中,職能部門和院系發動學生積極性,來參與自我管理社區建設,學生自我管理社區建設過程中,需統籌規劃,合理設置自我管理社區的具體管理部門,如設置社區管理辦公室、社區學生成長綜合服務中心、院系社區服務工作站、學生社區管理委員會具體職能部門“四位一體”的管理服務框架。社區管理辦公室主要有學校機關部處職能部門和學院負責人組成,如學生處、后勤處、資產處、公寓管理中心等負責人和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等,主要負責協調學生自管社區建設過程中,校、院部門之間的關系,監督和接受自我管理社區建設過程中,接受學生在自我管理社區建設過程中的投訴和建議;社區學生成長綜合服務中心,該中心的定位是為社區生活順利進行,提供各種服務,如成長服務中心設置安保服務點、心理援助服務站、宿舍報修服務站、遺失物招領服務點、宿舍水電充值點等,直接服務于學生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院系社區服務站,將學院影響力延伸至社區,如由服務站牽頭邀請學生名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組建學術沙龍方便學術交流,為后進學生和優秀學生建立互助橋梁,成立學院學業互助中心,為同學之間互幫互助提供學習,為擬創新創業的同學,提供創新創業分享交流空間等,更重要是建立輔導員社區工作辦公室,推動輔導員工作進社區,輔導員與學生接觸聯系緊密,有助于及時發掘和預防各種問題發生;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成立大學生社區自我管理委員會,以學院樓棟為單位,形成“社區自我管理委員會—學院分會—棟長—層長”等,類似“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設置系統性的培訓和幫扶機制,提升社區自我管理委員會學生干部的領導能力、管理能力、服務能力,從而為有效開展自我社區管理,提供強有力的能力和組織保障[2]。
三學生主動參與社區自我管理,培養主人翁意識
(一)平衡學生主動參社區管理與校現有社區管理關系的重要性
社區管理水平的高低,社區的管理者和居住者有著決定作用。具體來說,這兩個主體一是學校社區管理工作人員,二是學生。傳統的管理模式下,社區管理工作人員與入住學生的關系是對立的,屬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這種管理模式,會導致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對立,缺乏有效溝通與互動,從而導致社區管理水平下降。具體分析來看,當社區管理過程如果只有學校社區管理人員參與時,學校和學生對社區管理工作人員工作職責及義務的監督管理就變得薄弱,部分社區管理工作人員在管理過程中消極怠工、偷懶缺勤,使得社區管理的規章制度執行起來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這也會給學生帶來學校管理松散的不良印象,長期以往,學生對學校社區管理人員能力產生懷疑,甚至對其管理產生了抵觸、厭煩等情緒,這樣會使學生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性更是全無。而這種負面情緒又會反過來影響學校社區管理人員積極性,可能造成惡性循環,導致整個學生社區管理和建設水平下降。另外,學生作為大學生社區建設中的絕對主體,卻很少享有參與社區建設的權利,這也導致部分學生參與社區管理興趣不高,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社區管理積極性。例如,某些學校仍然按老舊的學生社區管理模式,對學生社區進行類似軍事化管理,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學生依舊沒有較大改觀,從學生角度來說,因為學生既然不喜歡,又無力與學校社區管理層抗衡,只得選擇消極被動地參與社區管理和建設,一旦校方管理出現松懈,社區管理質量立馬就會下降,最終導致整個社區管理水平的下降[3]。
(二)“簡政放權”給予學生參與社區管理的權利
大學生參與社區管理,建設大學生自管社區,這是近些年一些高校在探索的社區管理模式,約翰•S•布魯貝克在其所著的《高等教育哲學》中寫道:“明智的把權力進行分享,并不是把權力弱化,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成果。”大學生社區實現自我管理,是在一定意義上削弱學校對大學生社區的管控,但是這種削弱,只要有較好的頂層設計,把自管社區建設過程中,大學生參與社區管理那些可為,不可為,規定清楚,反而會使學生社區管理工作效率倍增,最終促使學校社區實現管理目標“宜居住、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和諧穩定”。從“需求側”角度來說,如果把學校內人數最多的學生作為日常管理者的一份子吸納到學校日常管理的體系里來,一方面可以減輕管理負擔,實現管理目標。學生參與社區管理建設后,建立自管社區,這樣學生由被管理者變為管理者,學校被管理者與管理者的對立關系,會伴宿學生的參與進來而改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對立的減少,這樣會直接減少管理成本。同時,學生參與社區管理,這樣會節省學校在社區管理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為學校節省相關開支,學生參與社區管理后,“需求側”的訴求會及時被反饋,使管理者了解學生訴求,這樣有利于提高社區建設管理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是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與管理的服務平臺,學生可以在該平臺上通過參與社區管理,鍛煉管理服務能力,尤其是類似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專業學生,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和平臺。大學生參與社區管理后,安排特定崗位,該崗位明確職責要求,例如根據自管社區管理需要,發揮大學生黨員的積極性,將黨支部建在社區上,大學生黨員本身就是學生中的優秀和積極分子,發揮黨員的模范引領作用。學生支部建在社區,有利于學生黨員進行交流,服務和滿足高校黨建工作需求的同時,給大學生黨員“設崗定責”,提升黨員服務意識,大學生社區也是重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場所,在社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動開展上,更貼近學生生活,達到如無細無聲的效果。大學生在參與自管社區建設過程中,學生即可理解學校作為管理者的難處,同時也可以鍛煉自己,減少社區管理工作中的矛盾,提升學生社區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時,學校把社區管理權力在社區管理者與學生之間合理分配,做好制衡和監督,這樣也有助于降低學校的辦學成本.
(三)積極鼓勵學生組織、社團參與自管社區委員會建設
社區學生組織是社區建設重要的基層組織,大學生在自主參與社區文化活動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組織進行交流、對話,推動形成大學生自己的協商機制和交流機制,形成一個理性、民主、平等、開放、多元的大學生交流平臺,從而激發大學生社區的管理活力。探索社區黨、團、學組織建設,發揮社區黨支部的戰斗堡全作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黨、團、學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年權益的作用,促進同學之間在思想上互相啟發、行為上互相監督、學習上互相幫助、生活上互相關心,增強學生黨、團、學生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向心力,推動大學生自管社區建設順利進行。大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具有管理方式的多樣性、組織形式的自主性、群體目標的統一性、活動場地的固定性以及行為規范的自律性等特點,對學生社區主人翁意識的提高、服務意識的培養、實踐育人的訓練以及社區文化的塑造等具有重要作用,其在社區管理中的影響力也日益彰顯。社區自我管理委員會的工作能為廣大學生塔建展示才華的舞臺,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協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認識到社區是我家,愛家靠大家,樂于參與社區管理,愛上社區管理。同時,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也能為社區建設帶來生機和活力,增強社區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變“一人服務千百人”為“千百人共管一個家”。總之,通過整體規劃,努力把學生自管社區打造成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家園、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管理實習基地、校園文化建設場館,形成管理理念先進、文化生活豐富、安全和諧穩定,富有創新活力的學生自管社區,從而不斷增強學生自管社區的凝聚力、創新力和競爭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參考文獻
[1]劉鶴齡.論高校公寓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安徽大學,2013.
[2]錢波.大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江蘇大學,2010.
[3]辛鵬.當代中國高校師生關系沖突的文化透視[D].東北師范大學,2011.
[4]薛紹聰.大學主體間文化的缺失與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孫彥釗 蔡匯民 馬強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