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后金融危機時期的世界經濟失衡調整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進入到后金融危機時期后,世界經濟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巨大,貿易不平衡等現象顯著。美國等發達國家普遍出現財政赤字情況,而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則發生項目盈余。本文將探析后金融危機時期的世界經濟失衡及調整。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期;經濟失衡;調整
1引言
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出現,全球經濟互動頻繁,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種局勢雖然帶動了各國經濟的發展,卻也導致了各國間經濟的失衡,且存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危機,因此這種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失衡現象也成為21世紀最為復雜的宏觀經濟問題。
2造成后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失衡的主要原因
2.1美國與其他經濟體間的貿易失衡
美國具有極高的國際影響力,許多經濟學專家與學者都表示美元是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本位貨幣。自二戰后,受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影響,美元迅速提升至本位貨幣的位置,隨著各國經濟與金融的不斷繁榮人們對于貨幣的研究熱情也在不斷高漲。進入1970年代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受到牙買加體系的影響,國際儲存貨幣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進入21世紀后,美元仍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貨幣,與此同時,美國也享受著“鑄幣稅”帶來的額巨利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美國的金融與投資市場,美國公民以低價購進國外的商品,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國外美元儲備。上述理由最終造導致長期進口大于出口,在資本項目下造成順差。
2.2投資儲蓄差異導致的經濟失衡
投資儲備差異是經濟學研究人員用來分析中美貿易失衡的重要手段,它以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為主要依據,分析政府收入與支出間的平衡關系,以此來推斷存儲與投資建出現的差異。一旦發現問題,就需要采取科學的辦法進行經濟調控,保證財政收支的平衡。自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便出現存儲不足與投資過剩的現象,這主要源于美國公民熱愛消費的習慣。進入21世紀后,美國經濟迅速衰退,政府適時推出了赤字財政政策,卻不想儲蓄小于投資的缺口越來越大。截至2007年,美國的儲蓄大幅度減少,美元迅速升值,對外貿易逆差也在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受到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東亞國家居民更熱衷于儲蓄,對于投資的熱情不高,致使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進口遠小于出口,造成巨大的貿易順差。至此,世界經濟失衡成了一種常態。
2.3石油價格上漲導致的輸出國貿易順差增大
汽車、化工業的出現使得石油價格猛漲,石油一時間成為各國爭搶的珍貴資源。中東與北非地區的石油儲備量豐富,因此成為國際石油輸出的重要組織。在歐美等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后,外國資本對石油輸出組織的直接投資數量不斷增多,中東、北非等國家利用這些投資來擴大石油生產,進而推動了石油輸出國出口與貿易順差的增加。
2.4新型經濟體本幣匯率貶值引起的貿易失衡
現代西方研究人員認為,兩國貨幣的貨幣差異是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一項重要因素。20世紀90年代,東亞新經濟體制崛起,以中國為首的國家以低價外貿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競爭優勢。我國的貨幣長期被政府“人為操控”,因此在美國市場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國貨的低價出口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一些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
2.5主要經濟體的政府干預
貿易保護對世界經濟失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受到出口鼓勵與進口限制等影響,東亞經濟體普遍采取“獎勵出口,限制入口”的政策,致使出現對外貿易的失衡現象;另一方面,受到冷戰影響,美國為了保護自身的壟斷競爭優勢,對東亞大國限制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進而出現了貿易順差,導致經濟失衡的進一步擴大。
3調整后金融危機時期的世界經濟失衡的重要策略——以中國為例
3.1調整外貿政策
自改革開放后,我國將出口作為主要外貿政策,這種做法彌補了我國在技術與資源上的不足,提高了我國出口的國際競爭力??茖W有效的外貿政策是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我國可適當地借鑒歐美國家的出口貿易經驗,采取“獎入限出”的原則。一方面注重對整體的把控,從總量上控制出口規模,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改善我國出口現狀,做好各項細節工作,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中國是東亞大國,進出口貿易對國際收支平衡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國應不斷地完善對外投資與貿易的管理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驅使下,注重對金融安全的分析與監控,確保我國能夠有效地化解人民幣升值等帶來的壓力。此外,我國也應加大對外投資力度,制定更加靈活的稅收優惠政策,以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3.2調整財政政策
為了迎合國際發展大環境,實現內外收支的平衡,我國需要從財政方面入手,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民收入水平,實現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我國長期存在儲蓄與消費失衡的現象,與消費、投資等相比,國民更熱衷于儲蓄,這主要源于國民的保守思想,儲蓄保值又安全,長期儲蓄還可以獲得一筆利潤,國民的消費觀念也反映出了我國經濟的總體大格局。目前,企業的可支配收入與勞動者報酬間也出現失衡現象,對此,我國只有不斷地改善稅收與財政政策,才能夠降低儲蓄水平,進而消除貿易順差。政府財政支出情況決定了我國社會事業的建設,而社會事業的建設又關系到國民的生活質量與經濟水平。因此,政府應當對財政支出的使用情況做出系統的規劃。一方面要增加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地縮小城鄉差距,加大對環保與生態的投入,為國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3.3調整金融政策
調整金融政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投資與儲蓄間的靈活轉化,實現對我國經濟結構的深層調整。政府部門應著眼于資本市場的建設,杜絕我國資本市場成為上市公司圈錢的工具,為儲蓄與投資的轉化提供有效渠道。此外,還應進一步的改善投資環境,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更豐富的投資平臺,制定民間貸款的相關政策,鼓勵中小企業進行民間貸款。
3.4調整匯率政策
匯率是各國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人民幣升值能夠有效地改善我國的國際貿易條件,幫助我國獲取到更大的貿易利益。因此,我國想要確保內部消費需求擴大,就要轉變發展觀念,重點發展服務業,采取市場激勵機制來提升服務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我國儲蓄過剩的原因在于儲蓄與投資間轉化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居民儲蓄過高,儲蓄過剩將會對我國進出口帶來不利的影響,過剩的儲蓄也無法轉化為投資資源。在經濟全球化中,匯率的均衡主要由美國決定,單單依靠中國的力量無法改變國際市場的供求關系。由此可見,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對于全球經濟的失衡能夠起到一定的良性作用,但收效甚微,我國想要謀求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緊緊盯住美元貨幣政策,享受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好處。凡事都有兩面性,匯率雖然收支平衡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也可能為中國的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因此,政府在調整匯率政策的過程中,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保證匯率的穩定性,并時刻關注主位貨幣美元的發展動向,提早調整外匯資產結構,以防止美元匯率波動對我國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
3.5調整經濟政策
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美國最先做出產業轉移與升級,其次是日本與亞洲新經濟體,印度也在近兩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崛起,這種國家的產業轉移為國際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世界經濟秩序也受到了影響。目前,國際金融體系的調整主權始終掌控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手中,這也導致了國際經濟失衡情況始終無法避免,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而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選擇推卸責任,尋找各種理由搪塞,最終導致國際資金流動失衡,發展中國家反對經濟全球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中國想要提升自身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就要參與到國際經濟調整活動當中,充分的考慮不同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利益訴求,與更多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實現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中國與世界各國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系,并與多國建立起經濟合作聯系。G20峰會對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國在這一全球經濟治理機制下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但同時也要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的指責與壓力。中國想要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發揮關鍵性作用,就要加強與歐盟國家間的合作,創建大范圍的貨幣金融合作聯盟,共同制約美元國幣的在國際金融中的作用,進而建立起更加公平公正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促進全球化經濟的繁榮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的提高國家地位,促進收支平衡,我國應當結合當前實際發展情況,對貨幣、金融等政策進行合理調整,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變革,獲取更多的話語權,對外部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以促進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韓佳玲.后金融危機時期資本主義的若干新變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6).
[2]王旗.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基于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視角[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3).
[3]羅維真.后金融危機時期的就業形勢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6(3).
作者:國樂 單位:新華通訊社中國經濟信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