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理論課程與社會化實踐契合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學生升入大學學習時,在理論課程學習的同時,還要加強對社會實踐能力的重點培養,為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做準備。調查發現,具備社會實踐能力的學生能更好、更快速地融入社會,勝任工作。因此,作為高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化的教育,只有具備一定社會實踐能力的高校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高校教育;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教學改革
在高校教育中,不僅要加強理論課程的教授,還要注重社會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管理。理論知識終究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與意義,但是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還需要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即把理論知識實踐化、應用化。社會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就需要高校結合理論課程的設計,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可以實現的實踐計劃,組織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在畢業后能更好地步入社會、融入社會,增加工作的自信心,提高用人單位的滿意度[1]。
一、社會化實踐教學的概述
在高校教育中,社會化實踐教學理念在1992年產生,最初,社會化實踐教學主要是表現在對社會教育推廣,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以此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高素質的社會人才。但是,在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中,這一理論還未被廣泛地提及,因此在傳統的教學教育中未被廣泛地運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教育教學的改革,新課改的提出,在現階段高校教育過程中,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已無法適應現階段社會人才需要的發展。因此,在當前一些高校教育中,將社會化實踐教學納入教育計劃中,學生通過在社會環境中的熏陶和實踐,對適應社會以及理論課程實踐的能力將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當前高校教學教育中,不但要教育出有一定理論知識能力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社會化環境的實踐,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2]。
二、高校社會化實踐的必要性
(一)是大學生理論學習的必要條件
高校教育中,社會化實踐的教學是理論學習的必要條件,也是對傳統的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高校學生適應社會工作、社會環境、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理論教學主要是針對課本理論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理論培養,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但是,在高校教育中,不同于小學以及中學的學習,只是注重理論知識,以考試成績來衡量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到了大學,特別是針對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理論課程來說,不但要注重對理論課程的學習,還要針對學生的社會實踐動手能力加以培養和訓練。
(二)是高校教育理念創新的必然條件
在我國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中,中學教育主要注重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但是進入了高等教育教學中,高等教育主要是針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一個啟發和培養。在高等教育教學計劃中,要以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專業素養進行進一步啟發,正確引導大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同時提升自己社會工作實踐的能力。因此,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變革,是當前高等教學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不斷提高高校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提高高等教育教學實效性的必然條件。
三、高校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教育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國家特別提倡和注重
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可是,縱觀當前一些高校教育中,還存在著一些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在實際的教學中,對教育教學計劃的創新改革還不夠,一些教師的教學觀念還處于傳統的教育教學中,在學生個人能力的評價中,還是停留在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而忽略了真正的實踐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過于忽略,使學生的社會實踐適應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在畢業后進入社會的過程中,存在一定適應社會環境的障礙,無法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工作中,特別是針對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學科,學生只是注重了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經過更社會化的實踐動手培訓,從而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將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期[3]。
(二)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創新性
在當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一些高校還運用比較嚴格的制度化管理學生,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特別是一些高校習慣于中學式集中化的教育管理,但是忽略了集中化制度教育管理,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個人特長方面的培養將會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因此,過于嚴格的制度化教育管理模式對當前課改高校教育中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已不適應于高校教學教育中。
(三)社會化教育實踐資金投入不夠
對于社會化的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都需要有一定的經費支持,但是不同于中學學生的部分開支,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需要在社會中去實踐,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但是在當前的一些高校教育中,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資金投入還存在一定的缺口,無法更好地滿足現代化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因此,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無法更好地適用于高校教學教育活動,對高校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產生了一定阻礙作用。
四、在高校教育中社會化的具體實踐應用
(一)高校社團管理的社會化
在當前的高校教育和學生實踐活動中,社團活動也是為了有效地提升學生適應社會,適應組織能力和適應工作的能力。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加強社會化的實踐,其含義也就是在高校教育中,將社會化和社會實踐融入到高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中,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4]。高校的社團管理,也就是在學校活動中要經常有組織性地開展一些比較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都具有比較有意義的推動作用。高校社團活動的開展,要結合不同專業的學生,以及不同的興趣愛好進行更加精確化的分類,學生也可以結合自身的能力以及學習任務的計劃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比較擅長且比較感興趣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此來提高自身的學習、生活積極性。高校社團活動社會化,不但要結合學生學習的情況以及社會環境的實際需要進行合理化的設置,更要加強與理論知識的接軌,提高活動的質量,培養學生自主參加活動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進一步營造一個具有較好氛圍的高校社團活動氛圍。
(二)體現實踐活動的社會化
在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除了要提高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還應該結合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增設一些比較有意義的社會化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重視校外課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利用學校的資源,積極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比較有意義的活動,例如,利用假期進行頂崗實習、去廠區參加實訓,不但可以鍛煉學生吃苦耐勞、團隊協作的優良品質,還可以有效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融入社會環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高校教育社會化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僅只是注重活動的組織實施,在學生完成社會實踐活動后,還應該結合學生實習實踐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估,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作出更加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對學生畢業后融入社會工作具有一定的引導和指導作用,同時也可以為學生在畢業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實踐基礎。
(三)實現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社會化
在高校學生的教學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思想教育也非常重要。高校學生的思想思維模式更趨于成人化,不能等同于中學學生的思想思維模式,因此,為了促進學生在畢業后能快速地融入社會,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教育活動的組織也非常的重要。高校教育在進行學生思想活動教育時,應結合學生自身的思想情況,實現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社會化,首先比較重要的就是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學生階段,大多還處于獨立思考能力較差的階段,對于社會的認識也比較少,更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如果不進行良好的社會思想意識的引導與教育,將會產生不良影響。要逐步引導學生在面對社會問題時,首先要經過比較冷靜的思考,不斷提升自身主動承擔的責任意識,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五、高校社會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措施
在當前的高校社會化實踐課程的設計實施中,要以現實情況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以及社會實踐的需要,社會化的實踐還應該以高校教學相輔相成,將學校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教學模式創新實施。實現高校社會化的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一)整合高校教學資源、適應社會實踐需要
在當前的高校教育教學中,理論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是作為學習考察的重點,社會實踐能力的考察也是當前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社會實踐已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所不能忽視的重點。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為了能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社會經濟的發展,各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為了能更好地提高學生步入社會后的責任感以及工作能力,在校學習課程中,設計社會實踐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理論課程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教學質量[5]。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生活和工作的積極性,提高學習主動性,以此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二)創新高校課程社會化教學模式,拓展教
學資源的合理利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化先進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這在另一方面對高校的社會教育模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當前高校教學社會化教育模式構建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高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6]。
(三)創新高校教育社會化教學模式,增強高校教育的實用性在當前的高校教育模式的創新研究過程中,想要得到更多的突破,達到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目的,在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上,必須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需要,積極組建更加有實效性的社會化實踐活動[7]。
(四)提高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增強高校教
育社會化實效高校教育中教師的素養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教學質量的效果,在現階段的高校教育中,對教師的高校素養的要求也更加嚴格。當前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效果比較重視。高校社會化教學必須立足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學生自身能力的實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作為學校要積極組織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教學社會化效果質量。對于高校教育教學來說,高校社會化的實踐課程以及實踐活動的社會化構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高校社會化實踐活動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同時社會化教育變革也非常重要。但是在傳統的高校教育中,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老師以學生為中心,只是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進行社會化的實踐活動。因此,在現階段高校教育模式中,要結合實際需要,聯系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更好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高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社會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力[8]。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現階段的高校教育模式中,為了有效實現高校教育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相互配合,共同進步,在當前新型的高校教育模式中,踐行“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質量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將理論知識課程的學習與專業社會化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模式改革創新,可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作者:李蕾 單位:河南城建學院